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环球农机>>
(推荐)
西部开发与美国现代化
美国西部开发是19世纪美国的重大事件之一。西部开发的土地比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面积增长了约7.7倍。没有美国的西部开发就没有现代美国。美国的西部开发与工业化同步进行,互相促进,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正确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部开发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经济政治的促进
这场西部开发运动始于美国建国之初,到19世纪中期进入高潮,至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美国建国后至内战前,来自东部的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逐渐向西,拓殖到俄亥俄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地带及密苏里州,使中西部地区得到开发。同时,拓荒者又穿过大平原,进入落基山以西的远西部地区,到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开发定居。内战以后至19世纪末,美国开发的是曾被称为“美洲大沙漠”的大平原地区。美国西部开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采矿业和畜牧业三大开发性行业的兴起。
密西西比河以东降雨量、光照和土质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美国建国后,大量移民便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入中西部大部分杳无人烟的地区垦殖,使那里成为美国著名的“小麦王国”。俄亥俄、伊利诺伊、印第安纳等成为小麦的主产地。到1859年,整个中西部生产的小麦已占小麦总产量的54.9%。19世纪70—90年代,农业开发深入到大平原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到1900年,西部地区的小麦和谷物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58%和32%。西部成了美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远西部的采矿业始于1849年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直到19世纪90年代,采矿者的足迹遍及整个落基山区,北抵加拿大南至墨西哥。在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推动下,1858—1876年间,新的四大矿区分别在科罗拉多、爱达荷、蒙大拿和达科他建成。此外在怀俄明、犹他、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等地都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矿区。除金矿之外,在内华达发现的康斯托克矿脉藏有“世界上**富的银矿”,亚利桑那中部的希拉和图森也以丰富的银矿而著名。随着采矿业的进一步资本化,美国商业和银行资本组成的矿业公司逐渐控制了远西部的采矿业。铜、铁、锌等贱金属取代金银等贵金属,成了西部采矿业的主体。远西部采矿业的兴起,使美国直到1898年一直保持着世界**大产金国的地位。从1848—1931年,远西部矿区产的黄金和白银的价值分别达到了42亿美元和31亿美元。
牧牛业主要集中在得克萨斯南部,牧羊业多在新墨西哥。牧业的影响所及仅在西南部地区和加利福尼亚等太平洋沿岸地区。内战以后,牧牛业从得克萨斯向北扩展到美加边界,向西延至落基山区,遍及十个州和领地,把辽阔的大平原变为“牧牛王国”。牧羊业由太平洋沿岸地区向东拓展到落基山和大平原,形成了辽阔的“牧羊帝国”。“牧业王国”的崛起,使西部成为美国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到1900年,美国西部肉牛和羊的产量分别为全国总产量的54%和62%。
美国西部开发在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两次现代化浪潮中进行。西部开发对美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西部把大量的粮食和原料输往东北部,支持那里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由于农业开发对新式农机具的大量需要,使芝加哥等城市迅速成为农机制造中心。在盛产小麦的西部地区,面粉加工和乳制品也成为重要的产业。随着牧业的商品化,罐头业在西部兴起。芝加哥、圣路易斯、堪萨斯等城市成为肉类加工和罐头制造业的中心。五大湖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低廉的运费,使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成为重工业中心。依靠西部三大开发性行业的发展,美国制造业的中心在40年内向西移动了380多公里。西部开发成为美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巨大推动力。同时,西部开发对美国政治的现代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建国之初,只有13个州。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到内战前加入联邦的州共达到34个。在大平原的开发过程中,又有一些个州加入联邦,**终使美国成为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横贯北美大陆的泱泱大国。
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
美国的西部开发,留下了一些有益的成功经验。第一,联邦政府实行有利于西部开发的“公地”政策。美国国会在1784、1785和1787年连续通过三个土地法,以便有效地占领被英国正式划归美国所有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辽阔土地。三个土地法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由领地过渡到州和向自由民开放西部公共土地的原则。其后陆续颁布的处理土地的法令,推动了向西部移民的运动,使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规定,移居者只要交纳10美元的手续费便可无偿领到160英亩土地;在连续耕种五年后其所占领土地即变为私产。这几乎是免费赠予土地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开发者的积极性。因为160英亩土地难以满足大平原大农场主和大牧场主的需要,联邦政府对西部土地的分配又采取了补充措施。国会先后通过了《育林法》、《荒地法》与《木材和砾石法》,使拥有成千上万英亩土地的大牧场和大农场遍布大平原。
第二,在西部开发中,美国政府重视基本建设。为了改变建国初期交通不便的状况,联邦政府在推动各州修筑“收费公路”的同时,拨款修建了坎伯兰大道。这是惟一从东部通往中西部的大路。它促进了东西部商品的交换,在早期西部开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伊利运河成为当时西部与东北部之间主要的交通和贸易通道。靠近五大湖区的西部农场主可以通过水路将农产品运往东部和欧洲。伊利运河在连接东西部的同时,还成为美国对外开放的渠道。联邦政府采取支持铁路建设的政策。在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7月签署《太平洋铁路法》,促进了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建成。美国的交通革命是由私人、地方和联邦政府三者共同参与促成的,但大的工程仍须政府主持。如坎伯兰大道是联邦政府修建的,伊利运河是纽约州出资修筑的,主要贷款则由中小投资者提供。在铁路建设中,联邦政府通过赠予土地实行政策指导,州、县两级政府主要是以购买铁路股票或实行现金补贴的方式予以援助。
第三,美国西部开发吸引了大量东部和外国资本。大平原的畜牧业开发,成为内战后美国**赚钱的行业之一,吸引了大量东部和欧洲的资本。1880—1900年,美国东部对蒙大拿等四个州和领地的牧牛业投资近3亿美元。英国在美国西部牧牛业的投资达4500万美元。法国、爱尔兰和德国等国,也有资本投入美国西部牧区。东部和外国资本的投入,促成了美国西部牧区的繁荣。
当然,美国的西部开发也留下了不少失误与教训,**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印第安人成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者。美国的西部开发,是同剥夺印第安人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西部大平原和山区,世世代代居住着印第安人部落。内战前,美国白人都把那里视为没有开发价值的“大沙漠”。然而,随着铁路修建及采矿业、牧业和农业开发,白人移居者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家园。联邦政府也背信弃义,继续采取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政策,并对他们发动了30年的血腥“讨伐”战争。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道斯法案》,对印第安人实行强制“同化”政策,解散作为法律实体的印第安人部落,将土地分配给白人移居者。印第安人被赶出了家园,丧失了土地。他们没有被融入西部开发区的白人社会,只能成为联邦政府的监护对象,接受奴隶般的命运。美国西部开发中残忍的一面充分证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871页)对印第安人实行血腥的种族灭绝政策及剥夺政策是美国西部开发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
第二,美国西部开发的无序性和掠夺性,破坏了西部的生态平衡。虽然美国政府为西部开发提供了一些支持的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没有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总体上说,百余年的西部开发是在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下进行的。在大平原的开发中,牧场主把属于联邦政府的土地作为个人牟利的公共牧区。为了在“不花钱”的国有土地上榨取巨额利润,他们毫无节制地把牛羊从四面八方赶入公共牧区。外国投资者也来争吃牧业这块“肥肉”。结果导致牧区存畜暴满,超载放牧,造成牛羊争食青草的“相残”局面。牧业大王们以“竭草而牧”的掠夺式经营,**终毁掉了草原植被,基本灭绝了野牛及其他野生动物,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草地沙化,大片绿地消失,使大平原地区经常沙尘暴肆虐,并危害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居民,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钢]
发表于 @ 2008年06月30日 22:4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