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一节 整地 |
||
创建之初,机械整地主要是圈耕作业,杂草覆盖不严,时有立垡、回垡、落格子(漏耕),质量差。以后采用直线行走,内外套耕法,并延长犁铲,增加延尾板,在犁壁后部安装支撑杆,解决了立垡、回垡和打斜问题,并定期延展犁铲,减少土壤阻力,使质量逐步提高。(见附图) 1950年,查哈阳农场拖拉机手王世林,驾驶斯大林—80号机车,运用一机多牵引的经验,在一台机车上联结6台圆盘耙,创造耙地日工效(12小时)1915亩的新纪录,超过国家定额50%,耗油量比规定标准降低50%。 50年代,转入低湿地作业,遇雨易涝,打误陷车,作业困难。八五二农场机务科副科长陈永禄(1951年东北农学院毕业生)深入田间,与拖拉机手一起研究机车防陷措施,给拖拉机、五铧犁穿上“木鞋”,加宽链轨,减轻机具的单位面积接地压力,创造了低湿地机具防陷改装的经验。他还发现草根层浅(8厘米以下)的平坦、含水量适度的生荒地,不用翻耕,只用灭茬耙整地,同样达到农艺要求。九三农场大西江作业区发现草根层较厚的原荒地,先耙后翻可较快达到播种要求,并试验了“马尔采夫”耕作法。 60年代,为解决犁底层的问题,试过无犁壁深松。为解决垄沟问题,在犁后带钉齿耙、木耢。为抢农时,很难避免湿耕湿耙,造成土壤板结,地表形成坚硬大土块,早春既难耙碎又损坏机具,严重影响整地进度。1954年,宝泉岭农场作业科长陈士富提出用大木耢子耢地,有很强的搅、碾、碎土、平地效果。在不断改进中,又创造出铁轨耢和三角轨耢,还推广九三农场谢民泽创造的耙茬耕作法。谢民泽1944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1949年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北满”荒地勘查组技术组长,曾在五大连地、二龙山等地勘查荒原,1951年随解放三团集体调转到九三农场工作。30多年来,他致力于耙茬耕作法的研究,成绩显著,14次获得各级荣誉称号。 70年代,在不断完善耙茬耕作法的基础上,宝泉岭管理局的董振达等人,又加入了深松、浅松环节,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使土壤有较厚的活土层,增加蓄水能力,也称:“上翻下松”或“平翻深松”。还进一步改装了合墒器,翻后无堑沟。同时,把牵引犁改成悬挂犁,犁铧上改装深松铲,使翻、松、耙作业一次完成。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减少了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 在开荒作业中,遇到塔头多、树根多的地块,原有犁很难完成任务,八五四农场二十一队在五铧犁上改二大铧开荒犁,适应性强,被推广使用。 进入80年代,为进一步平整土地,八五九农场十九队在学习宁安、云山等农场平土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出三角平地器,有两个点悬挂在联结器上,合并的另一端挂在拖拉机牵引板上,入土深度可自由调整,其特点是改革了以线对不平的地面为以面对不平的地面,其效果比以前有较大提高。 1980年建立的洪河农场,当年开荒26.9万亩,均系其他农场用国产五铧犁耕翻,国产2.2缺口重耙耙两遍。1981年春,该场用美国进口的490重耙和475轻耙又耙两遍,有的耙3—4遍。特别是对塔头、草皮子多的地块耙的遍数更多。490重耙耙深可达14—16厘米,475轻耙可深达12—14厘米,碎土能力强,速度快,效率高。 |
||
2007-4-10 16:33:12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4:5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