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什么好写的,我只是做了一个农机人该做的工作”,在记者面前,黄慧敏显得有一丝紧张。为了打破局促的气氛,她起身打开电视,播放了一盘有关她工作的录像光碟。记者注意到,光碟中处于工作状态的黄慧敏步伐矫健,风风火火,与眼前这位不善言谈,问一句说一句,有时会用微笑作为回答的她判若两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内敛秀气的中年女性,却在农业战线上辛勤耕耘了27年,60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大大小小的荣誉。
心系农民,情系农机,恪尽职守、无怨无悔,这位基层的农机局局长,用一件件平凡朴实的小事,换来了领导和群众对她的信任与好评。2006年三夏麦收时节,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在菏泽市牡丹区视察小麦机收工作,看到黄慧敏泰然自若地在指挥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时,大加赞赏:“黄慧敏,她真有大将风度”。
“犯傻”去当农机局局长
黄慧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齐鲁大地淳朴的民风哺育了她的成长,厚实的土地伴随着她坚实的步伐,使她从小就保持了一颗感恩的心。参加工作2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离开过“农口”,对“农”拥有一份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
1977年,黄慧敏毕业于山东菏泽农业学校,按照当时实行的“社来社去”的分配政策,毕业后,她回乡务农。1980年,她参加社会闲散科技人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1981年1月被分配到山东省菏泽市(今菏泽市牡丹区)赵楼公社农技站工作,从此开始了她工作中的“农业人生”。1984年,她调至原菏泽市西城农技站任副站长、站长。1987年,任菏泽市农业广播学校副校长。1997年3月,任原菏泽市农业局副局长,2000年9月主持农业局全面工作。
一路走来,黄慧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由一名普通职工锻炼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无论是做普通职工,还是在领导岗位,她都任劳任怨,朴实热情,和她共事的人都亲切的喊她老大姐。也正是这些年倾心农业工作,使黄慧敏对农业、农民、农村有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自己生命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工作需要,2003年8月,黄慧敏调到菏泽市牡丹区委组织部任组织员办公室主任。按常理,已处不惑之年的黄慧敏完全可以在这个舒适的岗位上“安心”了,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相夫教子,轻松地享受生活。可她总觉得内心的激情好像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她有点不适应。“或许内心里对‘农’的感情难了吧!”她有点感慨地说。
2004年,黄慧敏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在这年的人事调整中,她完全有可能到宣传系统和政法部门等单位工作,但当区领导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却依然决然地要求“回农口单位”——出人预料的去当时条件艰苦的牡丹区农机局当了局长。消息一出,不熟悉她的人说,“这人咋恁傻呢!”可熟悉她的人却摇摇头笑着说,“她呀,就这样,内心里还是一个老农民!”
“干了大半辈子的农业,我难以割舍”,面对众说纷纭,黄慧敏平静地回答。
建“钢”班子 带“铁”队伍
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古称曹州,因盛产牡丹而闻名海内外,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美誉,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作为菏泽市主辖区的牡丹区,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5万亩,因面积之大被称为“天下第一区”,农业人口占80%以上,又是农业大区。
到菏泽市牡丹区农机局工作没几天,从不言败的黄慧敏局长开始挠头了。从自身来讲,毕竟从事了一项新的工作,业务上感到生疏。加上当时农机基层网络建设断层,乡镇农机服务陷入瘫痪,工作人员组织涣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几个月的调研,黄慧敏意识到,在这个“铁牛王国”里,打铁更须自身硬,要建“钢”班子,带“铁”队伍。
她调到农机局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内功”,从细节抓起,建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说话。比如考勤制度,常年坚持一天两考,一周两抽查,一月一公布。局长和其他党组成员亲自带班,轮流值勤。现在,上班按时签到,下乡、出发、请假写证明条或请假条已经成为全局每个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党组成员一周一次例会,中层干部一月一次例会,乡镇站长两月一次例会,互通情况,交流思想,实行全年“千分制考核”,评优奖励用分数说话,不听汇报,只看成绩。全局工作一季度一总结,年终集中考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年集中培训一次,采取集中学习,请专家讲课,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等形式,从政治素质、领导艺术、思想理念、业务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2005年,黄慧敏还在全局开展了创建“学习型、节约型、和谐型”机关活动,组织制定了“党组成员十不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约法八章”,还建立了副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并力主民主理财,将财务、政务双公开。
从“丢脸”到“挺直腰杆”
上任伊始的第一次亮相让黄慧敏很“丢脸”。当时,牡丹区举行秋季播种现场会,区领导让黄慧敏到局里找两个技术员调试机械,可局里一个人都找不出,没人敢去。黄慧敏生气了,“进了农机门,就是农机人,就要懂农机的事”,黄慧敏首先要求全局职工都要学会开
拖拉机,每周二下午全局业务学习,雷打不动。
2004年秋季,黄慧敏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四送一调研”活动,即为农民送政策法规、送农机科技、送服务上门、送致富信息和组织专人下乡调研。据了解,当时菏泽市牡丹区农机基层管理网络“线断、网破、人散”,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能维持正常工作的只有8个,而且人员老化,财力不足,农机总量虽然在增加,但生产效率低下。黄慧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调各方关系,采取专、兼职相结合,为17个乡镇办事处配备了农机管理员,为687个行政村配齐了农机协管员,健全了菏泽市牡丹区农机服务体系,使基层农机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今年7月份,菏泽市牡丹区第**家以机手命名、有7户农机大户组织的“文振农机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种新型的农机合作社自2005年在牡丹区率先成立以来,至今已发展到了几十家,而且还先后组建了“粮食合作社”、“农资合作社”等各种新型合作社。
2005年秋,为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在菏泽市和牡丹区的大力支持下,黄慧敏带领农机局一班人建立起了5000多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园内搞试点,推广使用农作物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示范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黄慧敏几乎天天和局机关的干部职工起早贪黑,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紧盯在田间,督促生产。在场的老百姓动情地说:“过去干部只是到田间地头站一站,催一催,问几个数字了事,没想到农机局的干部们真的能扑下身子为我们办实事。”
2006年3月,为了严厉打击农机产品修配等方面的假冒伪劣,保障农机户利益不受侵害,牡丹区农机局成立了农机综合执法大队。这在菏泽市农机系统是第**家。
**流的领导班子带出了**流的工作队伍,以**流的服务开创出了**流的工作业绩,黄慧敏带领局党组一班人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使自己所在的农机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玉米机收率由2004年的“零”突破上升到当前的15%,玉米秸秆还田率达76%,农机总动力达13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1万余台,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连年荣获山东省菏泽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山东省玉米机收先进单位,山东省农机推广、监理工作先进单位,在2006年的菏泽市牡丹区行风评议中,农机局跃居前列,成为农业系统第一名。
菏泽市牡丹区农机局以自己扎实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风貌赢得了兄弟行业和社会的认可,用农机局职工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腰杆子也直了,敢说自己是农机局的人了”
“总和自己过不去”
“不干则以,干就干好,干出样子来”,这是黄慧敏经常说的一句话。每年三夏三秋,黄慧敏都会和局里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宣传鼓动,组织专人到全国各地考察作业地点,签订双向派机合同,并亲自组织为本区赴外地跨区作业的机手举行出征仪式,并亲自到现场送行。
“保证派出去请进来的每一位机手都有活干,有钱赚”,这是黄慧敏对农机手的承诺。连续三年都来牡丹区跨区作业的安徽机手感激地说“干的放心挣得多,牡丹区农机局就是我们的家”。
2006年“三夏”抢收期间,作为山东菏泽市农业局局长的蒋子存感到很纳闷,一向风风火火在田间地头指挥“铁军”作战的黄慧敏一天未见踪影,只用电话联系汇报工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临阵脱逃了?在蒋局长的再三追问下,才得知黄慧敏在医院里,原来,在这忙得不可开交的“节骨眼上”,患有腰椎病多年的黄慧敏因操劳过度老病复发了,疼得直不起腰,只好躺在病房里接受治疗了。当蒋局长赶到医院时,看到她还趴在病床上联系收割机,询问情况,进行“遥控指挥”。
黄慧敏还“爱管闲事”。一位拖拉机站的崔姓老职工,因为种种原因几年的生活补贴未能及时得到,老人到政府上访。**后有关部门将此事交到农机局协调解决,黄慧敏完全有理由推卸,但黄慧敏揽过来了。她和一名副局长亲自过问,跑相关部门落实,找分管领导,**终为老人落实了4000多元生活补贴,还为他办了低保。
“铁人”的三次流泪
虽然黄慧敏总被别人称为“铁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永不言败,但“铁人”也有流泪的时候。
农机局办公地点地处菏泽市区,农机禁止驶入,而且场所狭小,农机检测考核没有场地,给事业发展带来困难。黄慧敏想筹建新的办公场所。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要筹措资金,又要征地,虽然想尽千方百计,但在不少环节上仍是困难重重。多次努力仍未果后,她找到分管她的上级领导——菏泽市牡丹区副区长张贵宾请求支持,当她激动地向区长滔滔不绝地汇报完工作后,区长终于被她打动了:“大姐,让你受苦了,别着急。”当接过张区长给她倒的热水时,多日的奔波操劳,所受的委屈与无奈,在领导的理解与鼓励中暴发了,黄慧敏的泪水夺眶而出。
2006年6月8日,黄慧敏一整天都奔波在去山东单县、河南商丘调配小麦收割机的路上,这一天是她的生日。深夜12点,当黄慧敏满脸憔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门口时,发现家里的灯还亮着,从来不等她吃饭,也从来不做饭的丈夫深情地打量了她一下,轻声地说:“我给你做了碗鸡蛋汤都已经凉啦,我去给你热热吧!”一听到这句话,黄慧敏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把内心的苦与乐尽情地宣泄了出来。
今年“三夏”生产任务完成后,黄慧敏抽出时间回老家看多日不见的母亲,见面时却意外发现母亲正躺在床上,一问才知道母亲的小腿骨折了。为了不影响黄慧敏工作,她的母亲硬是压着她的兄弟姐妹,不让告诉她。听到这一切,黄慧敏又一次流泪了。
图啥?图个问心无愧
黄慧敏多才多艺。每周五下午,她都带头领着职工搞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样样在行,每逢有活动演出,总是和职工们同台表演。她还把本局的好人新事写成“三句半”在舞台上说唱。把职工的业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
黄慧敏还有个习惯,每天坚持记工作日志和生活日记。参加工作27年来,她记了86本工作日志和20多本生活日记。记日记使她勤于思考,工作严谨细致。她不仅自己写,还要求同志们都写。
对这一点,作为牡丹区农机推广站站长的张红梅感受**深。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时,为农民解答政策、发放资料、签订合同,一天下来累得她口干舌燥,所以有时写材料或记工作日志时就有些不用心。有一次,她发现自己送给黄局长的一份文字材料,黄局长改得很认真,很细致,连用错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对此,张红梅感受很多,她说:“黄局长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跟着她干工作,是我们的福气。”“天天记,天天看,天天办。”工作日志成了张红梅检查自己工作不到位的一个尺度。农民对张红梅到位的服务非常满意,送了一个外号“张补贴”。到局里来的农民朋友找她,都问:“张补贴在不在?”
一个亲切的外号,拉近了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民的距离。
“我这个人视事业如生命,对单位胜过家庭。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想在我的任期中,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干多大的业绩也不可能,只要不留埋怨,不留遗憾,问心无愧就行了”,当有很多人带着疑惑和不解,想问黄慧敏到底图个啥时,答案就在她的这段话中。
声音
旁人眼中的黄慧敏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副区长张贵宾:“我对她的评价有四句话:一是较高的大局观念;二是超前的服务理念,三是科学的创新意识,四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山东省菏泽市农机局蒋子存局长:“正是她这种‘发展农业,以我为主’的精神,使农机局由原来的从属地位争创到现在的主角地位,使农机在菏泽从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发展到现在的亮点行业。”
退休老干部葛好连:“我见证了7任农机局局长,像黄局长这样的,是破天荒头一遭,自从黄局长来了,咱们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了,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咱农机新闻时,我作为一个老农机人,感到特别自豪。”
农机局领导班子:“要说的太多了,就简单说说吧,工作中她是我们的老班长,学习生活中她是我们的老大姐。”
农机局广大职工:“跟着这样的领导,再苦再累,我们也心甘情愿,有这样的领导领着干,我们的事业何愁不发展,我们农机人的地位何愁不风光!”
农机手穆广峰:“让俺有活干,能挣到钱,别的什么都不用操心,农机局真是和我们心贴心,黄局长是我们机手的贴心人。”
记者手记
“大”与“小”的和谐
“大”与“小”是一对矛盾,可在记者与黄慧敏的接触过程中,却充分感受到“大”与“小”在她身上是那么统一,那么和谐。
她有大气概,有胸怀。她出人意料地到不起眼的农机部门工作,面对旁人的不理解,她一笑了之。面对事业发展中别人的冷嘲热讽,她保持大方之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她被称为“铁人”,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章立制,破除陈规,用不落窠臼的方式树立农机人崭新的形象,“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永创新。”
她有大智慧,有大勇气。在“三夏”战场,她宛如一个“女将军”,从引机接机、技术服务和后勤保障,都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气定神闲地指挥着跨区作业的各路“铁军”,打好胜仗。作为牡丹区农机局的“一把手”,三年来,她大胆革新,健全了牡丹区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勇吃螃蟹”,建起了5000多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出奇制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农机综合执法大队。
但是,作为女性,黄慧敏也有“小女人”的一面。她也流泪,但是为领导、家人、农民而流泪。那是感动的泪水,是坚强的内心被理解和支持溶化的泪水。这种泪水,汇成涓涓细流,既在她的心里流淌,也流到了他人的心里。
她的“小”,“小”在工作细致,决不马虎。党组成员一周一次例会,中层干部一月一次会议,乡镇站长两月一次例会,互通情况,交流思想。全局工作一季一总结,年终集中考核,有奖有罚,决不含糊。
在工作上,黄慧敏对细节管理尤为看重。有一次,牡丹区农机局职工集体坐火车到外地考察,有人建议通过发补助的方式解决在车上吃饭的问题。可黄慧敏不同意,上车前,她让办公室买了几箱方便面和火腿肠,扛到火车上,在吃饭时间,挨个分发到每个床头。当职工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地吃着同样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时,不经意间,大家的感情加深了,队伍的凝聚力加强了。
她的“小”,“小”在对同志体贴入微的关怀,这种关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在牡丹区农机学校担任教员的一个同志身体有病,黄慧敏曾几次到他家里看望,平时在局里上班,见到他也总是经常地问“身体怎么样?一定要注意休息啊!”这个同志很感动。在“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期间,局里人少,忙不过来,他硬是到麦收一线坚持了10多天。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咱局正是用人的时候,我咋能休息?如果在这时候打退堂鼓,对得起咱们的黄局长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黄慧敏也不例外。但是,“大”与“小”却在她身上奏出了如此和谐的乐章。人生是一个个辩证法故事的叠加,在黄慧敏身上,这个辩证法演绎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