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环球农机>>

西方农业是一面镜子收藏

 

 

     

(推荐)

 

   

                      西方农业是一面镜子

 

 

                               王东京 

 

    近一个时期,农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点,然而关心的人一多,人多嘴杂,争论也就多了起来。笔者无意对各家观点进行评说,而想换一个角度,谈一谈西方主要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争论的各方及广大读者有些启发。

 

    俄罗斯:土地与自由的变奏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像:彼得大帝骑在马上,右手向前挥舞,骏马前蹄腾空,后蹄将一条巨蛇踩在地下。每当人们路经此处,总会驻足仰视,缅怀这位旷世明君开创的千秋伟业。1689年,年仅17岁的彼得一世放眼看世界,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推行“欧化"改革,建工场,办教育,迁新都,搞扩张,把封闭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欧洲大陆的强国。然而,即使是伟大的君王,也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未曾触动土地所有制,千百万俄国农奴仍然一贫如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一个半世纪以后,俄国又历经两次变革,才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彼得一世的后继者,穷兵黩武,意欲称霸欧亚。打仗靠的是实力,除了兵强马壮,军需给养也要确保无虞;而俄罗斯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为实现帝国霸业,统治者置民生于不顾,硬要从农民身上榨出油来,而农奴制恰恰是一部**好的“榨油机":农奴手无寸土,又无人身自由,只得依附农奴主和贵族,他们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靠搜刮民脂民膏补充军力,俄国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得手,版图不断扩大。对沙皇来说,农奴制“法力无边",不仅毫无必要废除,还需不断强化。176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降低粮食进口关税。以农为主的俄国,粮食出口激增。看到种粮有利可图,农奴主便变本加厉,再一次在农奴身上做文章,让农奴无偿劳动的时间,由每周3天增加到5天,“官"逼民反,农奴不堪其苦,只得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一时期,各地暴动此伏彼起,多达300多次。除了“内忧",还有“外患"。1853-1855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被增援的英法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痛定思痛,俄国统治者终于明白,英法之所以取胜,不光在于装备精良,而是由于它们早就完成农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强拳头自然就硬。

 

    1861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取得独立,农奴主不能再买卖农奴,也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法令还规定,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虽仍需向农奴主购买,但只需缴纳20%的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购买者可以在49年内向政府还本付息。1861年的法令,使1000多万农奴“受益",1863年和1866年,俄国又先后颁布两个法令,改变了“皇族农奴"和“国家农奴"的身份,这样一来,俄国农奴全都由此获得“解放"。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农民赎买的份地,代价也是高得惊人。当时国家把地价抬得老高,原本只值6.5亿卢布的土地,而卖给农民却要9亿卢布,加上偿付国家贷款本息,农民实际花销不下20亿。不仅农奴主从中大捞了一笔,而且国家也收取了大量的利息,倒霉的只有农奴,为了赎回自由身,他们被狠狠宰了一刀。尽管如此,农民还是有了指望:只要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多年后或许会无债一身轻;说不准哪天手头宽裕了,还能再买地盖房,过上好日子。而原来的农奴主,钱更多了,人手却少了,于是便不再广种薄收,开始购置农机,使用化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废除农奴制,终归是解放了生产力,使俄国农业出现了重大转机。

 

    可是,农业发展的桎梏,至此尚未打碎。也许是让农奴暴动吓破了胆,当权者在宣布解放农奴的同时,又下令在各地普遍建立“村社",给农民套上了新的“紧箍咒"。根据新法令,农民必须带着份地,加入村社组织。未经村社允许,农民无权出卖、转让土地,也不能擅自脱离村社。原来的农奴主,摇身一变,成了村社的“保护人",有权撤换村长,驱逐村民,未经其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耕作方式,不得开垦荒地。农户之间实行“连环保",互相监督,哪户若不服从村社管理,作奸犯科,邻里会因知情不报受累遭殃。几个村社组成乡,乡一级设行政、司法、警察机关,是维护帝国秩序的根基。建立村社组织,牢牢缚住了俄国农民。难怪几十年后,列宁对这段历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俄国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村社的建立,抵消了废除农奴制的成果。农民的份地不能买卖、转让,限制了土地集中,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因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城市工厂普遍缺乏劳动力,工业化步履维艰。到20世纪初,俄国非但没有国富兵强,与美、英、法、德等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成了列强中实力**弱的一个,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1906年,内阁总理大臣彼得·斯托雷平执掌大权,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俄帝国,在尼古拉二世支持下,于同年11月,又一次对农业进行改革。

 

    斯托雷平政府规定,农民的份地纯属私有财产,有权退出村社,可以自由转让、买卖。根据新法令,先后有1600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单立门户,自主经营。政府还责令农民银行发放优惠贷款,推动土地兼并,培植了154万个独立农场;同时,组织破产农户移民西伯利亚,试图在广袤的边疆地区,发展更多的现代农场。斯托雷平的改革,使土地和农民自由流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1908-1914年,有110万份农地进入市场交易,300多万农民不再固守穷庐,或加入移民大军,或以真正的自由人身份,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斯托雷平这个名字,但这场改革对俄罗斯的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当改革进行到第7个年头,俄国谷物产量便达到8600万吨,这个纪录,即使到了1953年的苏联,也没有被打破。于是,有人甚至认为,斯托雷平的改革,是沙俄留下的一笔财富,从当今俄罗斯的农业变革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子。

 

    法国:农业优先发展政策

 

    据说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问一名法军战俘,仗打完了想干什么?那人回答说:“赶紧回家种地去。"俾斯麦不禁慨叹:“拿破仑三世有这么好的子民,何苦还要发动战争!"的确,法国农民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他们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精耕细作,可就是如此,法国的“吃饭"问题,却长期是一个老大难。直到“二战"前,还是农产品净进口国。战争结束后,政府采取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仅用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到1972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近代法国农业曾有过短暂的辉煌。大革命时期,政府于1793年颁布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地成了自家的,农民种田当然卖力,粮食产量也蹭蹭往上涨。可过了些日子,农业便徘徊不前。原因很简单,农村人口多,土地零碎,大农机使不上劲,新科技也施展不开。农民为了“温饱",养牛耕田,喂猪过年,就这样,法国的小农经济搞了100多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境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1955年,法国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有127万个,20年后减少到53万个,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现在只有2.2%,农民平均占有农地达到10公顷以上。

 

    在着手农地整治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紧锣密鼓地迅速推开。在法国政府的头3个国民经济计划中,“农业装备现代化"被摆上突出位置。战后初期,国内生产资金极度匮乏,法国政府抛掉“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理财观,大胆向国外借款,不惜一身债,先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农民购买农机具,不仅享受价格补贴,还能得到5年以上低息贷款,金额占自筹资金的一半以上。农用内燃机和燃料全部免税,农业用电也远比工业便宜。为保证农机质量及其方便使用,政府颁发“特许权证",指定专门企业,在各地建立销售、服务网点。不论哪个厂家、哪一年的产品,其零部件都能随处买到。农用机械价廉物美,售后服务有保证,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1955-1970年,各农场拖拉机拥有量,从3万台增加到170万台,联合收割机从4900部增至10万部,其他现代化农用机械,也很快得到普及。法国只用了15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传统的小农经济,一大特点是小而全,自给自足。人们务农,先要满足自家几口人的吃穿。本来只有二亩三分地,既要种粮,又想种菜,还得围栏垒圈,喂猪养牛。零七碎八的农活太多,结果啥也做不好。在政策的推动下,农场的规模扩大了,机械化提高了,政府又不失时机,做起了“专业化"文章。根据自然条件、历史习惯和技术水平,对农业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国分成22个大农业区,其下又细分出470个小区:巴黎盆地土地肥沃,便大力种植优质小麦;西部和山区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畜牧业;北部气温低,大规模种起了甜菜;按照地中海地区的传统,还得扩大葡萄种植。到二十世纪70年代,法国半数以上农场搞起了专业经营,多数小农户也只生产两三种农产品。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收益也越来越可观。法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

 

    农业是弱质产业,很多国家都采取保护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以前政府靠提高关税、价格补贴,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国际市场逐渐放开,农业再一味地靠保护,路只会越走越窄。6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政府调整思路,把扶持农业的重点,放在生产、加工和销售领域,力图通过“产业化",把本国农业做大做强。这方面,法国的做法有独到之处。农业宏观指导,由政府负责;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交给合作社去办。在法国,农业食品部和渔业部主管农业,负责产供销全程规划,其他任何部门无权插手。这样就避免了条块分割、多头指导。为了防止这两个部门位高权重,失去监督,总理专设私人办公室,定期了解基层农业情况。另外,还成立了“全法**高农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涉农各行业都有代表参加,重要的农业政策,必须由这个机构提出,然后才交给议会讨论,从而实现了“农民的事情农民办"。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合作社,在当时的法国成了农民的当家人。到60年代末,法国建起了3100个农业信贷合作社,7200个供应和销售合作社,14000个服务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业划分,农户可根据经营情况,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双方每年一签约,农民只要侍弄好农活,剩下的事全交给合作社去办。年终结算时,扣除风险基金和发展储备金,其余的按入社资金、农产品收购量分给社员。如发生亏损,社员也要按对应的份额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合作社发展,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当然,合作社如果违规经营,国家也有权予以取消。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场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

 

    为了扶持农业发展,法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仅拿投资来说,二战后,法国实行的是“以工养农"政策,1952-1972年,农业投资增长幅度,超过其他所有部门,1960-1974年,国家发放的农业贷款增长了7倍。可是对法国政府来说,这却是一个“愉快的负担",法国的农业生产率,20年间提高了3倍,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进出口顺差240亿法郎。困扰法国一个半世纪的小农经济,早已成了过去,代之而起的,是领先世界的现代化农业。

 

    日本:农协托起经济一片天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这个人类**古老的产业,今天仍然备受各国政府关注。即便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也不敢轻易放弃种地的营生。像日本,汽车、电器行销世界,满可以用换回的日元,到国际市场购粮买菜,可日本的农民,水稻还是年年栽,果蔬照样季季种,而且同城里人相比,日子过得也不算差。农业本是弱质产业,在一个工业大国之所以能够立足,除了政府的关照外,日本农协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政府当初组建农协,其实也是出于无奈。二战后,日本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作为战败国,饱尝了失道寡助的滋味,内外交困,苦不堪言。当时,就连首都东京,库存粮食也仅够支撑一个半月,居民的粮食定量,每人一天只有一小碗米。解决吃饭问题,得靠增加粮食产量;而要增产,全仰仗种田人出力。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大搞农地改革,规定私人占有土地不得超过1公顷,对地主手里多出的土地,国家强行收买,再出让给无地农民。这样一来,81%的贫雇农成了自耕农。农民分田分地,自然喜出望外,可乍碰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反觉得睡觉也不踏实了。为了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日本政府于1947年出台《农业协同合作法》,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农协组织,为农民撑腰说话,壮胆打气。土地分下去,粮食便多起来,可粮多了收不上来也不行,农协又成了政府的催收员,一头动员农民交粮食,一头看住粮贩不准私收乱卖,这活一干就是20多年。60年代末,日本粮食连年丰收,政府已无力照单全收,随着经济持续走高,日元不断升值,买粮反比种粮更划算。农业逐渐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日本政府审时度势,于1970年制定了《综合农政的基本方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土地流转,推广专业化经营。农协的角色开始发生转换,一头连起农民:一头接起市场,由原来的“二政府",变成了农民的“大管家"。

 

    日本的农协组织,自上而下,分为3个层次,处于**基层的是市町村农协,习惯上叫单位农协。都道府县建立的是地方农协,称作“县联";农协的全国性组织,按照业务不同,各立门户。与农民打交道**多的,是单位农协,在日本农村,它的触角无处不在,无论是插秧割稻卖粮,还是农民生老病死,单位农协一揽子全包。零碎事虽多,但从大的方面说,农协的业务大体有4项: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细碎,大农场的经营方式推不开,靠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农业生产本没有多少优势可言。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放开,农业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怎样才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日本政府认为,实行专业化集约经营,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主意虽好,可落实起来却很难。要推广农业专业化经营,就必须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对此,政府有心无力,做不好也做不了;而与农民打交道,正是农协的老本行。于是,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农业务,委托给农协经办,农协也当仁不让,不负厚望,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围绕着专业化,农协开展了全方位的生产指导。大到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小到农户选种育苗、打药追肥,农协都一手操办,为此费尽心思。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日本,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如育苗基地、孵化厂、冷藏库、饲料厂,都由农协张罗,以保本价为农民提供服务。有的新产品、新技术,农民一时接受不了,农协甚至实行免费试用。近些年来,日本农村青壮劳力不断涌向城市,在地里干活的,除了老人便是妇女,对重体力活,他们常常吃不消。对此,农协又伸出援手,把这些活接了过来。这一交一接,无形中便实行了集约经营,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方式、新型农机具,便通过农协接手的业务,间接传到了农民手里。

 

    农民要增收,重要的是在产销两头做文章。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基层农协将农民的订单层层上报,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农户从农协手中买到的东西,往往比市价低很多。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不光要价廉,而且要物美。全国农协1972年专门建立了农技中心,除了培训农技人员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货物进行检验,确保经过农协的手,交给农户的都是优质品。农产品销售难,很多国家的农民深有体会。日本农协知难而进,当起了几百万农民的“集团军司令”。基层农协建起了农产品集贸所,负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每天清晨,当城里人还在熟睡时,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就已由农协组织运到了货场。农产品的销售,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出货单。目前日本农协系统共有集货所几千个,此外还有不少全国运输联合会,下设庞大的运输组织,农产品保鲜度高了,不愁城里人不掏腰包。如果算经济账,农协在生产指导和流通业务方面,确实贴了不少钱,但正因为有它这个“冤大头"撑着,日本农业才告别传统的经营方式,农民也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轻劳作、反季节、优品种、高收入,成了现代日本农业的典型特征。

 

    人们不愿种田,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前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同时风险也大。可不是,买种子,购肥料,添机具,请帮手,还没见粮食的影,钱先花出去一大把。像欧美的大农场主,家底厚实,在银行的信用又好,钱这方面不成问题。但在以农户为主的日本,农业生产资金解决不好,就会带来大麻烦。于是为农民提供信用服务,顺理成章变成农协的业务。日本农协的信用机构,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私人银行,而贷款利率,又尽可能提供优惠。由于客户多,存贷款量大,加上农信机构实行多角经营,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不仅给农民解了难,也为各级农协增加了收入。

 

    厚生共济,是政府交办的一项重要业务。在这方面,农协的服务范围,从摇篮到坟墓,既提供生活指导,也操持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同时,采取向农民收一块,农协补一块的办法,开展扶贫济困。从老年农民的福利,到农村社区建设,农协可谓无处不在。在日本农民眼里,农协似乎成了无所不能、法力无边的保护神。

 

    简短的小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作如下小结:

 

    1、从俄罗斯农业发展历程看,由于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没有触及土地问题,一个半世纪后,国家出现内忧外患。在帝国覆灭之前,由内阁总理大臣斯托雷平掀起了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规定农民份地属私有财产,有权自由转让、买卖。这次改革,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后来的农业变革奠定了基础。

 

    2、法国曾长期受“小农经济"困扰,在一个半世纪里,农业徘徊不前。“二战"以后,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对离土离乡的进城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以鼓励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这样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集中,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仅用了20多年,法国就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3、农业要专业化经营,就必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对此,政府通常会有心无力,而在日本,农协组织担当了这一角色。从大的方面说,农协的业务大体有4项: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在市场和农民之间,农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来源: 人民网)

 

 

  




发表于 @ 2008年06月30日 22:19:00 |点击数(

旧一篇: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 新一篇:农民的好帮手—— 全球定位农机导引系统

博客信息
罗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11月24日
今天点击:2018
本周点击:535
本月点击:3294
点击总数:469989
[发私信][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采写和编辑的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比各种奖项。在国家级不同报刊杂志发表典型报道、产业观察、市场分析、报告文学等作品上百篇,获第四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等奖、《中国工业报》征文一等奖。(本博客推荐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和推广交流,作者有异议可留言删去。)
文章分类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33篇)
插秧机板块插秧机板块(1篇)
产业研究产业研究(110篇)
产业要闻产业要闻(110篇)
成果推广成果推广(86篇)
大家论坛大家论坛(73篇)
电脑知识电脑知识(14篇)
发动机板块发动机板块(2篇)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23篇)
个人博坛个人博坛(77篇)
工程机械板块工程机械板块(2篇)
购置补贴购置补贴(16篇)
管理经纬管理经纬(70篇)
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73篇)
国内企业展播国内企业展播(5篇)
国外企业展播国外企业展播(5篇)
宏观视野宏观视野(110篇)
环球农机环球农机(85篇)
技术交流技术交流(120篇)
农机词典农机词典(43篇)
农机故事农机故事(6篇)
农机具板块农机具板块(5篇)
农机名人农机名人(3篇)
农机往事农机往事(10篇)
农机文化农机文化(30篇)
农友百事通农友百事通(91篇)
品牌研究品牌研究(16篇)
企业产品企业产品(70篇)
市场观潮市场观潮(58篇)
收获机板块收获机板块(8篇)
图片世界图片世界(48篇)
拖城掠影拖城掠影(78篇)
拖拉机板块拖拉机板块(57篇)
写作园地写作园地(2篇)
旋耕机板块旋耕机板块(1篇)
液压挖掘机板块液压挖掘机板块(1篇)
移动电站板块移动电站板块(1篇)
原创报告文学原创报告文学(6篇)
原创热点追踪原创热点追踪(23篇)
原创通讯原创通讯(29篇)
原创文艺作品原创文艺作品(25篇)
战略研究战略研究(20篇)
诊治农机诊治农机(61篇)
政策导航政策导航(40篇)
中部崛起中部崛起(47篇)
专家观点专家观点(75篇)
装载机板块装载机板块(3篇)
©2016 nongjitong beplay体育官网app 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政策 使用条款和版权声明
页面生成时间:2020/12/24 0:31: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