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八章 | 试点与交流 |
第二节 示范农民 |
|
随着国营农场的建设不断发展与提高,对农村的示范作用也逐步显示出来。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开始以后,由于农场普遍地贯彻了中央提出的“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正确方针,贯彻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国营农场在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与周围的农民群众也有了广泛的接触,通过帮助群众代耕、技术指导、良种推广、召开老农座谈会,参观实习以及春节联欢活动等,使国营农场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步有所扩大,并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周围农民群众提高产量上,逐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提高产量方面来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各地国营农场的产量,一般都超过了当地农民群众水平。以1954年为例,这年全省农民的小麦平均亩产56.5公斤,而全省国营农场小麦平均亩产则为80.5公斤,超过农民的产量42.5%。几个较大的农场,如永安农场是94公斤,宝泉岭农场是90公斤,九三荣军农场是84公斤,红旗农场是86公斤,都超过了周围农民的产量,即使是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1953年,小麦平均亩产也比附近农民的高。 从繁殖和推广良种方面来看,经多年的实践,国营农场培育和繁殖了一些适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产量高于一般品种,也高于当地农民。如宝泉岭农场培育的良种小麦“甘肃96号”和“秃不齐”平均亩产量均在265公斤以上。九三农场培育的良种小麦平均亩产也近265公斤,该场附近农民得到良种,播种后的产量比一般种籽的产量每亩多33.3公斤。地处宝泉岭农场附近的农村,得到了该场良种支援以后,有的产量提高了1倍多。农民对待这些优良品种,都珍惜万分,他们纷纷向附近农场提出要求,希望能购买到良种,农场也尽力给予支援。如1954年永安农场,把平均亩产达185公斤左右的“农林29号”良种小麦,向附近农民推广了85万公斤。这种优良品种的支援,60年代发展到大豆,70年代发展到玉米双交种,80年代发展到畜禽优良品种,如1980年开始,八五一一农场就每年卖给当地农民100多头优良品种奶牛,发展畜牧业。 从农业技术方面的支援来看,国营农场在自已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尽量地在技术上给附近农民以援助。宁安农场从1951年开始连续3年为当地“团山子集体农庄”组建机耕队,承担开荒、整地、播种、收获、脱谷任务,还参与农庄的计划管理,受到庄员们的热烈称赞。据1954年通北、二龙山、九三、红旗、永安等5个农场的统计,他们给附近农民代耕的面积就超过了2.25万亩,农民普遍反应机器作业既快又省力,作业的质量也超过畜力。特别是对联合收割机连割带脱,既干净又快,感到极大的兴趣,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还是机械化好,农场真是我们的榜样。”1954年,当农民处在十分困难的时候,永安及通北两个场抽出机器替他们代耕了4500亩地,群众感激地说:“如不是农场的帮助,我们连地也种不上啦”。事后农民给通北农场赠送一面旗帜,上面写着“继续搞好工农联盟,为实现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永安农场附近农民看到机械收割时说:“康拜因走一趟,我们5天也干不完。”由于国营农场的支持,不少的农业合作社生产队,得以较快地发展起来,如地处二龙山农场附近的原孟昭林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在二龙山农场的经常帮助与技术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个合作社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收入也超过一般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较快,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被评为模范社,受到省的表扬。1958年6月,八五二农场为宝清县代培拖拉机学员113名,使他们成为农村技术骨干。 60年代,由农场与公社的关系,进而发展为农场生产队与公社大队、小队的关系,大都在春节联谊会上双方互订协议,农民的机械春耕整地与小麦收获由农场负责,而农场的夏锄人工锄地由农民负责。双方互补短长,都得实惠。70年代,双方都积极扩大耕地,而耕地的开垦难度也增大,在划界上农场都作出了让步,并在机械技术上予以支援。也有过小的争议,但在“不与民争地”的正确方针指导下,都得到妥善解决。如八五一一农场一队1971年所开垦300亩荒地无偿地拨让给公社大队。公社大队无偿代割受灾小麦,双方都满意。 1980年7月,克山农场派出37名机务骨干到邻近8个公社帮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省委对此批转了《关于搞好场社协作的报告》,要求人民公社向国营农场学习。到80年代兴办家庭农场开始,家庭农场与农村承包户直接进行协议代耕事务,也都相互受益。红兴隆管理局从1981—1984年,还支援地方良种8415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5:1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