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志>>
第五章 |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
“六五”期间,组织研究总局级以上科研课题330项,其中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0项。截至1985年末,在鉴定、验收的250项成果中,取得总局级以上奖励成果321项;获省政府奖励69项;获农牧渔业部奖励23项;获国家级奖励9项。总局颁发奖励206项,“六五” 三江科技攻关奖12项。在这些成果中有《ZQK—130自走式清淤开沟机》、《LK—2型电子惯量测仪》、《关于对旋毛虫包囊的研究》3项成果********。在友谊五分场发展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大豆开发研究、瘦肉型猪育种、大型喷灌技术、粮食处理 工厂化等方面,有10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国家重点攻关、工业性实验项目及近20项科研成果的直接效益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年效益在100万元以上。 总局承担的国家科委“六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农业区域增产综合技术攻关》,由农垦科学院主持的八五○和八五三两个农场试验基点的科技开发任务,经过1983—1984两年25个省内外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464名专家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大规模的协作实验,实现了各级合同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使两个农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粮豆产量明显提高,多种经营有很大发展。这项科技攻关给两场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计330多万元。在两场开展的79项课题中,有71项课题通过了技术鉴定或专家验收,有12项优秀课题获总局1985年“三江科技攻关成果奖”,其攻关项目中,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持的《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研究》,是由耕作、栽培、肥料、植保、微生物、植物生理和农机等学科联合攻关的,对大豆生产的常规的传统技术措施实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以垄作、垄底深松、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并以行间中耕深松为主体,实行 病、虫、草综合防治,还与农艺技术相适应地研制了配套的农具——新型LGB—6型联合精播机,形成了一套旱作大豆高产的综合技术体系。这一体系在八五○农场示范增产56.3%,在八五三农场试验增产29.7%,每亩分别增收32.7元和20.4元。并在牡丹江、建三江和红兴隆3个管理局的12个农场推广69万亩,增产30%以上,经济效益达980万元以上。 三江攻关项目中,由八一农垦大学和总局勘测设计院主持、管理局和农场有关业务部门直接参加技术攻关的《农业自然资源详查及评价》,采用遥感、电算、航片解译、卫片信息、野外定性定量调查、“水均衡法”、大口径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详查和评价了土地、 地表水、地下水、农业气候和植物资源,为农业灌溉、土壤改良、作物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江攻关项目中,由牡丹江管理局和八五○农场主持,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大、农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省农业现代化所、林土所参加的《糖乳系列综合技术研究》,是以甜菜、玉米、奶牛高产为基础,加工为核心的种、养、加系列组装配套研究,促进农产品向畜产品转化和进行深加工,使自然转变成经济优势的研究。半干甜菜渣窑贮提高了废渣营养成分和利用率,解决了周年供应问题,甜菜渣生料陆地栽培食用菌技术已转让给4个省的8家糖厂。由于糖乳系列开发能较好地体现引进、消化、利用的技术路线,两年来,增加的利润计381万元,比单纯种植粮豆利润提高3.1倍同一项目中由中国科学院林土所与八五○农场主持、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长春植物所、长春生化所、遗传所、上海植物生化所参加的《大豆高光效高固氮共生固氮体系的研究》,使高固氮活性的大豆根瘤菌与当地栽培大豆配对选优,形成“双高”共生固氮体系,配合栽培技术,使大豆增产10—15%,同时选育了快生型、慢生型高固氮活性的大豆根瘤菌株,逐步示范,推广面积达4万亩,使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系统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六五”期间,科研项目的直接效益和技术推广效益,平均每年增加产值2亿多元,累计经济效益在10亿元以上。 |
|
2007-4-12 14:24:20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5:2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