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人物>>
放歌沃野逐潮头 |
发布时间:2008-7-1 8:48:12绥滨农场宣传部 隋叶 大帅
供稿
责任编辑:芒果
|
如今“在云家庭农场” 在绥滨农场可谓名声大作,因为他们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经营有方、白手起家,而且致富不忘本,有着博爱的胸怀。在人们的赞喻声中,场长隋在云总是说:“喝水不能忘了挖井人,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 在云家庭农场的前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拥有兄弟四人的种植户。1985年,绥滨农场被确定为全国农垦****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探索“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道路。改革的春风激荡着绥滨农场的大地,也激荡着隋在云兄弟四人的心。他们下定决心要抓住改革的机会,办起一个家庭农场,改变窘迫的生活,尝尝富裕的生活到底是啥滋味? 人心齐,泰山移。兄弟四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才能产生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一起说服了全家人,决定齐心协力,大干一场!面对资金缺少的问题,老隋家全体出动,走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家,总共才借了到5000元钱,深明大义的父母毅然卖掉了家里的两头公猪和一头正要产崽的母猪,终于凑够了8000元,买回一台半旧的“东方红”拖拉机和几件农具。 由于老隋家不是承包队里的机车,所以不能享受农场的优惠待遇,分地时别人挑剩的地给他家,加油也要排在别人后面,以致于大伙开玩笑说:“老隋家的车是后娘养的。”所有的这些困难和偏见,并没有被隋家兄弟放在心上,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精打细作、科学管理上。隋家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家的地里甚至没有一个大的土块、一根杂草。“人勤地不懒”,结果连续三年他们家的小麦、大豆单产居全队第一,这样不仅老隋家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而且赢得了大伙的赞扬。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大伙证明,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不好的地照样比好地产量高!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到1998年老隋家已积累固定资产100余万元,成了绥滨农场有名的“大户”。这时农场的领导找到了隋在云,问他是否能承包三十一队,进行“大户租赁承包”经营的改革试验。这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三十一队当时是**贫困的连队,挂帐400万元,土地又贫脊,职工情绪低落,经常跑粮,土地利费**多只能完成70%。没有办法,农场决定让“在云家庭农场”来收拾好这个烂摊子。肩负农场领导的信任,通过与家人商量,这次他又得到了哥兄弟的支持,决心再好好趟条新路。在那里隋家兄弟几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北大荒几十年风雨锤炼出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们坚信“事在人为”的道理。刚去时为了动员职工种地,他们提出让大伙先挑地,剩下的他们自已种,这一举动震撼了全连的职工,让大家心悦诚服。在种地过程中,老隋家不但传授技术,而且为困难职工垫支。针对本单位土地贫瘠的现状,他们采取了大力开发水稻种植、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的策略。在老隋家的带领下,三十一队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不仅还清挂帐,面且还有58万元帐内储备金,被评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局面,老百姓乐了,老隋家人也乐了。 2000年老隋家的家庭农场正式定名为“在云家庭农场”, 而且基于他们的贡献和先进事例,隋在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大哥,二哥说:“我们永远支持在云的事业。愿意做他的左膀和右臂!”而且他们老哥俩也年年被评为农场和分局的先进生产者、模范职工。鲜花永远离不开绿叶的陪衬,隋在云的两个哥哥就象绿叶一样,默默地陪衬着他这朵鲜花。如今虽然他们都已年过花甲,但他们兄弟几人始终在一起干事业,辛勤耕耘着北大荒的沃土。当年和他们一个时期承包家庭农场的,也有兄弟在一起干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几年就分开单干了,只有在云家庭农场的兄弟四人,始终团结在一起,**终干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业。隋在云常说,如果没有两个哥哥默默奉献,就没有老隋家今天的成就。 如今在云家庭农场种植耕地1.2万亩,平均每年上交粮豆450万公斤,早已被评为全国农业系统种粮大户,而且还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现奶牛存栏200余头,在云家庭农场已发展为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家庭农场。在这几年为公益事业和灾区捐款过程中,在云家庭农场总是积极带头,已累计捐款20余万元,充分体现了隋家兄弟几人致富不忘本的高尚情操和博爱的胸怀。 “在云家庭农场”就象一枝开放在北大荒沃野上的奇葩,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更显娇艳;又如同一位新时代的歌唱家,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尽情放歌! |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2日 14:4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