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九章 | 农业生产水平 | |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结构 |
||
一、农业产值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经营比较单一,林、牧、副、渔业比重小。此外,在实现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方面,发展不平衡:种植业(特别是麦豆作物)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达90%以上;而其它作物,特别是林、牧、副、渔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这就大大影响了农业水平的稳步提高。(见附图) 二、农作物品种结构 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上,又是单一麦豆作物,而小麦又占粮豆面积的50%,有的农场甚至高达60%以上。因此长期以来,种植业的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垦区的经营成果,尤其是小麦生产的生产成果,左右着垦区的经济形势,一旦遭灾,全盘亏损,而且遗患下年。进入70年代的16个生产周期中,农业生产遇到特大涝灾的年份有两次,即1973年和1981年;比较大的灾害年份有3次,即1978、1982、1985年。这些年份都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受灾,经营大幅度亏损,经济上十分被动。1973年严重春涝,大面积小麦湿整湿播,54%的小麦播在5月10日至6月20日,当年小麦亩产50公斤,农业亏损1.17亿元。1981年全总局播种小麦1570.5万亩,占粮豆面积57.6%,由于收获期严重受涝,至8月10日脱不足50%,到8月末脱谷不足70%,丰产未能丰收,全总局小麦亩产仅80.2公斤,亏损1.43亿元,占种植业总亏损额的59%。1978年,全垦区小麦播种1246.1万亩,占粮豆面积的48.8%,东部地区遭受严重的卡脖旱,造成赤地千里。小麦亩产:宝泉岭管理局平均55.5公斤,红兴隆管理局平均51公斤,建三江管理局平均60.5公斤。尽管由于西部地区小麦丰收,当年全总局种植业盈利7872万元,但由于东部严重受灾,小麦仅盈利1264万元,只占总盈利额的16.1%。1982年,全垦区种植小麦1200万亩,占粮豆面积46.8%,亩产100.5公斤,东部地区遭严重干旱,小麦亩产:宝泉岭管理局71.5公斤,红兴隆管理局77公斤,建三江管理局34.5公斤。 小麦是垦区几种作物中产量**不稳定的作物,丰歉年单产相差50—70%。这主要是自然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不利。多年的实践证明,垦区小麦生产的全过程,受“两涝一旱”的自然规律制约,即春涝种不及时,播种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年份的机率为20—40%;一般年份,5 月份播种的小麦占15—20%,分蘖、拔节、抽穗分化阶段正值少雨期,造成卡脖旱,其发生机率50%左右,每年受害面积占50%左右,减产幅度为20%左右,麦收期遇伏涝年份的机率也在50%左右,这样的年份8月20日前脱谷面积只能达到70%左右,有30%由于枯熟、掉穗掉粒、穗发 芽、草荒等原因,损失很大,甚至有的被迫弃收。(见附图) 1983年省委书记李力安来垦区视察时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旱路不通走水路。”这个指示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 按照这个辩证法,东部地区积极发展水稻,西部地区积极推广克山农场的旱作农业,北部地区退耕还林还牧,已初步取得成效。 三、农业技术结构 在技术结构上,1979年以前,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买了大机器,农具不配套;搞了大水利工程,配套工程上不去;繁育了良种,种子加工技术落后;增加了化肥,忽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特别是不顾土壤、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水利等自然条件是否适宜开荒种地,一味追求扩大耕地面积,企图从扩大耕地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并提高农场经济效益,结果面积越扩大,经济亏损越严重。从80年代开始,走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认识了“一水利、二道路、三开荒”的客观规律。以防洪、治涝为主,涝旱兼治,防止水土流失,完成林网化农田建设,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的综合配套治理。并搞好种子建设,发挥良种增产作用;建立以茎秆还田为中心的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制度;扩大先进配套的耕作栽培措施,提高技术经济效益;重点推广了以深松为基础的少耕和免耕耕作制;加强植物保护,提高产量和品质。
|
||
2007-4-11 15:38:48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5:1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