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人物>>
心系热土壮情怀 |
发布时间:2008-6-30 8:45:03 黑龙江省集贤县二九一农场广播电视局 浪高三尺
供稿
责任编辑:芒果
|
提起张卫海,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一股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闯劲。其实,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在事业上追求卓越的信念;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工作上永不服输的精神。那更是充满自信和旺盛斗志的表现。凭着这种闯劲,他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实现着自己在事业上的一步步的跨越。 沿着张卫海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1月,那时,张卫海走上了二九一农场一分场党委书记兼分场场长的岗位,这也是他在人生事业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张卫海到二九一农场一分场当场长时他只有36岁,是农场四个分场中**年轻的场长。虽然年轻,但他身上秉承了老一代北大荒人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又有着新一代北大荒人开拓进取、争创**流的高尚风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春天备耕生产一开始,开发水田较高资金的投入就让职工们窘迫不已,相形见绌。身为分场场长的张卫海亲自带领分场干部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的跑,了解基层**基本的情况,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职工种水田,不要有思想顾虑,职工们缺少生产资金,一时间筹集资金就成了张卫海的主要工作,春耕生产期间,张卫海个人就帮助职工筹集资金53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分场干部,基层生产队干部也积极帮助职工筹措生产资金,解决生产困难。终于,按照分场的计划安排,职工们的水稻是种上了。 2002年秋,正在一分场职工满心欢喜收获丰收的水稻时,一场大雪不期而至,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忙碌就这样全捂在了大雪下面,有的职工坐在地里是嚎淘大哭。张卫海看在眼中是急在心里,一夜的功夫,他的嘴起泡了,嗓子哑了,骨神经痛的老毛病又犯了,可他没有休息,大雪过后的第二天一早,他紧急动员全分场的干部职工开展抗灾自救。他本人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踏着雪,顶着风,拿着镰刀冲上了抢收水稻的第一线。 18队职工王长河种了150亩水稻全都捂在了雪里,张卫海各分场的干部们连续在他的地里干了一个多星期,他们的脸被吹黑了,冻伤了,手也磨破了,但他们**大限度地帮助王长河减少了经济损失,临走时,张卫海又从自己兜里拿出5000元交到王长河手中,帮他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王长河哭了,他捧着张卫海的手说:“谢谢你啊张场长,你对我们家的帮助太大了,我今后一定要种好水稻,走上富裕路,让领导放心。” 由于水稻被雪捂过,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一分场职工的水稻销售成了难题。张卫海又忙上了粮食销售,他跑商家,走粮库,能利用的关系全利用上了,**终帮助职工解决了卖粮难的难题。 这次卖粮难的经历也刺激张卫海产生了新的思路,他把自己的意见拿到班子会上研究,取得了大家的认可,2003年他开始按照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这一年,他们在分场内部一下子就引进建设了4个大米生产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个思路不仅是解决了粮食销售问题还能每年为职工带来200多万元的效益,这个决策也印证了张卫海这个现代企业经营者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经营韬略。 2002年一分场水稻招灾,但2003年一分场水稻没有滑坡而且还有增长,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卫海和分场以及生产队的干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张卫海认真分析了分场的水稻生产形势,把水稻生产的重点放在了科技上,在生产过程中他倡导职工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投入,要求职工要选择种植优质品种,积极推广大棚育苗,全面推行机械插秧,全面运用飞机航化,全面提高作业标准。 为了实现标准化育苗的目标,在春播时节张卫海每天早出晚归,经常一个人跑到职工的大棚里,现场讲解科学育苗知识,指导职工科学育苗。在育苗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张卫海跑遍了全分场的1500多个大棚。育苗时跑大棚,插秧时跑田间,在一分场,种水稻的农户没有不认识这个小场长的,看着他黝黑的脸庞挂满了汗水,身上粘满泥浆,职工们说“这才是真正关心咱们生活,带领咱们发家致富的领路人”。2003年,一分场的水稻获得了丰收,职工收入也直线上升,全分场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比上一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全分场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一分场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 2004年,一分场在水稻种植上全过程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被总局树立为水田机械化样板单位,这一年他们建成了50000亩的高科技水稻种植观光示范带,使水稻种植管理标准化水平走在了全垦区的前列。分局、总局以及省和国家农业部的领导多次到这里检查指导工作,都对一分场种植水稻的高水平给与了高度的评价。2004年秋收,粮食总产、单产全面超越历史,经济效益成倍增加,全分场人均收入高达12000元,这比三年前增长了一番还要多。真正实现了一个再造一个分场的目标。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这回都对这个充满朝气、而又聪慧睿智的小场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分场就是一个大家,张卫海深深地知道,只种好水稻生产还不行,还要给职工更多的致富门路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发展肉牛产业就是张卫海和他的班子为分场职工所确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肉牛,依托得是分局的龙头企业,前景十分光明。在一分场,种地挣钱的职工们对养殖业兴趣不高。张卫海就自己率先带头搞起了肉牛养殖。而且一下就养起了40头的规模。张卫海的亲身实践,再加上深入基层的广泛宣传和动员,一分场职工的养殖积极性上来,肉牛养殖数量直线上升。职工们又多了一条致富路。在一分场,张卫海让一分场的职工们实现了养牛家家赢利,种稻户户挣钱。 张卫海抓生产是风风火火,在关心职工生活上却又是细致入微的。在一分场,受灾户、贫困户家总有他健壮的身影,五保户、军烈属家用总有他爽朗的笑声。 29队职工丁玉林身体不好,家徒四壁,妻子都离他而去了,他领着儿子丁超过日子,生活比较贫困,每到开学,小丁超就面临着要辍学的境地,这样的家庭谁都不愿意沾边,张卫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来到丁家,结下了这门穷亲戚,他和小丁超结成助学对子,每次开学时都为小丁超交齐各项学习费用,张卫海还经常关心小丁超的学习情况,与他谈心,鼓励他不要惦记家中的事情,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材,现在小丁超每次考试者都在全班级的前几名,用**好的成绩报答张卫海这个好心人的帮助。 2003年,正是春节期间,32队一户不稻户家发生火灾,所有家什全都烧光了,又是张卫海慷慨解囊,拿出500元钱送到这位农户手中。 分场机关的崔淑珍,本人身体不好,丈夫又是个精神病患者,家庭生活困难,张卫海各班子商议就照顾安排小崔在招待所干临时工,今年,他家孩子又考上分局重点高中,小崔拿着孩子的通知书,既为孩子取得好成绩高兴,又为孩子没有学费发愁,张卫海得知后,又从家中拿出2000元钱交给了小崔,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张卫海在一分场工作的这几年中,累计为老百姓帮扶资金6万多元,解决了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赢得了一分场职工的拥护和爱戴。张卫海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多多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样才能做好党的事业”。 在张卫海在一分场工作的这几年中,事关老百姓生活的投资高达80多万元,有10个生产队铺上沙石路,8个生产队栽上了榆树墙,6个生产队改建了红砖排水渠,使人们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张卫海在一分场工作的这几年中,一分场一跃成为了农场效益**佳分场,连续被农场评为先进分场,张卫海本人也连续被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30日 19:3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