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二节 播种 |
1949年,播种大多实行条播,由于机械不足,也有撒播的,还有试验交叉播的,播种量不易掌握,浪费种子,也影响作物生长。如小麦垧播量自205.25公斤到79公斤;大豆由113公斤到40公斤,相差悬殊。1950年,试验使用播种机,使掌握播量较为合理,小麦每平方米粒数400—450粒,大豆每垄米间粒数18—23粒。在早期播种不误农时的要求下,小麦尽量提前播种,容易保证质量;大豆当在晚霜前10天开始播种,除特殊情况外,可以防止霜害。小麦的覆土平均在4—5厘米,大豆5—6厘米。后来,撒播法废止,主要采用条播法,大豆行距普遍为60厘米,以便于机械除草培土作业。小麦行距为15厘米。基于风大,耙地后容易遇到春旱,增加了播后镇压作业,以保持土壤水分,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保证苗的良好发育。 1950年,通北农场的耿德、查哈阳农场的王士成,改单台和两台联结作业为多台联结复式作业,提高工效两倍,推动了全省国营农场技术革新的开展。耿德是垦区第一批拖拉机手出身的大学毕业生,自“亚布力拖拉机手训练班”学习后,担任通北农场拖拉机手,他刻苦钻研,试制了联接器,改进了播种机上的开沟器,使工效成倍提高,耗油量低于定额30%—50%。为此,连续3年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王士成自幼只读过4年小学,1948年被选派到齐齐哈尔参加第一期火犁手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查哈阳农场当拖拉机手。1950年春播,他驾驶一台“斯特兹—3号”拖拉机,牵引四联24行播种机,单车播种大豆13744亩,创造日工效(12小时)平均播种1332亩、时效111亩新纪录,是当时标准定额的1.24倍,亩耗油量节省0.237公斤。1951年,该场另一名拖拉机手王世林播种小麦,超过国家定额39%,创造了日播1440亩的新纪录。由于这两名拖拉机手的出色劳动,当时东北公营农场系统开展了向“二王” 学习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开展,以及“耿德中队”先进经验的推广,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0年代,为解决粉状化肥的施用,1953年二龙山农场技师任晋武将粉状肥制成颗粒肥;当年由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在各农场作了推广。之后,为解决小麦种肥同播问题,宝泉岭农场于1953年在播种机上增加施肥箱等装置,为种肥同施开辟了新路。为解决行距均匀,制成标准划印器和硬性联结行间指示器,保证了作业质量。同时自制木镇压器,解决随播随镇压。由于单位面积压力不足,后被淘汰。 60年代,随着农艺技术的发展,原有机具不能适应。在解决播种均匀度、深度、双条播、分层施肥、侧深施肥上作了多项改进。 70年代,为解决玉米间苗,试制玉米水平圆盘精量点播机。八五二农场试制了施厩肥玉米穴播机。曙光农场试制了施配肥、粒肥精量点播机。各农场都投入人力,试制多类型的点播机具,取得一定效果。 进入80年代,各管理局相继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在革新农机具上取得明显成果。红兴隆管理局组织了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农场协作,专业分工,研制了精量点播机、深侧施肥机,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八一农垦大学研制大豆精量播种机,由依兰收获机厂和西岗齿轮厂联合制造,在农场推广应用。 1981—1984年,洪河农场采用美国进口5100播种机播种。行距:小麦17.8厘米,大豆35.3厘米,平作。从1984年开始,6.3万亩大豆采取不同行距的垄作,其中行距45厘米宽的3000亩,50厘米宽的6500亩,53.3厘米宽的5万亩,60厘米宽的3000亩。5100型播种机效果好,复土严,播量准,下种均匀,速度快。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可播种1200多亩。且带有侧深施肥装置,肥播距离种子3厘米、深1—2厘米处,解决了化肥烧种烧苗问题。还带有计数器装置,拖拉机手通过仪表随时可知播种进度。 |
2007-4-10 16:35:00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4:5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