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陈志青少年时代走过的路,每一步都与“优秀”这个形容词紧密相连。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为师范学校所录取;尚未毕业就被学校指定给自己的同班同学上课;在距离高考只有20多天的时候开始复习功课,却考出了四平地区排名第二的物理分数;入学半年,便成为吉林工业大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任学生会主席……
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年后的今天,陈志正当盛年,率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在农机科研领域攻城掠池,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看来,他是要将优秀一路进行到底。
校园广播传喜讯
陈志用8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1970年,15岁的陈志中学毕业。当年,吉林省中学毕业生统一实行“四个面向”政策,即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部队、面向学校。作为全年级里年龄**小的毕业生,陈志既不能参军,也不能当工人,只能继续上学读书。当时有煤校、商校、师范等院校类型,陈志**终被师范学校所录取,“其实,我**不喜欢当老师。”陈志笑着说。
虽然对教师这一行并不感冒,却丝毫不妨碍陈志在师范学校迅速脱颖而出。为期两年的学习尚未结束,学校就“相中”陈志,让他留校任教,给自己的同班同学上课,之后又负责校团委的工作。因此,当吉林省团委于1977年决定在省委五七干校举办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培训班时,陈志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团组织的推荐,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
当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文革”期间禁止播放的《英雄赞歌》等经典歌曲重新出现在广播里。1977年11月初的一天,干校广播在播放歌曲之后,播出了一条重要消息:停顿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即将恢复。这条消息,改变了陈志的命运。
虽然已经拥有正式工作,但陈志一直觉得自己书没有念够,学习没有学够。听到广播后,陈志立即给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写信,询问自己能否参加高考。校党委就此请示四平教育局,教育局给出的答复是:可以参加高考,但限报师范类院校。
经吉林省团委领导同意,陈志提前结束培训,回到东丰县开始复习功课。当时,距离高考只有20多天。在这20多天里,陈志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找出中学时的课本,抽时间翻看;二是填报高考志愿。按照要求,第一志愿填报了东北师范大学。因为当时吉林大学化学系出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立志效仿他的陈志在第二志愿一栏,填上了吉林大学化学系。
啃完窝头进考场
备考期间,陈志住在师范学校宿舍,同宿舍一位家境优越的同事也报名参加了高考。参加高考的那天早上,同事哥嫂为他送来了饺子,而陈志却只能啃窝头。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和数理化,一共三张试卷,一天之内全部考完。“我估计自己够呛。”走出考场的陈志,对自己能否走进大学校门没有把握。但是,对自身前途充满信心的陈志,心情并不迷茫。
考试结束不久,寒假便如约而至。就在寒假期间,陈志收到了邮局送来的一封信,拆开信封,一份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赫然在目,但是学校和专业却变成了吉林工业大学
拖拉机专业,这让陈志颇感疑惑。
入学后经过了解,陈志方才明白个中原委:原来自己的高考成绩还挺突出,物理成绩位居四平地区第二名。但是,当时全国正在“清查三种人”,由于陈志具有参加优秀共青团干部培训班的经历,吉林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认为,陈志即使不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也是个“双突干部”(突击入党、突击提干),因此将他的档案放在了一旁。而吉林工业大学的录取老师则看中了陈志优异的考试成绩,没有过多考虑政治因素,毅然招收陈志为本校拖拉机专业的学生。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其汽车和拖拉机专业全国闻名。
往昔峥嵘岁月稠
1978年3月,陈志走进了吉林工业大学的校门,随即迅速“窜红”,成为全校知名的风云人物。当年10月,陈志当选校学生会副主席;1979年1月,被任命为学生会主席、吉林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省青联常委。据悉,陈志是恢复高考后,吉林工大第一任学生会主席,经常列席学校党委常委会议。
“我们那时候的学生会,确确实实是代表学生利益。”陈志回忆说。上任不久,陈志就发现同学们对食堂伙食普遍不满,为此他组织各院系学生干部搜集同学意见,并向有关方面反映,要求提高伙食待遇,**终促使省里同意增加细粮和豆制品供应。
大学四年,其中两年上基础课,一年半上专业课,剩下半年用于实习和毕业设计。“那时候,大家学习的动力都非常足,目的也非常单纯,就是觉得能上大学不容易,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陈志印象**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每天早上五点就从床上爬起来,洗漱后便奔往大阶梯教室,用椅垫或者书包占一个靠前排的好座位,以期上课时能够看得更清楚一点、听得更明白一点、和老师多交流一点。
另一件是自己学习英语的往事。大学期间,陈志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系里名列前茅,唯独英语拖了后腿。眼看不少出身大城市的同学英语说得贼溜,可把不知ABC为何物的陈志给急坏了。从来就不甘落后的他奋起直追,每天熄灯后,捧上英语书到校园路灯下去背单词。日复一日,终于把英语这块“短板”给补齐了。
毕业分配一波三折
毕业前夕,校党委书记亲自找到陈志,给他带来了这样一个消息:吉林省委组织部决定从吉林大学和吉林工大毕业生中各选一人到新成立的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工作,吉林工大已经决定推荐陈志,一周后就要走马上任。
在此之前,吉林团省委和吉林工大团委也分别向陈志伸出了橄榄枝,但是陈志并不愿意从事行政工作:“当时,我们那拨大学生**时髦的提法就是‘我要搞技术’。”陈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党委书记,书记回答说:“你的个人想法可以保留,但这是组织的决定。”在那个年代,对于组织的决定,一般人只能选择服从,陈志开始了毕业分配之外的等待。
可是10天过去了,陈志一直没有接到上任通知。同学们按照毕业分配方案,陆续奔赴工作岗位,只有他还没有着落。陈志找到了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学校立即向吉林省委组织部打探消息,得到的答复是:“原决定有变化。”
事后陈志才获悉事情的原委。原东北师大(吉林师大)一位毕业生的准岳父是位领导,希望将未来女婿留在长春,因此从中进行了干涉。这是陈志生命中第一次遭遇“暗箱操作”,可是陈志并不感觉失望和愤怒,仅有“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办”的感悟。
之后,陈志又谢绝了吉林工大留校工作的美意,希望到科研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了解到陈志的意愿后,校领导拍了胸脯:“你是我们学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如果不能为你安排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还有谁愿意到吉林工大来上学?我们一定会把你分配到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你聪明才智的地方去。”经过学校和原机械部的共同努力,陈志来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在当时,中国农机院只接收农机专业的学生,陈志是极少数进入该院工作的拖拉机专业毕业生之一。
如今的陈志,不但成为中国农机院的掌门人,同时还担任多所大学院校的客座教授。谈及今天的大学生,他感叹:“现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比我们要高出许多,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知识面。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大学生要是谈恋爱,别说是老师,就连同学都觉得耻辱;可是这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认为,这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