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二节 进口苏联等国机具 |
||
创建后期,日伪旧机具渐趋淘汰,开始进口以苏式机具为主的新机具。 1948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进口苏联的斯特兹—纳齐拖拉机(以煤油作燃料)100台,分配黑龙江地区80余台。 1949年,第二批进口苏联C—80拖拉机14台,纳齐拖拉机80台和C—6、C—4联合收割机14台,犁、耙、播种机等农具355台。当时煤油供应紧张,纳齐拖拉机又占多数,有的农场用汽油、柴油加酒精混合使用。纳齐拖拉机起动特别费力,机车性能不完全适应当地的耕作条件,加之驾驶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使用中故障多,劳动强度大。“摇纳齐、研大瓦、掏滚筒、抠大犁”被称作“四大累”。当时,机具不配套,通北、鹤山、八一五农场的29个生产队,只有130台五铧犁、63台播种机、21台镇压器、19台中耕机,没有进口的圆盘耙,后来由哈尔滨设计制造了112台,以应急需。因只有8台联接器,许多机车只能单车单挂满地跑,浪费大。 1952年,首次引进苏联德特—54拖拉机,是柴油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均较好。 1955年,友谊农场接收苏联政府赠送的配套农机具:计拖拉机94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00台,耕耘拖拉机4台,犁128台,播种机120台,耙1600台,耕耘机和粗耕机100台,净谷机16台,割草机16台,分别装备12个生产队,担负30万亩耕地任务。每标准台拖拉机担负1500亩 耕地,联合收割机每台为3000亩。 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进口D—4和D—7大型履带式拖拉机。1957年从西德进口汉诺玛克K—55,K—90,K—95履带式拖拉机,法国的大陆CD—7等链轨拖拉机。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了一批,如苏联高地隙履带拖拉机克德勃—35,中型轮式拖拉机MT3—5,匈牙利的DT—413拖拉机,ACD—330和ACD—400联合收割机,东德的KS—07,KS—30,捷克的ZT—25、ZT一35轮式拖拉机,波兰的玛珠尔D—35和罗马尼亚的尤特兹。此外,还有日本的久保田手扶拖拉机。 1959年,农垦部从美国进口2套福克森配套的农机具,其中的一套分配给八五○农场,虽是中小型,但对国产播种施肥机的制造,起到了系列化、悬挂化、自动化样机的作用。 到50年代末,黑龙江垦区的拖拉机全是进口的,来自11个国家的31种型号。数量达到3149台,其中履带拖拉机2541台,轮式拖拉机608台。此外,拥有联合收割机1383台,机引农具13689台。平均每台履带车有5.4台农具。 由于大开荒引起机车磨损,加上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机车破损严重。1961年省农垦厅共有拖拉机932混合台,机车完好率只有48%,半停车的占22.8%,常年停车的占29.2%,机车出勤率降到46%。牡丹江农垦局1962年拥有拖拉机1642混合台,需要报废的有365台,占22%;在留用的1119混合台中,能经常干活的只有400多台,占36%。同年,拥有联合收割机354台,在麦收期间经常出勤的只有170—200台,**高的一天是239台,也只占67.5%。 农机情况的恶化,使零部件更换和耗油量增加,农机具修理费用也不断提高。复杂的机车型号和多国进口的状况,造成了农机修理的困难,为了试制一个零配件,要从制造模具开始,使成本费用成倍增加,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已刻不容缓。 |
||
2007-4-10 16:18:15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4:4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