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二节 方式 |
||||
荒地开垦,分春荒、伏荒、秋荒3种。春荒可实现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伏荒能腐蚀增肥。秋荒抢在上冻前进行开荒整地,为来年播种创造条件。为抢农时,往往人机畜齐上阵,实行春开春播。 开荒方式,以拖拉机为动力,配以农机具,组成开荒队的形式,进行大机群、大规模、大连片的机械化开荒。初创时期,以牛、马为动力的半机械化开荒以及人力开荒(如人拉犁、锹挖镐翻)仍占一定的比例。(见附图) 一、人力开荒 1950年“解放团”试办农场,机少人多,组织人力,用镐头、铁锹进行开荒。解放一团在宝泉岭地区建场,曾动员千人挥锄开荒,平均日工效超过1亩,**高达3亩多,短期内人力开荒超过万亩,为当年种粮种菜争取自给创造了条件。解放三团在孟家岗开荒,学员陈光荣人力开荒创日效1.2亩**高纪录,被誉为“铁牛”;1950年,全团人力开荒0.79万亩,占开荒面积19%。 1955年4月,八五○农场三大队开荒,仅有两台斯大林—80,荒地低湿,无法作业。场长余友清(原铁道兵五师副师长、老红军)带头试验人拉犁开荒。先用50人拉一台双轮单铧犁,工效低,就改进拉犁方法,改装犁刀,加宽犁铲,延长尾板,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工效提高2—3倍。当即决定人工开湿地,机车开岗地,**后连片。全场当年开荒14.45万亩,其中人拉犁开荒4.65万亩,占32%。 1956年5月,七星泡农场因机少人多,组织人拉犁开荒劳动竞赛。日工效由每台人拉犁开荒7亩提高到15亩,**高纪录16.05亩,并创造“绳拉独根分支法”:人力集中趟一条道,25人一台犁,工效高,并有1人随时清除犁上杂草。当年人力开荒面积占开荒总面积26.5%,达1.17万亩。 1958年,八五六农场农机严重不足,转业官兵用人拉犁、人拉圆盘耙和人拉播种机,进行开荒翻地整地和播种。四分场500多亩水稻田,是人工用锹一锹一锹翻出来的。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人力开荒渐趋淘汰。 二、畜力开荒 创建初期,除少数机械农场外,多数省营和县营农场依靠畜力开垦耕作。据1949年原黑龙江省42个县营农场统计,仅有拖拉机28台,却有役马2293匹,黄牛1026头。1950年,荣军农场调入战马500匹,自购105匹,开荒、播种、收割均靠马拉新式农具。同年,曙光农场(前身是解放三团建立的孟家岗农场)开荒4.16万亩,其中畜力(大犁)开荒1.94万亩,占开荒面积的46.6%;马拉犁开荒1.34万亩,占32.4%。汤原农场建场,有24匹退役军马,3辆大车。复转官兵用6—8匹壮马,拉一架双轮双铧犁,加上犁刀,一天能开20—30亩,当年开荒近千亩。 1956年6月,七星泡农场开荒大队有马636匹,牛42头,双轮一铧犁62台,圆盘耙49台,镇压器29台,投入春开春播,畜力开荒2.22万亩,占开荒总面积47.5%。 1956年牡丹江青年垦荒队建立的集体农庄(八五一一农场前身),从县里价拨92匹马,12头牛,15台双轮双铧开荒犁。城市青年不会使唤牲口和扶犁开荒,就从当地农民中动员18人参加农庄,作为开荒骨干。当年畜力开荒4500亩,播水稻3000亩。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畜力开荒亦趋淘汰。 三、机械开荒 创建初期,大都利用日伪废弃的破旧农机进行开荒,边干边学。1946年春,黑龙江省委在黄家店创办机关农场(花园农场前身),通运科长杨清海发现北安城内有一台轮式拖拉机,经简单修复,又聘请在伪满开过火犁的曲守志师傅。因无配套农具,只得在拖拉机后边安上铁牵引架。开始,牵引7副犁,犁多,配合不好,改为五副犁,又打滑,便从军区仓库找副铁轮安上。开荒时扶犁的都是小伙子,一个来回一换班,累得气喘吁吁,大家取名叫“犁后喘”。当年完成近2000亩开荒任务。 1948年,垦区从苏联引进农机。4月,嫩江省组成第一支拖拉机队:137名拖拉机班结业的学员,24台苏式拖拉机,配备相应的犁、耙等农具,创建平阳农场(现查哈阳农场)。队长由工务科长赵洪岳兼任,聘任5名俄籍技师作技术指导。全队集中垦荒,集中住宿,当年开 荒1.3万亩。1949年,机车增至60多台,机务人员增至200余人,成立拖拉机大队。大队长杨宣廷,副大队长王中、李润田、田禾、王明旭。下设3个中队,每中队由一名俄籍技师和中国技师作指导,各建一作业区,以中队为单位,大机群作业。有的分派3—5台机车,建立作业 点。通北、赵光、鹤山、八一五机械农场,也都采取开荒队大机群作业,而后划分作业区经营。(见附图) 1949年,东北机械农场场长会议对机械开荒作了总结,指出当时存在的困难是:农机具不够和不全,对国外输入的农机具还不甚适应,缺乏修理设备,技术经验不足(拖拉机手一般只经过3—5月短期训练),对机器构造性能不熟悉,因而损坏了机器和零件;开荒成本高,油料耗费大;开荒质量有待改进等等。会上,还对机械开荒的选地、机器配备、人员配备、用油量、成本计算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建场初期,开荒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先进拖拉机手。荣军农场残废军人陈仁怀(解放锦州战斗中负伤,断一只胳膊)在开荒建场中刻苦钻研,独臂驾车,成为优秀拖拉机手,连续5次被评为农场、省、东北局劳动模范。该场荣军迟子祥(法库战役中全部脚趾和两个手指被冻掉,身负5次重伤),开荒建场时主动承担农机具修理,靠一座烘炉起家,带领几名荣军,突击制造出1200多种农机具零件和大拖车,连续4次被评为省、东北局劳动模范、特等劳模,还出席了“全国军烈属、残废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49年《东北农业》第5期发表文章,记述当时机械开荒的艰苦场景:“春天,天气还很寒冷,农场的创办者们,在夜晚被子老上霜的条件下,搭起草棚或支起帐篷来,从事开荒的准备工作,运机器,运拖拉机,运油料、种子、粮食等……。化冻以后,拖拉机要下地开荒,有时因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拖拉机就陷入地中‘打误’,这时拖拉机驾驶员、实习生、农场工人们用沾满油污和泥土的手,揩着汗,想尽一切办法和泥泞争战着……” 1955年创建的友谊、克山农场,使机械开荒进入新的阶段。不仅按规划进行,而且技术和质量较好。友谊农场当年接收苏联农机:德特—54拖拉机64台,C—80拖拉机30台,“别洛露西”耕耘拖拉机4台,机力犁128架,耕耘机和粗耕机100台,耙1600台等农机具。大规模开荒从1955年5月持续到1956年底,采取分区集中作业的先进组织方法,使机械化开垦得到有力保证。1955年全场开荒35万亩,还支援附近农村开荒8.52万亩。 克山农场建场当年,拥有农机工人300余人,机械力量:C—80拖拉机16台,德特—54拖拉机8台,纳齐拖拉机2台,附属农机具基本配套。全场组建3个开荒队,各队配工人40—50人,机车5—6台。1955—1956年,烧荒后德特-54拖拉机每班开荒工效为101.25亩,亩耗油1.17公斤;未烧荒地每班开荒工效49.5亩,亩耗油1.38公斤(耕作质量较差)。机械开荒大都使用苏式五铧犁,并采取加固改装措施,确保开荒作业顺利进行,1955年开荒面积达12万亩。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对新建场队采取集中拖拉机打歼灭战的方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垦荒,以迅速形成生产力。但这一时期内,两次遭到“左”的思潮影响,机械开荒一再出现盲目性,开荒累计面积大大高于耕地面积。 80年代,洪河农场的建立和农垦项目(开荒300万亩)的实施,使机械开荒提高到新水平。洪河农场是采用调集各场机械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第一次于1980年,集中9个农场212台机车,1284人,奋战40天,开荒26万亩;第二次于1982年,调集5个农场70余台机车,420余名机务人员,开荒7.7万余亩。耙地普遍达到“两重一轻”,达到播种状态。这种大机群的耕作方式,适宜于大面积开垦,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后勤供应。垦荒任务完成后,支援机车返回原农场,将耕地交新建农场经营。1983年农垦项目(开荒300万亩)的实施,是通过引进适合低湿地作业的工程机械和修建配套的水利工程,以及其它保垦措施,使300万亩荒原垦殖成为有一定抗灾能力的良田。1983—1985年,共引进拖拉机400台,配套农具1106台,自走式收割机200台,自走式割晒机90台,各种挖掘机、平地机、铲运机、压实机等110台。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其中农业机械技术骨干1600余人。采用大面积机械开垦和重点开垦相结合的方法,用引进的机械开垦,机具高速作业,联合整地机能组合各种农具一次完成播种作业,减少作业次数50%,比国产机具提高工效2—3倍;整地质量好,有利于提高地温,保证种子发芽,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作业时间短,缩短整地周期,比同类传统农具缩短工艺 流程1/3—1/2时间;生产成本低,比国产机具亩耗油减少0.5—1.0公斤。 |
||||
2007-4-3 16:52:20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4:1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