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平路156号,坐落着一家拥有50年辉煌历史的农机科研院所。建院至今,她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长期为黑龙江农牧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不断为中国的农机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她,就是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下文简称黑龙江农机院)。
建院50年,黑龙江农机院共取得科技成果595项,其中158项获国家、部、省和行业级科技成果奖。产业化从无到有,蓬勃发展。2007年实现总产值7350万元,综合成就在全国农机科研院所当中名列前茅。
从1958年的艰难起步,到文革10年的风雨飘摇;从体制改革的尝试摸索,到今时今日的大放异彩,半个世纪以来,黑龙江农机院走过了不凡的历程。回首这一段峥嵘岁月,院长何堤感概万千。
创业艰难苦战多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省的地理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机械化具有迫切需求。1958年3月6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第163次办公会议通过,成立“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下文简称黑龙江农机化所),这就是黑龙江农机院的前身。
当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所址设在哈尔滨和平路原东北农学院院内。余有泰、程万里、王发武等一批留美、留日的农机学者和国内专家也陆续投入到农机所的初创建设当中,1959年4月从全省聚集的30多名科技人员,迁至原省畜牧研究所旧址,全面开始了农机化的试验研究工作。一栋低矮破旧的平房就是他们的办公室,由畜舍改造成的住房就是他们的家。科研事业由此艰难起家。
历经50年的风雨沧桑,黑龙江农机院现已拥有职工近300人,其中科技人员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约占40%。设有田间机械、水田机械、农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食品工程、机电技术、工程设计等7个研究所、农村能源技术中心和《农机化研究》杂志社。农业部根座机械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省级中试产品加工基地等机构也都设立和挂靠在该院。
黑龙江农机院科研手段先进、科技力量雄厚,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技术研发,以及开展农机化规划、战略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五十年来为农业和农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重大基础性或公益性技术服务。据何堤介绍,建院以来,由该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型农机装备约占黑龙江省农机具保有量的80%左右,小型机具约占50%,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连续三届荣获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机化科技先进单位。
几经风雨不言悔
黑龙江农机院建院50年来,历经风雨,几度沧桑。回首往昔,何堤院长总结该院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1958年至1966年,处于黑龙江农机所“工具改革与垄作农具创新阶段”。一批朝气蓬勃的科技人员对传统的农具进行改革,开发了畜力起垄犁等新式农具。1958年,洛阳
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拖拉机投入使用,当时还没有悬挂装置,科技人员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绳索式升降机构、机械式升降机构、窄履带高地隙拖拉机,成功研发了悬挂垄作七铧犁、扣种机等一批垄作农具,为我国农机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1962年至1964年间,周恩来、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部长如王震、杨尚昆、陈正人以及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省委书记欧阳钦、省长李范五等领导人先后来所视察,并到现场观看机具演示。
正当科研人员工作初步走向规范化,科研成果逐年增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黑龙江农机所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工作和生产秩序被打破,由此步入了混乱时期。1968年9月黑龙江农机化所解散,大部分科技人员后来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或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1972年,黑龙江农机化所得以恢复,但元气已经大伤。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农机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革中后期至1978年,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全所开展了24项研究,取得了深松耕法、双向四铧犁、6行联合耕种机等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其中首创的“深松耕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革结束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压抑了多年科研热情得以释放,黑龙江农机院迎来了引进、吸收、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科技人员努力学习外语、系统工程理论、农业工程新技术,千方百计把文革间丧失的时间追回来。1979至1992年,圆形喷灌机、平移喷灌机、大型喷药机、
玉米收获机……上百项科研成果涌现出来,相当一批经过转化实现了大批量生产,使黑龙江省的农机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
1992年,黑龙江农机化所更名黑龙江农机院,科研事业也步入了体制改革阶段。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转入攻坚,科研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黑龙江省一批科研单位经试点后转为企业。黑龙江农机院作为农口科研机构虽未转制,但事业费严重不足,改革带来的双重压力仍使研究院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一时期,黑龙江农机院求生存,求发展,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能力受到制约,科研创新能力也有所减弱。
2002年后,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农业和农机科研投入的增加,农机科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黑龙江农机院也由此进入了发展现代农业装备的崭新阶段。瞄准农业现代化,以田间机械、畜牧工程机械、农副食品加工机械为重点研究领域,推进机电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在农机上的应用,实施研发、转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瞄准市场引领科研,基本做到了研发一项技术,转化成一种产品,形成一项产业。特别是在田间作业机械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形成了3大领域、10大系列、30多个规格的农机装备体系,研发的每种机具都为多区段拖拉机配套,**高配套到191.1千瓦大功率马力拖拉机。
发奋图强谋创新
黑龙江农机院走过的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必须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持其走到今天。这股力量,是该院50年来形成的院所文化。
何堤告诉记者,黑龙江农机院拥有自己鲜明的气质特征。第一,忠于职责,服务“三农”,矢志不移。该院许多同志来自农村,还有不少是农机科班出身,对于中国的农机化事业有感情,也有热情。曾经有一些农机科研院所因为事业经费不足,便依靠自身技术优势转向容易创收的相关行业去寻求发展,而黑龙江农机院50年来始终不离本行,坚持为“三农”服务不动摇。他们认为,坚持农机研究是职责之所系,能够服务农民,推进中国的农机化、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责任、使命和光荣。
第二,研究院多年来形成了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无论是生产试验、下乡服务,还是到区也合作,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不讲条件,不讲待遇,毫无怨言,购买原材料、设备,处处“货比三家”。大家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院如家。
第三,不畏挫折勇于创新。在全省数十所大专院校,上百所中央、省直科研单位中,黑龙江农机院目前获得的国家专利数量紧随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位列第三,在全省中直、省直科研单位中排名第**。取得这样的成绩和该院长期重视自主创新是分不开的。黑龙江农机院的科技人员,在科研中坚持自主创新,用于碰硬,刻苦钻研,敢于碰别人没有碰过的“奶酪”。近5年来20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市场欢迎的新一代更新换代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第四,团结协作,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所与所之间、院与所之间,在人员和技术上都相互支持。遇到难度大的课题,更是打破所与所的界线,抽调精兵强将协作攻关。2007年,为解决农田防护林影响农田作物生长的问题,农机院承接上级下达的课题,迅速在全院征集、评选方案,成立了两个方案并进行竞争、优化,从各所抽调人员联合攻关,仅仅3个月,就研发出了“林带断根竖向铺膜机”,试验改进后达到了设计要求,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机具在黑龙江省全面应用后,相当于每年增加耕地6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180万吨。
砺志征途再扬鞭
时至今日,尽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业内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黑龙江农机院早已把目光瞄向2020年,把建设一个国际知名、国内**流的现代科学研究院所作为奋斗目标,将自己放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何堤告诉记者,在未来的日子里,黑龙江农机院将继续坚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研发世界**流的农业装备,力争在田间作业装备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研发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化的、精准化的高效、节能型的田间作业机械。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农机院要全力完成国家的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和省的科技攻关项目,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急需研发农业装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十二五”研发新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何堤表示,农机化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农机科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业,只要有人类存在,有农业存在,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工程就会伴随发展,不断把农业生产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近、中期,黑龙江农机院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黑龙江省农牧业的发展对农机具水平的要求更高了,需要的种类更多了,我们深感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会加倍努力,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为中国的农机化事业再铸辉煌。”何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