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四章 | 农机管理 | |
第三节 农机保养 |
||
创建时期,主要学习苏联经验。《机农通报》连续翻译发表了《苏联农机保养规程》,许多机务训练班也以此为教材。同时,学习沈阳“东风机耕大队”的《保养规程》,但驾驶人员技术素养差,执行不严,使机车技术状况下降。 1951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强调执行技术保养,主张“保养重于检修”,反对“将就、怕麻烦、轻视保养”的懒汉思想。从此,确立了“防重于修”的指导思想,建立计划保养制度。首先在红星农场试验,取得经验后,1954年全面推广,各农场又有新的创造,如宝泉岭农场对谷物联合收割机实行“分区专责,注油点编组”保养方法,九三荣军农场采取“按时、按号、按条”的保养验收制,效果较好。 1955年友谊农场建成后,借鉴苏联的经验,实行两种完整的技术保养制度:一是每班技术保养;二是定期技术保养。定期保养又分为1、2、3、4号。3号以上的通常叫“高号技术保养”。 1956年,省农场管理厅提出做好技术保养的要求。中心内容是:第一,油料必须保证质量,经过沉淀和过滤,使用标准牌号机油;第二,必须使用软水;第三,严密空气系统;第四、贯彻“按时、按号、按条”的保养规程。从而使技术保养的工作逐步深入。 1958年以后,在“大跃进”高潮中,机务作业重数量,赶任务,轻保养,使机具损坏日益严重,有半数拖拉机在生产中未起作用。 1961年起,逐步恢复了以包车组为中心的责任制度,机务战线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友谊农场郝焕文机车组由于精心保养和使用,三次延长大修间距,创造出一整套拖拉机使用和技术保养的经验。 1964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修理水平的提高,苏联四级保养制度已不适应。在黑龙江省农机修理研究所和东北农学院的帮助下,友谊农场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总结,为改革旧规程取得大量数据。1966年友谊农场对中型履带拖拉机保养修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推行了东方红—54/75拖拉机“三级保养定期修理制度”。新的保养规程,减少了保养层次,合并了保养项目,周期合理,维修费用平均每台降低49.1%,标准亩修理费降低35%。 1969年,“左倾”思潮泛滥,正常保养制度废弛,郝焕文和许多先进人物被批判为“光拉车、不看路”的“修正主义”尖子。1972年,兵团四师对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进行检查。这个团把拖拉机的双班保养制,农具常年维修制都取消了,造成机具状况恶化,标准亩成本高达1.64元。兵团领导开始认识到维修保养的重要性。 1973年,友谊农场把1966年改革的“三级保养定期修理制度”运用到其它车型(见附图) 1977年总局对大、小修理制度进行改革,提出拖拉机一级修理制度方案和7个附件:主要零部件技术标准;机车修后质量验收标准;修后机车的保修制度;机车修后收费办法;旧件修复价格核算表;大修理基金管理办法;修旧件比例计算的规定与修理制度相配套,保养制度也由原来的四个号改为三个号。 39年来,垦区机务战线上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包车组和先进拖拉机手,他们在机车保养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继友谊农场郝焕文包车组之后,八五二农场韩光厚包车组连续被评为优秀车组的光荣称号,成为总局“标兵车组”。韩光厚任车长18年,历年统计资料表明,这台1958年进场的德特—54,16年没大修,21年累计完成32.97万个标准亩。这台早应报废(一般15年即可报废)的机车,平均每年创造了15000个标准亩的高工效。节约大修费用2.5万元,节约油料4.6万公斤,折合人民币2.2万元。平均完好率达到98%,出勤率达到97%,时间利用率达到95.1%。21年来,车组一贯坚持双班保养制,经常坚持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严冬酷暑,从不懈怠。他还纠正机务人员中存在的“重机车轻农具”的思想,说:“机车是通过农具来创造工效的,农具不好机车再好也白搭。”这台机车至今仍在超期服役,人们夸道:“人勤车不老。” |
||
2007-4-10 17:09:18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5:0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