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专家观点>>
《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何志毅
少年时代正值文化大革命,不重读书重练武,我也随波逐流学过三拳两爪。现在做起了管理学教授,教学生们学管理,想想与学武术倒也有些相通之处。
要想学好武术,首先练的是基本功,然后要经历四个阶段——生搬硬套、熟能生巧、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基本功如蹲马步、插沙掌、练气功等;生搬硬套是按照老师教的基本套路的动作来做,什么金鸡独立、二龙戏珠、三羊开泰诸如此类;如此一招一式、一朝一夕地练得多了也就慢慢得心应手,此所谓熟能生巧;练熟了好几套拳之后,就可以把几套拳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后,把平生所学拿到武打实战中应用应用,情急之下,就有可能推陈出新,拿出自己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看管理。管理到底可学不可学,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它可学的,举证MBA和各种管理培训班,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西方到东方,经久不衰。说它不可学的,举证比尔·盖茨、迈克·戴尔、李嘉诚和王永庆——他们都没有经过正规学习。
我本人曾有幸访问过王永庆,那时正逢台湾花重金请迈克·波特过去论道后刚刚离去。我问王永庆如何理解战略,又如何看待迈克·波特。王永庆说,他从不讲“策略”(台湾对“战略”的惯称)这两个字,他还对迈克·波特说,“你写的东西好看但无用”。当时我大感意外。商界中的确有些天才人物是不用跟别人学的,他们天生资质好、悟性高,可以无师自通。一如武林中的开山鼻祖,他们是从小在武林里打出来的,身经百战后摸索出一套功夫,然后总结成一个套路,从此便无敌手了。但毕竟天才人物极少,绝大多数武林高手还是学出来的,至少是先学再创,学多创少。学过武功的人与没有学过武功的人交手,通常是高下立见的;学过武功的人与学过武功的人过招,也可能打个平手,但肯定没有人说学武功没有用。
管理其实也是这样,只有极少数天才或运气**佳的家伙不用学,而英才则是学出来的。学管理也要有基本资质和基本功,为什么有人学习收效大、有人学习收效小,就与其资质和基本功有关。学习管理的开始阶段也是一种生搬硬套,管理学也是在前辈企业家实践的基础上由学者总结出来的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加了些逻辑,加了些框架,串成体系,起了个好名字,使之好听、好记、好学,如4P,s、5F,s、7S,s、7O,s,等等。实务派中,有惠普公司的战略规划十步法、杰克·韦尔奇的用人4E,s+1P法。孙子兵法中也有“五事七计”等等。第二个阶段是用各种对应的案例把这些东西学得很透、记得很深、练得很熟。第三阶段是把各种学科的几P、几F、几S等融会贯通,进行综合案例分析。**后,就是要在这些基础之上推出自己的东西了。
学过武术、打过架的人都知道,打起来绝对来不及想用哪招哪式,而是随机应变、自然而出。高手可以心到手到、出神入化,但这等本事不是读出来、听出来或悟出来的。练武练武,重在一个“练”字,而无非有人练得快,有人练得慢而已。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西域一帮武林高手来到中原,要灭掉中原武林各流派,先灭了少林寺,后杀上武当山。这时张无忌赶到,要救其师祖张三丰。双方在大殿摆开了比武架式,西域方面说是派了一个看门的人物出场,而武当派张三丰受了重伤,其他无人能够匹敌。正尴尬之际,无忌化装成小童跳出阵与对手较量,几个回合之后对手跳出阵外,说这不是武当功夫,要武当派先认输再打。无忌说,是徒儿我学得不好,而不是武当功夫不敌,你们能否等我再学学?
此时,张三丰已认出此童乃张无忌,心中大喜,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教了一套刚刚创立的太极剑给张无忌,教完之后问:徒儿,记住了吗?无忌答:记住了。张三丰说:记住了不算本事,忘记了才算本事,努力把它忘掉。无忌听后,闭目努力忘却。过了一会儿,张三丰又问:忘了吗?无忌回答:还剩几招。张三丰说:继续忘。又过了一会儿,无忌说:师公,全部忘记了。张三丰说:好,忘记了才是学会了,上场!无忌拿起一双木剑,用刚学会的太极剑招式与拿倚天剑的强敌拆了两百多个回合,终于卸敌双臂,敌人席卷而退。
据说太极功夫的三个基本点,一是站稳阵脚,二是以柔克刚,三是借力打力。金庸在这段情节之后有一段点评,说张三丰教的和张无忌学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这是一个很精辟的点评,名师和高徒可以在刹那间完成从生搬硬套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古龙的武侠小说里常说两人目光一对就武功全会,那太神了,即使张三丰和张无忌这样的名师和高徒也还经历了一招一式学习的过程,只是速度快而已,这样比较符合实际。
MBA所学**基本的正是这前人总结的一招一式。老师是按照标准动作来教的,对学生的作业也是按标准动作来评价的,做案例分析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MBA语言,而不要还用萝卜青菜式的语言。这也许会扼杀一些天才学生的创意(如美国联邦快递总裁关于创立公司的MBA论文被评为D),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是有益的。老师的高下在于同样教标准动作时能否再有一些意念。正如金庸在那段情节之后的精彩议论。“剑意”不是人人会有、人人会教、人人学得的,况且即便是剑意,也是在剑招的基础上提升的,因此,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必不可少,而且要反反复复练习。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循环,一个否定之否定。如电影《英雄》里秦始皇从残剑的书法中悟出剑法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二个层次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高层次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我成了北大教授后,过去的老师问我,你当时学的课程中哪门**有用?这着实让我茫然。我认真想了一遍,似乎连学了哪些课程都不大记得。前几年与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学者一起开会,台湾一位著名教授说他对已毕业多年的MBA学员做了一次跟踪问卷调查:问学MBA是否有用,回答都是很有用;再问哪些课程**有用,很多人却回答不出。他的结论是:学员在学校中学到的主要是能力,而不是某一门很具体的知识。我想,学管理也跟学武功一样,**重要的是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和应用的能力,这主要在于学生自己而不在于老师。好的老师会在教招招式式中传达一种意境,而学生究竟能悟到多少就在自身的资质和修行了。
( 选自《东方企业家》第9期 )
发表于 @ 2008年07月16日 21:1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