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是想做成点儿事
——记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东洋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成芳
发布日期:2007年9月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张桃英
伴随着“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的隆重揭晓,名列榜首的女杰成芳以及她所统帅的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再度走上前台,成为业内人士瞩目的焦点。
生活中,她快人快语,豪爽热情。工作上,她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然而面对记者,成芳却露出了鲜见的难色:“没什么好说的,我这个人,就是总想做点儿事,总是想做成点儿事,倒腾来,倒腾去,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成芳口中的这“点儿事”,在农机界却非同寻常。
一生追求
1971年,我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定”的办法,开始试招工农兵学员入学。被下放到江西省永新县插队的南京知青成芳,经推荐有幸上了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天的江西农业大学),就读于农机专业,成为“文革”以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大学生。
成芳中学时代的理想,是做一名飞行员,在祖国的蓝天任意翱翔;也曾梦想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将深埋地底的宝藏挖掘出来献给人民。当她听说自己被推荐进入农机专业学习时,心里仍然十分高兴。对于农民群众,成芳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情,知道农业机械化可以帮助农民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成芳感到自己找了一条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为此,她放弃了在今天看来炙手可热的复旦大学新闻系,一头扎进了农机化,并将其视为毕生的事业,从此再也没有走过回头路。
回想起当初的选择,成芳感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狂热,强国富民是高于天的理想追求。成芳也是如此,浑身上下充满了那个时代激情飞扬的色彩。
1974年,成芳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的几年,她既是大学教师,又是管理学生的干部,同时还在学校农机厂里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开发和基层工作经验。1978年,成芳从江西回到南京,被分配到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先后担任技术干部、科教处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副局长等职务。
1998年,江苏省开始加紧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瓶颈”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成了局里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的成芳已经是江苏省农机局分管科教工作的副局长,她与其他领导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必将对中国农民和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配合下,成芳积极组织开展机械化育插秧的研究攻关,曾经在一个月内育过6次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不但为江苏省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创新作出了贡献,自己也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因此,当韩国东洋物产企业株式会社于2000年下半年来到江苏洽谈合作事宜时,成芳作为重要代表参与了整个谈判,并负责带领韩国来宾到各地参观考察,向他们详细介绍中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状况,给韩国东洋物产企业株式会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3月,中韩合资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在盐城市建湖县成立。刚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成芳,经组织推荐认同,受邀出任该公司董事长一职。那一年,成芳52岁。对于大多数中国女人而言,52岁应该是一个知天自足的年纪。但成芳恰恰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我当过老师,干过行政,****没有尝试过的就是亲自领导一个企业。我才50出头,我还有一些时间和精力,应该再为农机事业做点儿事,也力争能做成点儿事。”就这样,她走马上任,成为中国第**家集农机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中韩合资农机生产企业的掌门人。
稳占鳌头
创业总是艰难的。对于中国的农机企业来说,
插秧机这只螃蟹尤其不好吃。在此之前,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曾经经历过两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过程,设计了水稻插秧机,终因效果较差而自然终止;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省市引进国外机具设备,并推广工厂化育秧,但由于价格昂贵,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受。
两次失败的探索经历,在农民群众当中留下了心理阴影。如何克服以往的不利影响,让农民对机械化插秧以及插秧机重燃信心,成为摆在成芳和东洋公司面前的头号难题。经过深入思考,成芳认为,推广机插秧,关键在育秧,必须研究出一套成本低、容易学、因地制宜的育秧技术。她的想法与江苏省农机局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也得到了局里的大力支持,经过大家努力,利用三年时间(2001~2003),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间管理的标准,指导生产实际,从江苏省推广到10多个省区,基本解决了水稻的机械化育秧问题。
在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人们发现,韩方提供的技术和插秧机本身具有较强的性能优势,但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此,成芳和同事用三年时间,对原有机具作了近200处的改进,针对中国的情况,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
售后服务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借助江苏省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东洋为用户提供了延伸到县的优质服务,从实验示范到技术培训,从售后“三包”到现场演示,充分实现了企业和推广系统的优势互补。
在成芳的带领下,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首战告捷,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当年生产销售,当年成功打开市场。企业生产经营年年大幅度增长,到目前已形成手扶插秧机年生产3万台,高速插秧机年生产1000台的能力,位居同类产品全国第**。东洋牌水稻插秧机已覆盖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湖北、重庆等28个省市。累计生产销售插秧机6万多台,市场占有率达到54.8%,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2005~2007年,东洋系列产品连续入选农业部《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累计实现利税9000多万元,成为我国水稻插秧机械行业的领头羊,也为我国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出了贡献。
从2005年起,公司相继在黑龙江、江西、四川、安徽四省设立分厂,生产适应各地需求的插秧机产品,大力推行生产、销售、服务本土化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生产规模。
一系列的数字,足以表明成芳是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但是,她还绝不仅仅是这样,作为一个拥有从教经历和多年行政工作经验的企业领**者,她的眼光更加长远而深邃。成芳认识到,技术与经济之间需要合理化并进发展。一个优秀的农机企业,不但要为农民减轻劳动强度,还需要帮助农民致富;不但要善于抢占市场,更要善于培育市场。作为农机企业,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还必须真心支农惠农,只有与农民兄弟实现双赢,企业才能获得旺盛的发展动力。为此,东洋积极主动地向用户传授发家经验,帮助他们扩大作业量,提高机手的组织化程度,培养农机大户做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一枝独秀
2007年,中国农机制造业遭遇了五年来销售业绩的首次集体滑坡。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农机企业当中,只有东洋保持了产品销售量的持续增长,可谓一枝独秀。这一点,得到了成芳的证实。尽管一年2万台插秧机的销售业绩、10%的增长幅度并不令她满意,却足以引起业内同行的关注。谈及个中秘诀,成芳表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机插秧技术已经被百姓普遍接受;二是购机补贴政策发挥了强大的带动作用;三是农机系统做了大量扎实有益的工作。
实际上,成芳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销售总量的增长,令她倍感欣慰的是,今年,东洋插秧机销往江苏省和其他省份的比率首度持平,而过去,江苏省内销量一度占领东洋总销量的70%。外省销量所占比重的稳步上升,表明东洋插秧机的辐射影响正日益扩散,及至全国。
成芳介绍,东洋公司从2003年开始,就在全国25个省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现场演示以及机具推广活动,到2007年,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五年付出,一朝回报。在年初制定生产目标的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技术深入人心、装备符合要求、政策强力扶持,与广大农民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模式、减轻劳动强度的强烈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今天的东洋。”成芳如是说。
和谐奋发的企业精神,也成为东洋前进的有力推手。为了增强企业的向心力,成芳煞费苦心。东洋每年都举办春节运动会,活跃团队气氛;注重提升员工素质,无论是生产销售人员、“三包”服务人员、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培训。成芳还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具有亲和力,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体现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早在“非典”爆发之前,东洋就实行了分餐制度,为员工提供健康、卫生、营养的工作餐。成芳告诉记者,公司正计划兴建职工公寓,真正把东洋建设成员工的创业之地、成长之地,让每一个员工都因身为东洋人而自豪。
中韩文化的交融,为东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在企业创建中,成芳不断与中韩双方股东交流,提出了“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始终以提供高性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机械为己任。并组织公司员工和合作单位多次去韩国实地考察,增进相互了解,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从而使中韩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信任度不断增强。
与时俱进
2004年,成芳在湖南长沙出席全国机插秧现场研讨会时曾预言:今后两三年,水稻插秧机将快速增长,并引用毛泽东的经典语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今后插秧机的发展态势。时至今日,事实证明成芳的预言没落空。对于当前和之后几年插秧机的发展,她又有何真知灼见呢?
“不能简单认为对单机的补贴越多越好。”成芳开门见山,“目前,我国的几个水稻主产省对插秧机都给予了较高额度的补贴,对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插秧机保有量的增长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但我认为,插秧机补贴比例不宜过高。如果不让农民自己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来购买,他便不会足够珍惜到手的农机产品,更不会想到千方百计地利用农机去致富,把成本十倍、百倍地赚回来。”
当前,国内插秧机产品多而杂,也令成芳感到忧虑。“农机企业一哄而上,盲目生产插秧机,可能遭受挫折。并且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不利于现代农机企业的建设。”而对那些已经成功开创品牌的企业,则面临着维权乏力的困境。假冒伪劣、专利侵权,损害着企业的正当权益。对此,成芳呼吁:社会各界应对企业的维权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言及农机企业的未来,成芳由衷感悟: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否则企业的发展将缺乏后劲。以东洋公司为例,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用三年时间从建湖走向江苏;再用两年时间,从江苏走向全国。第一步,东洋走得非常顺利,第二步则受到了人力资源的制约。当东洋插秧机日益辐射全国,企业高层在指挥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时,表现出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
“必须与时俱进。”成芳强调,“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是上网。每天打开电脑,首先就是看看各个省、各个企业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亮点。其次,在尊重年轻人的基础上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从他们身上吸取养分。同时,多向业内人士请教。”
成芳对农机界的前辈尤为敬重。在8月17日举行的“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颁奖仪式上,刚刚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手中接过鲜花和证书的成芳,郑重来到新中国第一位女
拖拉机手梁军的嘉宾席前,将鲜花献给了这位曾经率领拖拉机队驰骋于北大荒原野的巾帼英豪。这一发自内心的真情之举,立即赢来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成芳喜欢读书,不但自己看,还要求东洋的管理人员看,并在看后进行讨论,寻找可资借鉴的经验。《海尔中国制造——海尔的发展与企业文化》一书让成芳获益良多,其中关于服务的设想还被成芳运用到了东洋的实践当中。“要让每一个用过海尔产品的用户,都成为海尔的宣传者。”受其启发,东洋销售部设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采用电话回访、抽样调查、监督“三包”服务人员等方式,全面加强售后服务。
记者抵达东洋机械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的那天,恰逢东洋江苏省插秧机用户回访调查的**后一天。成芳告诉记者,这次回访,东洋共成立了4个调查组,历时半月,走访了省内500名用户,并向他们赠送T恤衫。次日,便要召开回访情况分析会。
“就是拜访拜访,沟通沟通,交流交流,分析分析。东洋要用真心作市场,绝不玩忽悠。”成芳如是说。
路在脚下
成立至今,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走过了七年的发展历程。成芳坦言:东洋正遭遇自己的七年之痒。
技术开发相对滞后,PF455S手扶插秧机包打天下的局面暂时无法打破,尤其是乘坐式插秧机的研制未能先发制人,一直让成芳感到遗憾。“没想到,中国乘坐式插秧机的市场来得这么快!”成芳感叹道。在韩国,手扶式插秧机在经过10年的发展后才让乘坐式插秧机登陆市场。而在中国,乘坐式插秧机几乎紧跟手扶式插秧机的步伐,迅速发展。这让东洋始料未及。
为此,成芳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着力加补短板,按照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强东洋的自主研发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大力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2006年,东洋4行和6行的乘坐式插秧机研制成功,实现了东洋农机产品结构的大突破。经过试验,目前已通过鉴定,并申报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将在明年的农机市场上,看到它们的身影。
据成芳介绍,东洋研制的乘坐式插秧机,在遵循国内同类产品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具备了两大优势。一是马力强劲。目前国内6行乘坐式插秧机配备的动力支持一般在10马力左右,而东洋的6行乘坐式高达13马力。强大的功率,能够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增加作业量,并且更加适宜跨区作业。二是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东洋乘坐式插秧机价位要低一些,对农民更具吸引力。
在大力开发新型产品的同时,东洋还将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原有产品不断加以改进,从外观上、性能上、价格上为农民带去更多惊喜,把东洋插秧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为了增强公司竞争力和更好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在成芳的努力下,2007年8月8日8时8分,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在建湖县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美元,主要产品为E130风冷式3马力发动机,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台,计划于今年秋天投产。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由韩国东洋物产企业株式会社控股,占有51%的股份,其余49%的股份归农业部华龙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奠基,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必将为促进中国农机工业和水稻生产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刘恒新副司长希望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加紧工作,尽快投产,尽早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拓宽市场,不断开发新品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企业又好又快成长的同时,为推动中国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韩国东洋物产企业株式会社金熙勇会长表示,3年后,东洋物产将把与德国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提供给江苏东洋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进行生产。
成芳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建立一支应变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销售代理队伍,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市场、发扬优势、克服不足。成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致力于该课题的研究:不但要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要让从事服务和销售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一定的利益。成芳相信,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俗话说:打江山难,保江山更难。如何乘着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发扬优势,补齐短板,让江苏东洋品牌更显光彩,保持企业快速发展的势头?这些问号时常在成芳的脑海里闪烁,她想来想去,自信而坚定地说,东洋必须走自己的路。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2日 11:0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