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北大荒六十年:大粮仓的生命线收藏
|
垦区60年水利建设纪略
|
发布时间:2007-7-25 8:55:11 董璐
供稿
责任编辑:
|
|
水利发展,势在必行;水利建设,重任在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的大丰收,从旱涝苦痛中煎熬过的黑土地这样说。没有水利,就没有今天的北大荒,从风雨道路上跋涉过的农垦人这样说。 水利,与北大荒开发伴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饮水安全和防汛抗旱,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灌溉、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等无不关乎民生。 今年,是北大荒开发建设60周年。回顾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与水奋斗”史。60年前,当第一批垦荒者满怀创业激情来到了这片千古荒原,当第一把荒火燃起之时,北大荒的水利建设也正式开始。这是因为,垦区所在的北大荒,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若不然,怎会水草连天、渺无人烟呢!只有兴修水利,才能让荒原交出粮米。因此,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水利大军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扛着角架和测尺,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在野兽出没的林地边、在布满荆棘的山岗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60年的水利建设编年史。 1957年,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的成立(几经演变,今为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为垦区水利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随后,垦区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库的高潮。就连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也参加了云山水库的修建。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形成了排、灌、蓄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抗御自然风险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当我们回顾历史成就的时候,眼前仿佛又见到了那一道道威严的大坝,一条条纵横的河流,一座座崭新的抽水站,一片片葱郁的防浪林……水利工程建设使黑龙江垦区多年的水患得到了控制,严重的内涝得到基本治理,高纬度地区水稻大面积开发成功,呈现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中华大粮仓”的建立,水利战线功不可灭。
水利,垦区农业的命脉
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为发展农业生产及垦区经济社会建设带来很大优势,但由于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洪涝威胁依然存在,与水旱灾害作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水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人与水和谐相处是广大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目标和职责。 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的历史,就是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水利史。伴随北大荒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水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的挖沟筑堤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从开荒排水到科技兴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垦区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四大工程体系,累积完成投资70.4亿元,累计完成工程量23.15亿立方米。其中,建设江河堤防2828.53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59座,防洪保护耕地面积1121.8万亩、保护人口63.72万人;治理涝区99处,除涝面积2076万亩;建成灌区242处,有效灌溉面积14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8.79万亩;种植水土保持林26.3万亩。 建三江分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有别拉洪河骨干工程,田间无配套,1981年一场大涝,全局亏损1.4亿元。从第二年起开始,他们大修防洪治涝工程,十年后的1991年又遭到一场特大涝灾,结果,全局增收粮食4.1亿公斤,减灾损失4.6亿元。江川、宝山两场,过去多年是涝灾严重的贫困农场,而现在通过防洪治涝工程配套,并大力发展水田灌溉,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为了渔米之乡。再如兴凯湖第二泄洪闸、绥滨灌区渠首工程、太平湖水库、蛤蟆通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通过景观绿化建设,还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为发展垦区农业观光旅游,增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垦区水利工作者的心目中,北大荒的山山水水都带着深厚的感情。每一条河流、每一块田畴、每一棵树木、每一束花朵都仿佛向他们投来无比热切的期盼。 为把垦区建设成为国家靠得住、调得动、费用低、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和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直属粮仓”,总局水务局审时度势,从2002年开始就将水利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大型地表水灌区的建设上。先后争取国家投资11962万元,率先在“两江一湖”沿岸建设了绥滨和八五九两个大型灌区的渠首及骨干工程,此外还投入小水资金7000万元,建设了江川和梧桐河灌区工程。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快了灌区配套建设步伐。根据规划,垦区拟新建和续建17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概算投资78.9亿元。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水田面积562.8万亩,旱田喷灌面积44.36万亩;改善水田面积591.69万亩,旱田喷灌面积5.5万亩。同时还可在非灌溉期为210万亩湿地及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水利,新农村建设招唤
让咆哮的江河按照人们的意愿流淌,让春天的喜雨沿着人们的希望洒落,这是千百年来在黑土地上耕耘的人们一个难圆的梦。为大地留下了丰碑般事业的水利工作者们真诚地说:我们的生命和事业都属于这片黑土地,能为它的兴旺与繁荣贡献力量,共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便是水利人**大的快乐和幸福。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利,这是农垦人的独到认识。 “十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各级水利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2.7亿元,建成了兴凯湖第二泄洪闸和太平湖水库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已全线达到20年一遇标准;三江平原骨防洪治涝干工程也得到了全面建设;还完成了太平湖等5座大、中型水库的消险加固建设任务。此外,绥滨和八五九两个地表水灌区渠首工程也相继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86万亩,防洪面积73万亩,除涝面积1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亩,还使184个生产队、10.8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确保了垦区粮豆总产十年翻一番。随着水利事业的迅猛发展,垦区社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为保证职工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垦区水务部门全面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落实了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和终身负责制,规范了项目计划和投资管理,做到了项目投资、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施工队伍、设备材料五个落实。随着安全饮水工程的一个个完工,垦区群众健康水平也大大提高。不少居民在家中安上了淋浴器和浴盆,购置了洗衣机。他们说,如今咱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如今,当人们望一眼田园山间的水利工程时,便会从心里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欣慰和希望。看到那大片大片的土地遇旱适时浇灌,遇涝及时排除,看到黑土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看到水质清澈地流淌,便更加对垦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 新闻链接: “十一五”时期,黑龙江垦区水务工作主要是完成大江大河干流主要堤防达标建设,使之达到3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使农村近35%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吃上放心水;基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计划投资1亿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万亩,治理程度比“十五”期间增加15个百分点。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5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