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北大荒不荒凉 |
发布时间:2007-6-12 19:57:57 陈兴良
供稿
责任编辑:
|
“北大荒”之称的**初出现虽可能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大荒北经”一词相关联,但其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的时间,应始于19世纪中叶黑龙江地区的开禁放荒之际。当时,原黑龙江省的广大尚未开垦的荒芜地域都被泛指为“北大荒”,是广义上的“北大荒”;而狭义的“北大荒”则专指开发较晚的以密虎宝饶为中心的三江平原地区,出现于20世纪中叶王震将军率铁道兵及十万复转官兵开发三江平原之时。 勿须讳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北大荒”一词往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指其所在地理区域的极度荒凉,也意味着当地历史文化的荒芜一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地区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蛮荒之地,也不是历史文化上的一片荒原。因为当地的历史文明**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以兴凯湖畔新开流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从那以后的历史发展则经历了与邻近地区以及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吸引,并逐渐趋于融合而汇入于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 一、 新开流——北大荒文化的源头 北大荒文化,系指形成并发展于完达山麓兴凯湖畔三江平原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从地理位置看,自穆棱河、松阿察河、乌苏里江顺流而下,到同江市三江口,再沿黑龙江、松花江逆流而上即是广袤的东北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再沿三江口顺流而下,即可到达鞑靼海峡以及日本海。这两个或顺或逆的通道,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北大荒先民与中原地区相互来往的水陆通道。据考古发现和气象学资料知,大约在6000~10000年前,全球的气候都变得和春天一样,万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人们把这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时期,称做“气候**适宜时期”。当时我国的中原地区也处于全新世界气候**温暖时期,并由于与仰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故也称为“仰韶温暖时期”。而那个时期的北大荒地区的气候与现代的山东半岛气候相似,温暖而又较为湿润,适宜于多种多样生物的繁衍和栖息。耐人寻味的是,以新开流原始先民们为代表的早期北大荒人恰恰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营造了新开流类型的新石器文化。是出现于距今七千年前的以典型原始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代表着迄今所知北大荒历史文化**初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 新开流遗存为代表的北大荒原始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从经济类型上看,新开流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渔猎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大地上,主要划分为三大文化区域,即南方地区的水田文化,黄河流域的旱地文化,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而与上述三种文明相区别的是,新开流文化显然属于典型的渔猎文化遗存,在已发掘的遗址中有较厚的文化堆积层,出土有大量各种各样质地不同的箭镞、捕鱼工具。他们从事着以捕鱼为主兼营狩猎的生产和生活。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从已测定的墓葬主人年龄看,**小的年龄约20岁,大多数从事渔猎生产的男性则都在50—60岁之间,这与同一时期国内诸多考古遗存中发现的各地远古先民们的寿命相比显然属于老寿星之列,反映其生前的生活和健康水平高于其它地区先民们之上,并处于相当富裕与社会和谐的状态。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其居住地近旁所发现的10座鱼窖即已证实,当时的新开流居民们不但能够在汛期到来时捕获到大量的鱼类 。附近的穆棱河生产大马哈鱼,而且懂得用窖藏的方式把它们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当时当地的居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同中原地区的农耕先民们相比,当时的北大荒人的文明发展程度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先进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较为安定,社会相对和谐,因而能够健康长寿,是当时北大荒先民渔猎生活方式的**大靓点。 其次,从长期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看,新开流文化是土生土长的黑土地文化。新开流附近一带地区纬度比哈尔滨还要靠南,是背山临湖,水源充裕,土质肥沃,气候相对温暖润湿,物产极其丰富,被称为“塞北江南”和“鱼米之乡”,非常适宜于人类的生息和繁衍。墓地墓葬排列反映了生前的聚族而居生活方式 新开流墓地的方式无疑使聚族而居成为当地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一种古老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氏族关系表现得非常典型。随葬品**多的M6、M3都位于整个墓地中部,均为老年男性,其中M6随葬品多达102件,绝大多数是生产工具,包括石器、角器以及半成品等等,反映死者生前是生产的直接参加者,而且善于制作生产工具。至于随葬品中占居一定数量的野猪牙、鹿、狍角、犬牙床和鳖腹骨等,则可能是作为财富和善于渔猎生产的象征。由此推测,M6的死者在氏族中显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新开流文化遗存与古代东北夷地区已出土的文化遗存相比富有独自的特征。新开流遗址的鱼窖、葬俗具有自身的特色;石器、骨(角牙)器的种类和形制,陶器的纹饰等构成了一个富有特征的器物群。鱼鳞纹,水波纹为代表的直腹陶器既与邻近大体同时期的松嫩平原的昂昂奚文化不同,更与较远的新乐文化早期红山文化存在着更大的区别,无疑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特别是死者直接埋入地下的葬俗显与后来靺鞨人“死者窜埋之,以身衬土” 的葬俗相关联。 这些都不同国内已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较早,应是东北夷文化的源头。 第三,从其文化特征上看,新开流文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开流文化遗址,出土许多手制的夹沙黑褐陶片和陶罐,刻有鱼鳞纹、鱼网纹、之字纹、水波纹,这些都是兴凯湖及三江口水波的艺术概括。尤其是出土的骨雕鹰首,生动地刻画出了猎鹰海东青引颈腾空寻觅猎物的生动形象,反映人们借助长期驯养的猎鹰海东青从事捕鱼生产。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以鸟为图腾,新开流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猎鹰海东青即是他们的文化图腾。近代的满族、赫哲族、蒙古族、鄂温克族也还保留这种习俗。据考证,肃慎族名就是海东青之转音,肃慎本源是鸟名,东汉时王肃注《尚书》:“鸟夷,东北夷,国名也。”肃慎族属东北夷,中原人也称肃慎国,著有《肃慎国记》(见太平御览卷784)。由此可以推断,北大荒的原始居民就是崇尚猎鹰海东青的鸟夷——肃慎人。新开流既在后来肃慎人分布的中心区域附近,所出土的海东青古雕、“爱米”人像以及葬俗足以暗示出其为肃慎先民。是迄今所知北大荒**早的先民。他们与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现在的满族有着传承关系。已出土的中国钓鱼史上的**早鱼钩、美术史上**早的古雕艺术作品海东青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北大荒同长江、黄河流域文明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 二、北大荒文化的早期历史发展 三江平原地区分布着自汉代以来众多古城遗址,仅魏晋以后就有15座之多,古渤海国文化、金源文化都发源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再向前追溯。这个文化形态都与新开流文化有着亲缘关系。北大荒所在的三江平原一带进入文明时代虽和东北部其它地区一样,确实晚于中原地区的文明,东北地区原始居民具有反抗外来势力压迫的传统,既不屈服于邻人的役属,又不局限于固有领地的禁锢。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北大荒文化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区域性文化,并非是令人迷茫的断代史文化。 1、 有文字记载到隋朝期间北大荒先民的文化 《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逸周书》、《国语》、《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了北大荒肃慎族一些史实,但都非常简要。《后汉书》东夷列传才对古肃慎人有了较细的描写:“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成,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圆之而居。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无,法俗**无纲纪者也。”《晋书》也作了较详细的描写:“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为布。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坐则箕踞,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俗皆编发,以布作襜 ,径尺余以蔽前后。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娉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相盗窃,无多少皆杀之,故虽野处而不相犯。”《后汉书》和《晋书》这两段文字是目前看到的记述北大荒先民肃慎人**早的史书记载,以后的其他史书也大都依据于此。将这两段文字的大意译过来,就可见他们的风俗文化了。 肃慎(挹娄)的四至:南界约在兴凯湖附近与北沃沮相接,“北极弱水”即黑龙江出海口;“东滨大海”即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西至黑、松两江合流处。肃慎人使用的弓约有三尺五寸长, 楛木箭杆长一尺八寸。弓多用桦木,用野兽和大牲畜的皮或筋做弦,射程较远。肃慎人口不多,但都骁勇力壮,射箭水平很高,在远处发箭,可射入人的眼睛。箭头都施毒,人中即死。他们还不讲卫生,把猪圈放在土穴中间。他们经常乘船强夺夫余、沃沮人的东西,是一个结绳记事没有文字,没有法俗相约束的民族,所以周围的其他民族都很怕他们。 肃慎人善于饲养猪,他们的猪群自由放牧,任其繁殖。到了寒冷季节,杀掉一大批,用冰雪冻上猪肉。只留一小部分,饲养在人们过冬的地穴里。他们用猪肉充饥。家族的首领将冻肉平均分给氏族成员,他们将冻肉暖一暖用脚夹着就生吃起来。他们用猪皮裁制衣裳,用猪毛纺布。夏季他们只系一块小围裙。冬季,他们在自己身上擦一层厚厚的猪油以防寒。他们还畜养大群的马、猪用以显示自己家族的富有。 肃慎族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他们在密集的几棵树上筑巢而居。搪上横木,铺上树枝和柴草,再搭盖,即可防雨、防光照、还可防野兽侵袭。冬天,他们搬进洞穴,要有九节梯子才能到底,在中间生一堆火,周围铺着树枝,柴草或皮张。肃慎族人不分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发辫。他们已经实行居夫家的婚姻制度。男女之间可以自由恋爱。一对相爱的男女,只需男子将一根美丽的羽毛插在姑娘的头发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带到男方家里,然后向女方家庭送彩礼,正式结婚。只有已婚女子才讲贞操,未婚女子是享有性的自由的。妻子一旦死了丈夫,就必须终身守寡。 肃慎人重视青壮年,轻视老年人。父母去世,子孙不许哭泣,为的是怕招来灾祸。用小型木棺安葬,然后杀猪祭祀。大户人家要杀几百头猪殉葬,小户人家也要杀几十头,给死者做“食粮”。 肃慎人能歌善舞隋文帝开皇初年,肃慎人使臣给文帝朝贡。高祖厚劳之,命饮宴之前。使者们皆翩翩起舞,民风彪悍骁勇善战。其曲激昂奔勇,多战斗内容。上顾谓待臣曰:“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隋文帝还赞叹地说,他们就是离我们太遥远了(见隋书东夷传)。 现在的北大荒地区,即古之肃慎族活动的区域。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处幽然相会,东流大海。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了罕见的平坦地势。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沃,耕牧、渔猎得天独厚,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这里是满族先民人口繁衍**快、人口**多、经济实力**强之地。饶河小南山是距今5000年的北大荒文化遗存,刀背山则是4000年的文化遗存,风林古城及滚兔岭遗存是同唐渤海国相衔接的文化遗存。肃慎遗民千百年来养成了勇敢顽强,不畏压迫,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三国志》东夷传记载:“自汉以来,原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三国魏黄初220—226年期间)叛之。夫余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率不能服也。”从中可领略源自北大荒的满清祖先“三人抵一虎”,“满万则不可抵”骁勇善战的勇敢精神;更让我们领略了满清骑兵横扫中原的民族气概。肃慎先民在这快富饶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发展了生产,繁衍了人口。在唐朝之前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肃慎人的崛起,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和人口资源。 2、 唐渤海国时期的北大荒文化 肃慎人从新开流开始,在北大荒经过几千年自强不息的努力发展,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实力大增。接受中原文明之后,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大量传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焕发了这个古老民族的青春。 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唐太宗率兵攻高丽进逼到安市(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帝伐高丽,其北部反,于高丽合。高惠真(粟末部大将)等率众援安市,每战,靺鞨常居前。帝破安市,执惠真,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部分靺鞨参战者招致毁灭性打击。唐初几次东北民族大血战,使粟末人认清了高句丽统治者把他们当炮灰的反动本质和唐朝政治文化制度的先进,国家的强盛。他们没有消沉,从惨败中又省悟振奋起来,更促使了他们对先进文化的渴望。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肃慎后裔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仍称靺鞨。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被唐朝封为“震国公”,他自立为震国王,承认受唐之封,为唐属国。 靺鞨人虚心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他仿唐制,国都上京龙泉府仿唐都长安,境内实行郡县制度。“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称为海东盛国。地有5京、15府、62州。拂涅故地为东平府(现在密山市白泡子乡境内),领伊、蒙、沱、黑、比5州。拂涅故地安远府(今兴凯湖以东),领宁、湄、慕、常4州。”渤海国在兴凯湖周边、乌苏里江流域上中流域设两个府,9个州,十几个县(渤海国共计一百三十几个县,共设62个洲,以每州两个县也应在15—20个县),肃慎族人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北大荒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首先,从经济上看,铁器大量从中原地区的传入使生产力水平、生产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 其次,从政治上看,在唐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渤海政权走向了封建化的道路,并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钦茂派人到中原学习唐朝制度,仿效唐朝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机构也是仿照唐朝的制度,设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 第三,从文化上看,是在继承古老的肃慎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快就在高度发展的唐朝封建文化的熏陶下,逐渐融合于中原文化,缩小了文化交流的势差,成为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的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渤海国积极传播盛唐文明和儒家思想,把儒家典籍作为基本教材。在北大荒依照行政封建制设置府学、州学、县学学堂。除官学外,还有私学。这些措施,提高了肃慎人的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他们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就是史称著名的“海东文化”。 渤海国时期北大荒地区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车同轨),文化上(书同文),与唐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唐朝文化与海东文化的频繁交流,使海东文化与唐文化日趋接近,以至融为一个整体,所以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曾在赠诗中写道:“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唐朝文化与海东文化交流融化、形成一体的历史事实。 从地理位置上看,兴凯湖周边地区、穆棱河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可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鱼米狩猎之乡。北大荒的东平府、安远府与唐明皇开元六年始(公元713年),到安史之乱唐天宝14载(公元755年)的42年间,悬隔数万里的东平府、安远府两位都督和9个州的刺史与唐明皇有着特殊亲密关系。《新唐书》北狄传记载:“拂涅,亦称大拂涅,开元、天宝间8来,献鲸晴、貂皮、玄菟(小虎崽)”。唐玄宗也向首领失异蒙、那弃渤等授官职,赐锦袍、玉带等物,公元719年1月30日,拂涅首领获唐50匹帛的赏赐(详见黑龙江省志,大事记2)。这说明了北大荒与唐朝关系密切。使臣们8次长安朝贡,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地名上看,一些重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名称均为渤海国时期由满语所确定。“完达山”,大意是象梯子一样,越走越高。“穆棱河”是牧马人之河。“兴凯湖”为水鼠之意。这带的锅盔山、大珠山就是渤海国的文化遗址。 总之,这一时期的北大荒文化,已由新开流先民的后裔们完成了历史性的进步,基本上与中华文明融合。 3、 北大荒文化近千年的徘徊 契丹消灭渤海国之后,靺鞨人归属辽。东北安定后,辽积极南下与宋朝用兵,澶州一战辽损兵折将,遭受沉重打击,宋辽签订“澶州之盟”。之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对峙的局势。930年东丹国大规模进行战争,焚城毁寺院,强迁女真人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密山承子河遗址金代为胡里改路某一猛安。1115年到1233年,金末女真人大贵族浦鲜万奴所建东夏国,统治北大荒地区。 海东青文化已趋向成熟。猎鹰海东青是供朝廷贵族玩赏娱乐之物。为捕捉产生于这一带的海东青,成为阿骨打起兵推翻辽的重要理由。辽、金、蒙、满清统治者都在朝廷中设有“鹰坊处”,专司训养海东青。元代蒙古族在此进行民族压迫的战争,同时对文化进行扫荡,不亚于契丹西迁女真人。肃慎、挹娄、勿吉、渤海、女真、满大体上文脉相承。为后来的北大荒文化孕育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海女真辖七星河路、诺洛路(挠力河),他们降努尔哈赤后这里被划归宁古塔副督统将军,努而哈赤、皇太极派人经略此地,由后金管辖。1643年沙俄入侵这一地域,1653年斯基潘诺夫开始侵窜北大荒。1858年《爱辉条约》划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划为两国共管之地。1860年《北京条约》此地被割让。清朝有识之士建议朝廷移民实边,打破封禁。沙俄仍不断侵略中国领土,吴大澄等爱国官员前来勘界,驻防开垦,招收江东64屯归国的百姓进行训练,设置靖边营。设“卡”、“亦”、“喀”字碑,对沙俄侵略者给予打击。清庭在此设麦兰卫,辖兴源镇招垦局,后又设蜂蜜山招垦局。汉人移民的进入与当地少数汉人及赫哲族(鱼皮达子)土著居民共同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抗俄斗争。北大荒地区与俄罗斯由于历史上的侵占与被侵占造成了大量从俄罗斯被驱赶回祖国的汉民,他们懂俄语,许多人取俄罗斯女人为妻生儿育女,这里聚集许多混血后代,造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中俄文化交融现象。椐虎林市档案馆档案记载,1923年之前,虎头(虎林)当地县长赵公曾不时派官员到对岸的伊曼等地征收华商的赋税并维持秩序,处理诉讼。日寇入侵后,他们展开了自发的反满抗日斗争,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北大荒成为抗联四军、六军、七军的重要红色抗日游击区。这里的各族人民发扬优良民族传统与日寇英勇抗战,谱写了英雄业绩。 三、北大荒文化是延安革命文化的传承 1、 北大荒革命文化的奠基人 北大荒文化从阶级性上看,在359旅1946年6月解放北大荒地区之前,是封建文化加殖民地文化;之后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北大荒革命文化的奠基人是前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第一代翻译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原中共东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东安地区(含现宝清县、饶河县、虎林县、密山县、鸡宁县、永安县、东安市)土改,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创建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吴亮平(吴黎平、吴仁衡)同志。 吴亮平1908年生于浙江奉化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15岁在上海考取了厦门大学经济系,被誉为江南神童。1925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在党的安排下,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左权、伍修权、朱瑞、赵一曼等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由张闻天等5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精通英、俄、德三种语言文字。与张闻天一起在莫斯科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原著。回国后在党中央宣传部负责指导党的文化工作,与潘汉年、鲁迅一起创办了著名的“左联”。22岁时在上海仅用三个月的时间,翻译了恩格斯28万字的《反杜林论》,被毛主席赞誉为我党第一代翻译家,传播马克思主义“功不在禹下”。1934年,年仅26岁的吴亮平就担任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参与领导了苏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斗争。长征时担任中央纵队秘书长,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吴亮平为他与毛主席谈话担任翻译。在延安学习过的同志大都听过他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日本投降后,赴东北参加根据地建设,临行前毛主席为吴亮平一家饯行,对他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与土改工作总团团长陈伯村同志共同领导了北大荒地区土改反霸斗争,参与创建了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第一所通讯兵学校、第一个战车团、第一座发射药厂、第一座电器修造厂。现在军事博物馆中东安老航校“九九”高级教练机,董来扶驾驶的开国大典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坦克,都源于密山(东安)。 他重视北大荒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他调叶挺将军的秘书,著名画家邵宇担任中共东安地委宣传部长、党校校长、民运学校校长,主持领导东安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邵宇后来以北大荒土改为背景创作了著名连环画《土地》,这是第一部反映农民土地革命的美术作品,成为训练南下干部的教材。 吴亮平亲自创办了《东安日报》,介绍北大荒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介绍“五卅”运动,介绍延安的革命文化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 他非常关注北大荒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北大荒地区第一所公立联合中学即现密山一中,亲自去给学生讲课,亲自到教师寒暑假学习班去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启发深受奴化教育14年的知识分子。他要求县县办初中,乡里办完小,发动全区人民开展大规模扫除文盲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他尤其重视革命文化工作,亲自宣传延安革命文化,反对盲目正统观念。要求在学校里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等延安的革命曲目,以积极培育北大荒地区的文化骨干。 吴亮平组织航空学校、电器修造厂、东安联中、东安军分区、通讯兵学校、战车团及各县的文艺团体在北大荒地区广大的农村巡回演出,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仅二年多的时间,东安地区向前线输送自己的优秀儿女26000人参军参战。1947年阴历除夕晚北大荒地区一次送走自己的优秀儿女3000人开赴四平前线。 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从经济特征上看,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是围绕以摧毁几千年封建经济的基础土地私有制为主,引导处于水深火热的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从剥削阶级手里分得生产资料,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多打粮食,发展经济,支援前线,从根本上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当时的革命文化,就是为这一经济制度变革服务的。二是从政治特征上看,当时的文化主要就是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运动,从所有制上摧毁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人民翻身作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工作提高人民的阶级觉悟,启发苦大仇深的翻身农民参军参战,壮大我党我军的力量。三是延安革命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征。现在密山市碑塔林立就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重要特征,全国少见。关于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数不胜数,文化史料极为丰富。弘扬以延安革命文化为特征的北大荒革命文化,必将对子孙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垦区文化在北大荒的地位与影响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之后,给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没有王震将军就没有北大荒的今天。垦区对北大荒的市县辐射影响很大。垦区的军垦文化、流人文化、知青文化带动了北大荒文化的繁荣。垦区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其具有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王震将军率铁道兵、转业官兵、文化流人及大批知青到北大荒,他们将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带到了这里,极大地缩小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势差。他们编辑的《北大荒文学》、《北大荒画报》、《北大荒版画》,电影《北大荒人》、京剧、话剧《夜闯完达山》、《革命自有后来人》即《红灯记》,丁玲、艾青、聂绀驽、李锐、尹瘦石等撰写的边塞诗文,丁聪的漫画,沈加蔚的油画《我为祖国站岗》等等,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是北大荒精神是垦区文化的精髓。南泥湾大生产的三五九旅解放北大荒后,王震的部下和战友们与这里人民结下了革命的情谊。王震率部在北大荒发扬并光大了南泥湾大生产的革命精神。在他的率领下,转业官兵开发荒原,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勇于开拓,艰苦奋斗,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今日的北大仓。贯穿这一历程的主线,就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即南泥湾的革命精神。兴凯湖畔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密山市中心的三五九旅解放北大荒革命烈士纪念塔,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有用人民军队番号命名的北大荒国营农场群,这一切都与伟大的人民军队有着渊源关系,当你了解他们并认识他们,你就能切身感觉到,她留给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内涵,就能感觉到她伟大的精神力量。 三是垦区的先进文化对周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垦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多元化的生活习俗;有区别于东北话的“汉语胡音”即北京话;有教育子女的都市文化风格;有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军垦干部作风;有尊师重教和良好的校园教风与学风;有接物待人的文化品位等等,对北大荒影响越来越大。 挖掘整理并弘扬北大荒文化,需要我们树立博雅恢宏的大文化观,站在时代的高峰回首总结我们的过去,这是我们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是解决北大荒人文化底气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于社会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是良好的经济与旅游环境,这就是我们研究北大荒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 作 者:陈兴良(原密山市文化局局长、北大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感谢黑龙江省社科院魏国忠教授对此文的指导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5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