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四章 | 农机管理 |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
|
1949年冬,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机械农场管理处召开第一届技术会议,对提高农机技术,特别是对农机管理提出了要求:第一,要制订驾驶员工作日记及拖拉机作业记录簿,并逐月汇总上报;第二,实行定员、定额、定量制度;第三,把修理厂和油库尽快建设起来。会后,永安农场很快建起了油库,有油罐6个,贮量210吨。同时,颁发了《机务规章制度》。 从1950年开始,许多农场编印了《驾驶员手册》,制定了《机械保养规程》,对驾驶员在操作和保养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952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严格执行机械操作规程,作业专责制和机器的使用、保养、检修制度。经过培训和实践,机务人员认识了农艺和机械技术的相互关系,作到农艺技术适应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适应农艺的要求。同时,着重抓了机务建设,对贮油库、保养间、零件库、机具停放场作出了规划并制出平面图,各场队按具体情况进行了有计划的建设。 从1953年到1955年,机务管理方面,着重抓了机务区建设。1953年末,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直属8个农场,已建立农具场的生产队即有36个,占52个机械生产队的69%。 1954年,曙光农场建立了“地号设计书”,制订了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和技术传授制,编制了作业路线圈。如播种作业的“恒速作业法”,“插旗编号送种法”(即现行的定量灌袋,等距配种,往复核对,地号结清的播量控制法),“红旗标志法”(即班次作业定额的地段面积标志)等等。 1955年,友谊农场采用苏联的机务规章制度,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对干部和工人进行有关农机管理标准化内容的培训,掌握科学方法,对全垦区农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照搬的弊病,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纠正。1960年,该场进一步完善了技术 责任制,全面推广了“五个标准化”(即管理、保养、修理、作业、技术挡案标准化)。同时大力推广了德特54—82号郝焕文包车组的先进经验。该组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四不”、“四要”、“五认真”和设备维修保养“八项措施”。“四不”是:不乱动别人的机器,不乱扔机具、零件和工具,不乱拿别车的东西,不让机器生锈。“四要”是:机器使用前要检查、使用后要保养,处处要清洁,时时要安全。“五认真”是:认真保养、认真检查、认真保管、认真交接,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八项措施”是:坚持利用质量好又清洁的润滑油,柴油必须经过96小时的沉淀,并经过滤保持柴油清洁;机器必须使用软水;保持空气滤清系统的严密,保证供给机器清洁的空气;发动机不到45度不开车;作业温度不低于75度不高于95度;合理配置机具,正确调整,合理使用,不超负荷;经常检查并注意机器技术状态,保持机器处于完好技术状态,不带病作业;机器保养、修理、作业标准化。 60年代前期,垦区全面开展了学习“郝焕文包车组”的活动,对加强农机管理,提高机车“三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郝焕文原是北京双桥农场拖拉机手,1954年来到友谊农场,自1955~1965年,他带领的包车组安全运转22966小时,完成作业量24.9万标准亩,每标准亩耗油0.67公斤,共节约油料2.88万公斤,节约修理费2.17万元,创造了9年只大修一次的优异成绩。先后受到43次奖励,被评为垦区和全国农垦战线的机务标兵和全国劳模。 同期,农垦部先后颁布了《国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机械作业规程》、《技术保养规则》、《农机配备定额》、《农机折旧和报废》等规章,使机务工作不断加强。国营农场在机务管理方面,按照各项机务规章的要求,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四个方面的标准,即:田间作业标准,机具、油料、物料管理标准,技术保养标准,技术挡案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严格管理。 1965年,东北农垦总局制订了以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为内容的国营农场农机管理办法《机务工作五个标准化(草案)》,进一步加强了机务管理。1967年,拖拉机标准亩成本降低到1.34元,比1962年下降25%,标准亩耗油1.07公斤,比1962年下降3%。 “文化大革命”期间,垦区的生产秩序被打乱,机务管理规章制度被废弛,经过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管理机械化农业大生产的经验也被否定,农业机械化事业遭受很大损失。1972年兵团首次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以后,机务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制订和贯彻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机务管理制度。 1973年,省农场局和兵团司令部分别颁发了《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对技术保养、田间作业、安全规程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补充。原来受排挤的大批机务技术人员回到机务队伍,较快地恢复了正常管理秩序。 1976年,省农场总局成立,机务管理有了明显的加强。1977年,总局机务处组织部分管理局及农场农机技术人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及规程》:包括国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农业机械技术保养规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保养、农具的技术保养、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机务区的规划与管理等7个部分。 1978年6月,省农场总局开展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于同年5月在双鸭山农场召开了机务管理定标会议。 双鸭山农场,是一个有30年机械化办场经验的老场。1974年—1977年,在连续四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粮食亩产始终保持在165公斤以上,年年经营有利。1977年与1975年相比,机械作业总费用下降20%,每亩作业成本下降22%。在机具保养上,坚持按规章办事,全场94%的 拖拉机达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状态,完好率达90%以上。全场45台链轨拖拉机(占70%),24台联合收割机(占50%),337台农具(占40%)已超过折旧年限,但由于保养使用精心,仍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有34台拖拉机达到5年以上无大修,其中总局标兵车 组东方红—54—39号机车14年无大修。在油料管理上,这个场有14个农业生产队(占93%)做到了缓冲卸油、机油加温过滤和黄油封闭压注,油料不撒、不漏、不混,库房和加油工具整洁,零件和油料消耗降低。例如,全场油嘴头的消耗1970年为每台车2个,1977年下降到0.32个;主燃油消耗,1977年和1975年相比,下降15%。全场有83台机车进行柴油预温改装,以解决在低温条件下使用低标号燃油的困难,这一改装使每台车每年可节油600元,全场一年可节油5万元。在机务基础建设方面,农业生产队普遍建立较完善的“三库一场”和机具技术档案,同时还开展农具常年维修和单车核算。此外,还发动群众大搞农具改革,仅联合收割机就进行40项改装,使收获小麦的综合损失率下降到1%左右。 农场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的机务管理定标会议上,着重学习讨论农场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强机务管理的两个重要文件:《国营农场机务规章》、《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1978年7月国家农垦总局向全国农垦系统转发了省农场总局《机务管理定标会议纪要》,充分肯定这次会议的经验,并希望各地参照实行。 定标会议后,垦区机务战线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展群众性的“机务作业标准化运动”,提出“向标准化作业要粮”的口号。这个运动以“机务规章为准则,双鸭山农场为样板,连队管理十项标准为依据”,努力创造标准化车组,标准化生产队和标准化农场。经过一 定的评定和审批手续,对达到标准化要求的单位发给“合格证”。 到1982年止,垦区实行全面检查验收,标准化农场达到70%,标准化生产队占74.8%,标准化包车组占58.2%。 附:《生产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 一、机务队伍。1.思想红: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机事业。2.技术精:刻苦钻研技术,做到“三懂四会”(懂机械构造原理、懂机务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会操作、会维修、会保养、会调整)。3.作风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4.纪律严:遵章守法,模范执行机务规章。 二、机械作业。1.优质:各项作业达到农业技术要求。2.高效:完成各项作业定额。3.低耗:各项消耗不超过定额。4.安全:无重大人身机械事故。 三、技术保养。1.动力机械达到“五净四不漏一完好”(油、水、空气、机器和工具净;不漏油、水、气、电;技术状态完好),各部调整合乎技术要求,各部润滑油位达到规定标准。2.作业机械达到“六不三灵活一完好”(不缺损、不变形、不锈蚀、不旷动、不松动 、不缺油;转动灵活,传动灵活,操纵灵活;技术状态完好)。 四、农具检修。常年检修,样板检查,技术状态标准。 五、油料库。1.油库整洁安全,防火工具齐全。2.柴油做到缓冲卸油,浮子取油,两次沉淀(大罐96小时,小罐24小时),两级以上过滤,封闭加油。3.机油加温过滤,齿轮油、黄油要封闭保管。4.黄油有加注器,副机用油有混合器。 六、保养库。1.砖瓦结构,水泥地面,零件有架,工具齐全。2.库内有砂轮、烘炉、台钻、电焊,安全防火,整洁卫生。 七、零件库。室内干燥清洁,零件摆放整齐,做到勤检查,勤清理,勤涂油。不潮湿,不生锈,不腐蚀,不变形,领发有据,帐物相符。 八、农具场。1.地势高燥,地面铺砂,冬无积雪,夏无杂草。2.场内设有水泥调整平台和零件架,3.入场农具要清理干净,停放整齐,涂油垫起。 九、技术档案。动力机械有档案,作业机具有卡片。技术资料填写及时、准确、齐全、清楚。 十、单车核算。1.认真填写工作日记。2.按作业和消耗定额及时核算本车组的作业成本。3.定期公布核算结果。 |
|
2007-4-10 17:04:06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5:0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