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着并快乐着
——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敏丽
发布日期:2007年9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张桃英 杨成志
杨敏丽总是这样忙。
记者前往采访的那天,恰逢教师节。办公室里站着好几位学生,杨敏丽正分头给她们布置学习任务、指点论文写作,细致而耐心。桌旁摆放着几束鲜花,娇嫩的花瓣传递出学生对这位年轻女教授的由衷喜爱;随意搁置在一旁的厚厚一叠获奖证书,记录着这位“农机女杰”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
“真是对不起。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让你们久等了。”把学生送走,杨敏丽一脸歉意。感受到杨敏丽时间之宝贵,我们的采访也加快了节奏。
半路出家的“多面手”
今年8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农机化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中心副主任的杨敏丽当选“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可谓众望所归、毫无悬念。在组委会做出的业绩评价中,我们看到如下陈述:
杨敏丽是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著名专家与学者、《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起草工作小组专家成员;连续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为科学制定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持和参加完成重大研究项目34项,获省部级奖励3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报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4部。
此外,杨敏丽还身兼数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农业机械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农机推广协会农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农业部农机推广(监理)总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农机化研究》编委,等等。
真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然而,这位“多面手”却并非农业机械化专业科班出身,而是一位半路出家、后来居上的女杰。
1987年,杨敏丽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大学情报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图书馆科技情报室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情报信息资料。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1993年,杨敏丽担任科技情报室主任,与农业部和各省农机主管、科研、推广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为行业提供信息资料与参考咨询,图书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顺风顺水的杨敏丽,完全可以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深埋于骨的自强性格注定让她不能安于现状。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与行业内各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加强,杨敏丽敏锐地意识到仅有情报学专业科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缺乏农业机械化专业方面的知识,很难为外界提供前沿的信息和资料,影响了服务质量。同时,自己在分析和处理农业机械化有关问题时也遭遇颇多掣肘。
“知不足而能进步。”杨敏丽如是说。于是,她从1995年开始攻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农业机械化专家白人朴教授。同时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秘书一职。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为杨敏丽打开了一扇窗户,知识面宽了、信息量增加了、视野开阔了,“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一种全新的景象呈现在我的面前。”知识散发出的芬芳让杨敏丽欣喜万分,2000年她开始向博士学位冲刺。期间,她跟随白人朴教授开展了大量扎实的调研,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她从科技情报室调入学校工学院,专职从事农业机械化教学与科研工作。
敬业爱家的“女强人”
在外人看来,杨敏丽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既要干科研,又要搞教学,还得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并且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农机化会议及活动的现场。在圈中好友们的眼里,杨敏丽是个待人热忱、做事认真的女豪杰,忙起来就成了“拼命三郎”。更让人佩服的是,哪怕头天晚上刚熬过通宵,第二天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杨敏丽,仍然是神采奕奕、活力四射。
但是,在杨敏丽娓娓道来的一番话里,记者感到,她不但敬业,而且爱家;不但工作顺利,家庭生活也十分和美,套句流行话来说就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杨敏丽于1995年正式进入农业机械化行业,正值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低潮期,业内一些专家学者也陆续将工作重心转向城镇化、产业化、粮食安全等领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成为冷门,步履维艰。不少师友都劝杨敏丽改报别的专业,而她没有采纳这些好心的建议,毅然走上了农业机械化研究的道路:“下定了决心的事就一定要做好。”
因为自小生活在城市,刚入行的杨敏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再加上当时女儿只有4岁,正是**需要母亲照料的时候,杨敏丽就带着孩子到教室去上课。于是,老师和同学们经常会在教室里看到这样一幅情景:杨敏丽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听课,孩子在她身旁悠闲地嚼着饼干。三年的埋头苦学,让杨敏丽迅速成长起来,完成了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科衔接,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研究领域知识的“原始积累”,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敏丽基本没有假期,即使在重大节日里,也常常忙于学习和工作。往往是凌晨三点,她就起床,她说那个时候**安静,**适宜考虑问题、理清思路。让杨敏丽深感庆幸的是,她的工作得到了家人尤其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但这是靠杨敏丽对家庭的高度责任心换来的。
对丈夫,她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从事外贸工作的丈夫着装要求体面,杨敏丽要把他的每一件衣服熨好;丈夫对饮食要求较高,只要有时间,杨敏丽就尽量变着法儿的为他烹制新菜式。
对孩子,她克尽母责、言传身教。工作再忙,对于女儿在重大关头的指导也从不疏忽。如今,女儿不但健康成长,而且比同龄人更加自立、懂事。在学校担任班长,宿舍里的马桶堵了,女儿不怕脏累,主动梳通;每天放学后女儿把同学们扔掉的矿泉水瓶搜集起来,卖掉之后给班集体作班费。
对老人,她殷殷尽孝、时刻惦念。导师和家里每位老人的生日都是杨敏丽把日子记住了,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祝寿,让老人们开心。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杨敏丽说:“我享受这种过程:忙碌着并快乐着。”
沉着睿智的“预言家”
学界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这就要求专家和学者必须具备前瞻性的眼光,能够对未来态势作出睿智冷静的预测,从而对现实工作给予指导。杨敏丽便具备了这一素质。
她告诉记者,按照农业部公告第871号公布的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1部分:种植业》(标准号NY/T1408.1-2007),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当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40%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当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在40%~20%之间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当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低于20%时,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
杨敏丽曾就此开展过大量细致的调研,得出的结果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40.6%,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已经低于40%,意味着2007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步入中级阶段。
对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杨敏丽充满信心,并认为,到201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45%以上,2020年将达到65%以上,在2023年~2025年有望突破70%,农业机械化发展将跃入高级阶段。
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杨敏丽指出,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农业装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迫切。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单纯是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关注农机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农民和机手效益的增加。农业装备将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成套化、专业化和系列化;节能环保型农业装备和多功能农业装备将成为发展热点。
其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特征将更加明显,区域机械化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杨敏丽着重强调了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就明确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瞄准水稻机械收获和机械种植环节进行强力攻关,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收获机械化,2006年底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9.4%;并探索出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率先破解了机械化育插秧这一技术瓶颈,从而提升了全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山东省确定了重点解决
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的发展思路,目前已经诞生了全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桓台。由此可见,区域机械化技术路线的选择是如何关键。此外,她还专门提到北京。根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农业劳动力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低至6.4%,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已达68.4%,预计2007年底,北京市农业机械化有望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级阶段,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愈加明显。
此外,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在大力发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重点作物生产机械化之外,加强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蔗、茶叶等农作物生产机械及技术的研发推广;二是作业环节格局的变化,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三是产业领域的扩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的需求迫切性也将大大上升。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2日 11:0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