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技术交流>>

机械化插水稻育秧重要技术推广收藏

 

    

 

推荐网上文章

 

 

     机械化插水稻育秧重要技术推广

 

 

    一、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  

 

  机插秧苗须具备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

 

  机械插秧所使用的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秧苗育成后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秧块的标准尺寸为长58cm,宽28cm,厚2cm。其中宽度与厚度**关键,若宽度大于28cm,秧块会卡滞在秧箱上使送秧受阻,引起漏插,不足28cm同样会导致漏插;秧块的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导致植伤加重,影响栽插质量。在软盘育秧过程中,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硬盘或软盘来保证秧块的标准尺寸。双膜育秧则在栽插起秧时,通过切块来保证标准尺寸。

 

  机插秧苗采用中小苗带土移栽,单季稻及中稻一般秧龄为15~20天,早稻育秧由于积温偏低,秧龄适当延长。但无论秧龄如何变化,一般都在3.5-4.0叶龄内移栽。秧苗素质的好坏应以秧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两方面来衡量,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观察秧苗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壮秧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植株矮壮、无病株和虫害。其中茎基粗扁是评价壮秧的重要指标,俗称“扁蒲秧”。适合机械化插秧的秧苗,除了个体健壮外,还要求秧苗群体质量均衡,常规粳稻育秧要求每平方厘米成苗1.5-3株,杂交稻成苗1-1.5株,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量多,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亦称毯状秧苗。

 

  二、育秧准备

 

  (一)床土准备 

 

  1.床土选择 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砾石、杂草和无污染的壤土。适宜作床土的一是菜园土;二是耕作熟化的旱田土(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麦田取土);三是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

 

  2.床土用量 每亩大田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kg作床土,另备未培肥过筛细土25kg作盖籽土。

 

  3.床土培肥 肥沃疏松的菜园土壤,过筛后可直接用作床土。其它适宜土壤提倡在冬季完成取土,取土前一般要对取土地块进行施肥,每亩匀施腐熟人畜粪2000kg(禁用草木灰)以及25%氮、磷、钾复合肥60kg—70kg,或硫酸铵3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5kg等无机肥。提倡使用适合当地土壤性状的壮秧剂代替无机

肥,在床土加工过筛时每100kg细土匀拌0.5-0.8kg旱秧壮秧剂。取土地块PH值偏高的可酌情增施过磷酸钙以降低PH值(适宜pH值为5.5—7.0)。施后连续机旋耕2~3遍,取表土堆制并覆农膜至床土熟化。

 

  4.床土加工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堆水分为10%-15%,细土手捏成团,落地即散时,进行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mm,其中2~4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后继续堆制并用农膜覆盖,集中堆闷,促使肥土充分熟化。

 

  在早稻育秧及倒春寒多发地区,为防止发生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每立方米床土施用65%敌克松50-60g兑水1000-1500倍进行消毒。

 

  冬前未能提前培肥的,宁可不培肥而直接使用过筛细土,在秧苗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确实需要培肥的,至少于播种前30天进行。兑肥时要充分拌匀,确保土肥充分交融,拌肥过筛后一定要盖膜堆闷促进腐熟。禁止未腐熟的厩肥以及淤泥、尿素、碳铵等直接拌作底肥,以防肥害烧苗。

 

  (二)秧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分开,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熟地作秧田。秧田、大田比例宜为1:80-1:100,一般每亩大田需秧池田7-10平方米。

 

  播前10天精做秧板,苗床宽1.4~1.5m,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cm、深20cm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秧池外围沟深50cm,围埂平实,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cm,开好平水缺。为使秧板面平整,可先上水进行平整,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实,播种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充分拍实,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实,秧板沉实不陷脚;平,板面平整无高低;光,板面先残茬杂物;直,秧板整齐沟边垂直。

 

  (三)秧盘或有孔地膜准备

 

  进行软盘育秧时,每亩大田一般要准备25张左右软盘,采用机械育秧流水线需备足硬盘,用于脱盘周转。

 

  采用双膜育秧,一般育每亩大田所需的秧应备足幅宽1.5的地膜4.0m。育秧前需要事先对地膜进行打孔,即将地膜整齐地卷在长、宽、厚分别为15cm、15cm 和5cm的木板上,然后划线冲孔。孔距一般为2.0×2.0cm 或2.0×3.0cm,孔径0.2-0.3cm。孔径不宜过大,否则会 造成大量秧根穿孔下扎,增加起秧难度。

 

  (四)其它材料准备

 

  1.覆膜 每亩机插大田需准备2m宽覆盖用农膜4m。早稻育秧以及春季气温较低,特别是倒春寒多发地区,应采用拱棚增温育秧,为此需备足竹片等拱棚用 料。

 

  2.稻草 每1m秧板,需准备无病稻麦秸秆约1.2kg或相应面积的无纺布、芦苇秆或细竹竿7~8m,用于覆膜后盖草遮阳、保温、防灼。

 

  3.木条、切刀 双膜育秧过程中,为了保证床土的标准厚度,需备长约20cm、宽2.0-3.0cm、厚2.0cm的木条4根。切刀1~2把,用于栽前切块起秧。

 

  (五)种子准备

 

  1.大田用种量与播种密度 杂交稻一般每亩大田用种量为l~1.5kg,常规粳稻3-3.5kg。双膜育秧由于起秧栽插时要切块除边,用种量略高于软盘育秧。

 

  为适应机械栽插的要求,机插育秧的播种量相对较高,一般杂交稻每盘芽谷的播量为80-100g,常规粳稻的芽谷播量为120—150g。播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培

 

  育合格的机插秧苗。确定适宜落谷密度**基本的原则是均匀、盘根,即参照大田栽插的每穴苗数,在确保播种均匀与秧苗根系能够盘结的前提下,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可适当降低播量,以提高秧苗素质,增加秧龄弹性。适宜播量的计算公式为:

 

  干种播种量(g)=[实际成苗数/(发芽率×成苗率×1000)]×千粒重。

 

  以发芽率97%、千粒重为26g的杂交稻为倒,高密度育秧条件下的成苗率大致为85%。一般要求杂交稻每平方厘米**终成苗1-1.5株,若按1.5株计,则每盘1624平方厘米成苗数为2436株,折算芽谷播量约l00g。一般情况下,早稻育秧的播量可以在80~l00g的范围内适当增加,而中、晚稻的播量则可适当降低。

 

  2.种子处理

 

  (1)确定播期 机插育秧与常规育秧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播种密度高,二是秧苗根系集中在厚度仅为2—2.5cm的薄土层中交织生长,因而秧龄弹性小,必须根据茬口安排,按照20天左右的秧龄推算播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浸种,顺次播种,确保秧苗适龄移栽。

 

  (2)精选种子 尽可能选用标准的商品种子,普通种子在浸种前要做好晒种、脱芒、选种和发芽试验等工作,其发芽率要求在90%以上,发芽势在85%以上。

 

  采用传统盐水法选种时,水液比重为1.06-1.10(用新鲜鸡蛋放入盐水中,浮出水面面积为2分硬币大小即可).盐水选种后要用清水淘洗种子,清除谷壳外盐份,以防影响发芽,洗后晒干备用或直接浸种。

杂交稻一般采用风选法选种。选种前先将种子日晒1-2天,再用低风量扬去空瘪粒,确保种子均匀饱满,发芽势强。

 

  (3)药剂浸种浸种时选用使百克或沲保克1支(2m1)加吡虫啉l0g,兑水6-7kg可浸种5kg。浸种时间长短随气温而定,一般粳稻需浸足80℃日(3天左右),籼稻60℃日(2天左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米粒腹白可见,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

 

  (4)催芽 催芽技术要求“快、齐、匀、壮”。“快”是指两天内催好芽;齐”是指要求发芽势达85%以上;“匀”是指芽长整齐一致;“壮”是指幼芽粗壮,根长、芽长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酒味。根据种子生长萌发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催芽可以分为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和摊晾炼芽3个阶段。 

一是高温破胸。自稻谷上堆至种胚突破谷壳露出时,称为破胸阶段。种子吸足水分后,适宜的温度是破胸快而整齐的主要条件,在38~C的温度上限内,温度愈高,种子的生理活动愈旺盛,破胸也愈迅速而整齐;反之,则破胸愈慢,且不整齐。一般上堆后的稻谷在自身温度上升后要掌握谷堆上下内外温度一致,必要时进行翻拌,使稻种间受热均匀,促进破胸整齐迅速。

 

  二是适温催芽。自稻种破胸至幼芽长到播种要求时为催芽阶段。双膜手播育秧催芽标准为:根长达稻谷3/1,芽长为5/1-4/1,若采用机播,90%的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湿长芽,干长根,控制根芽长度主要是通过调节稻谷水分来实现,同时要及时调节谷堆温度,使催芽阶段的温度保持在25℃-30℃,以保证根、芽协调生长,根芽粗壮。

 

  三是摊晾炼芽。为了增强芽谷播种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播种均匀度,催芽后还应摊晾炼芽。一般在谷芽催好后,置室内摊晾4-6h,且种子水分适

宜,不粘手即可播种。

 

  三、软盘育秧技术 

 

  (一)操作方法

 

  1.顺次铺盘 秧板上平铺软盘;为充分利用秧板和便于起秧,每块秧板横排两行,依次平铺,紧密整齐,盘与盘的飞边要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

 

  2.匀铺床土 铺撤准备好的床土,土层厚度为2-2.5cm,厚薄均匀,土面平整。

 

  3.补水保墒 播种前一天,灌平沟水,待床土充分 吸湿后迅速排水,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要求播种时土壤含水率达85%-90%。可结合播种前浇底水,用65%敌克松与水配制成1:1000~1:1500的药液,对床土进行喷浇消。 

 

  4.精量播种 播种时按盘称种。一般常规粳稻每盘均匀播破胸露白芽谷120g-150g,杂交稻播干谷80—l00g。为确保播种均匀,可以4-6盘为一组进行播种,播种时要做到分次细播,力求均匀。

 

  5.匀撒覆土 播种后均匀撒盖覆土,覆土厚度为0.3~0.5cm,以盖没芽谷为宜,不能过厚。注意使用未经培肥的过筛细土,不能用拌有壮秧剂的营养土。盖籽土撒好后不可再洒水,以防止表土板结影响出苗。

 

  6.封膜保墒 覆土后,灌平沟水,弥补秧板水分不足,湿润秧板后迅速排放,并沿秧板四周整好盘边,保证秧块尺寸。芽谷播后需经过一定的高温高湿才能达到出苗整齐,一般要求温度在28℃—35℃,湿度在90%以上。为此,播种覆土后,要封膜盖草,控温保湿促齐苗。

 

  封膜前在板面每隔50-60cm放一根细芦苇或铺一薄层麦秸草,以防农膜粘贴床土导致闷种。盖好农膜,须将四周封严封实,农膜上铺盖一层稻草,厚度以看不见农膜为宜,预防晴天中午高温灼伤幼芽。对气温较低的早春育秧或倒春寒多发地区,要在封膜的基础上搭建拱棚增温育秧。拱棚高约0.45m,拱架间距0.5m,覆

膜后四周要封严压实。

 

  (二)机械化育秧播种

 

  盘式育秧也可采用机械播种。水稻育秧播种机可以分别进行铺土、播种、覆土等作业,而播种流水线则可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4道工序的作业。机械播种的效率高,质量好。目前,生产中使用较多的育秧播种机械,主要包括手推式播种机、手摇式播种机、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等。它们的基本原理相同,在排种方式上,主要分为带状排种和窝眼式排种两种。采用带状排种机构的播种机,作业效率高,但在低播量的情况下,播种的均匀度不理想。而窝眼式播种基本解决了低播量条件下的均匀性问题,但作业效率相对较低。

 

  采用机械播种时,要准备适宜数量的硬塑盘作为托盘周转。播前要调试好播种机,使盘内底土厚度稳定在2~2.5cm;精确调整好播种量,使每盘芽谷播量稳定在预先确定的适宜范围;覆土厚度0.3~0.5cm,以看不见芽谷为宜;洒水量控制在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覆土后10分钟内盘面干土应自然吸湿无干土面。

  播种结束后可在田间脱去硬盘,置软盘于秧板上,也可在室内叠盘增温出芽后,移至秧田进行脱盘。此时软盘仍需在秧板上横排两行、依次平铺,做到紧密整齐,底盘与床面结合。

 

  四、双膜育秧技术 

 

  双膜育秧是指在秧板上平铺地膜,再铺放2-2.5cm厚的床土,播种覆土后加盖封膜保温保湿促齐苗的育秧方式。

 

  (一)播种育秧

 

  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即可进行按期播种、育秧。

 

  1.在秧板上平铺,扣孔地膜。

 

  2.木条定格 沿板面两边(秧板沟边)分别固定事先备好的木条(宽2~3cm,厚2.0cm,长200cm左右,不宜过长)。

 

  3.膜上铺底土 在地膜上铺土后并用木尺沿两侧木条刮平,使铺土厚度与秧板两边固定的木条厚度一致(2.0cm),切忌厚薄不均。

 

  4.补足底土水分 在播种前一天铺好底土后,灌平板水,使底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放。也可直接用喷壶喷洒在已铺好的底土上,使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后立即播种盖土,以防跑湿。 

 

  5.精量播种粳稻一般每平方米播芽谷75~950g,籼稻一般500-700so播种时要按蛙称种,分次细播、匀播,力求播种均匀。

 

  6.匀撒盖籽土 覆土量以盖没种子为宜,厚度为0.3-0.5cm。注意使用未经培肥的过筛细土,不能用拌有壮秧剂的营养土。盖籽土撒好后不可再洒水,以防止表土板结影响出苗。

 

  7.封膜盖革 覆土后,沿秧板每隔50~cm放一根细芦苇或铺一薄层麦秸草,以防农膜与床土粘贴导致闷种。盖膜后须将四周封严封实。膜面上均匀加盖稻草,盖草厚度以基本看不见盖膜为宜。秧田四周开好放水缺口,避免出苗期降雨秧田积水,造成烂芽。膜内温度控制在28℃-35℃。对气温较低的早春茬或倒春寒多发地区,应搭建拱棚增温育秧。

 

  五、苗期管理

 

  机械化插秧对秧苗的基本要求是总体均衡,个体健壮,要求一板秧苗无高低,一把秧苗无粗细。因此,苗期管理的技术性和规范性较强。

 

  (一)高温高湿促齐苗

 

  经催芽的稻种,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立苗期,才能保证出苗整齐,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增温保湿措施,确保安全齐苗。同时,秧田要开好平水缺口,避免降雨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

 

  1.封膜盖草立苗 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立苗期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盖草厚度,薄厚均匀,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二是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以免造成膜面积水,加之覆盖的稻草淋湿加重,局部受压“贴膏药”,造成闷种烂芽,影响全苗。

 

  2.拱棚立苗 适于气温较低时的早春茬育秧和倒春寒多发地区,此法立苗在幼芽顶出土面后,晴天中午棚内地表温度要控制在35cC以下,以防高温灼伤幼苗。播种到出苗期一般为棚膜密封阶段,以保温保湿为主,只有当膜内温度超过35℃时才可于中午揭开苗床两头通风降温,随后及时封盖。此间若床土发白、秧

苗卷叶时应灌“跑马水”保湿。

 

  (二)及时炼苗

 

  1.揭膜炼苗 盖膜时间不宜过长,揭膜时间应以当时气温而定,一般在秧苗出土2cm左右、不完全叶至第一叶抽出时(播后3—5天)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遭烈日爆晒容易灼伤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温,宜推迟揭膜,并做到日揭夜盖。

 

  2.拱棚秧的炼苗 秧苗现青后,视气温情况确定拆棚时间。当**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方可拆棚,否则可采用日揭夜盖法进行管理,并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

 

  (三)科学管水

 

  1.湿润管理 即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做到以湿为主,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护苗的目的。

 

  操作要点:揭膜时灌平沟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晴天中午若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雨天放干秧沟水;早春茬秧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要灌拦腰水护苗,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提高秧苗根系活力。移栽前3~5天控水炼苗。

 

  2.控水管理 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即揭膜时灌一次足水(平沟水),泅透床土后排放(也可采用喷洒补水)。同时清理秧沟,保持水系畅通,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防止旱秧淹水,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一次,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否则易造成死苗。

 

  (四)用好“断奶肥”

 

  断奶肥的施用要根据床土肥力、秧龄和气温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一般在一叶一心期(播后7-8天)施用。每亩秧池田用腐熟的粪清液500kg兑水1000kg或用尿素5kg(约合每盘用尿素2g)兑水500kg,于傍晚秧苗叶片吐水时浇施。床土肥沃的也可不施,麦茬田为防止秧苗过高,施肥量可适当减少。

 

  (五)防病治虫

 

  秧田期病虫害主要有稻蓟马、灰飞虱、立枯病、螟虫等。秧田期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隋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务必要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2g(有效成分)加80kg水喷施。另外,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每亩秧池田用65%敌克松兑1000-1500倍液600-750kg洒施预防。

 

  (六)辅助措施:

 

  在提高播种质量,抓好秧田前中期肥水管理的同时,2叶期根据天气和秧苗长势可配合施用助壮剂。若育秧期气温较高,雨水偏多,秧苗生长较快,特别是不能适期移栽的秧苗,每亩秧池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按1:2000倍液兑水喷雾(切忌用量过大,喷雾不匀,如果床土培肥时使用过旱秧壮秧剂的不必使

用),以延缓植株生长速度,同时促进横向生长,增加秧苗的干物质含量,达到助壮穗苗的效果。

 

  (七)苗期倒春寒的应对措施

 

  早稻育秧期间,倒春寒天气时有发生,机插育秧一般采用控水育秧,该育秧方式本身比常规育秧方式更耐春寒。但遭遇降温寒流,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培育合格健壮秧苗。

 

  1.深水护苗,以水调温,以水调气 遇低温寒潮,灌深水至秧叉处护苗,注意不要淹没秧心。寒潮过后若天气突然放晴,切勿立即退水晒田,以免造成青枯烂秧死苗。倒春寒的主要危险就在于天气突然放晴气温骤然回升,造成秧苗生理脱水,深水层可以缓解苗床温度剧烈变化。

 

  2.及时泼浇敌克松 低温来临前或寒潮过后,每分秧田可用100-150g敌克松兑成1000倍液泼浇,防止烂秧死苗。长时间阴雨低温过后应及时喷施壮秧宝防治立枯病发生。

 

  3.拱棚防冻 如遇降温幅度大、时间长,有条件的可结合前两条措施,搭建拱棚保温防冻。

 

  4.忌过早追肥 低温过后,秧苗抗逆能力较差,若过早施用化肥,对微弱的秧苗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加速了烂秧死苗。因此,应在低温过后3-4天再开始追肥。

 

  六、栽前准备

 

  (一)看苗施好送嫁肥

 

  秧苗体内氮素水平高,发根能力强,碳素水平高,抗 植伤能力强。要使移栽时秧苗具有较强的发根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抗植伤能力,栽前务必要施好送嫁肥,促使苗色青绿,叶片挺健清秀。具体施肥时间应根据机插进度分批使用,一般在移栽前3-4天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叶色褪淡的脱力苗,亩用尿素4—4.5kg兑水500kg于傍晚均匀喷洒或泼浇,施后并洒—次清水以防肥害烧苗;叶色正常、叶挺拔而不下披苗,亩用 尿素1~1.5kg兑水100-150kg进行根外喷施少十色浓绿且 叶片下披苗,切勿施肥,应采取控水措施来提高苗质。

 

  (二)适时控水炼苗

 

  栽前通过控水炼苗,减少秧苗体内自由水含量、提高碳素水平、增强秧苗抗逆能力,是培育健壮秧苗的一个重要手段,控水时间应根据移栽前的天气情况而定。

 

  春茬秧由于早播早插,栽前气温、光照强度、秧苗蒸腾量与麦茬秧比均相对较低,一般在移栽前5天控水炼苗。麦茬秧栽前气温较高,蒸腾量较大,控水时间宜在栽前3天进行。控水方法:晴天保持半沟水,若中午秧苗卷叶时可采取洒水补湿。阴雨天气应排干秧沟积水,特别是在起秧栽插前,雨前要盖膜遮雨,防止床土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栽插。

 

  (三)坚持带药移栽

 

  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易遭虫害,栽前要进行一次药剂防治工作。在栽前1—2天亩用2.5%快杀灵乳油30-35ml兑水40-60kg进行喷雾。在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防治时应亩加10%吡虫啉乳油15ml喷施,控制灰飞虱的带毒传播危害,做到带药移栽,一药兼治。

 

  (四)正确起运移栽

 

  机插育秧起运移栽应根据不同的育秧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秧块搬动次数,保证秧块尺寸,防止枯萎,做到随起、随运、随栽。遇烈日高温,运放过程中要有遮阳设施。软(硬)盘秧:有条件的地方可随盘平放运往田头,亦可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切勿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让其秧苗自然舒展,利于机插。

双膜秧:在起秧前要将整块秧板切成适合机插的规格,即宽27.5-28cm,长58cm的标准秧块。为确保秧块尺寸,事先应制作切块方格模(框),再用长柄刀进行垂直切割,切块深度以切到底膜为宜。切块后一般就可直接将秧块卷起,并小心叠放于运秧车。




发表于 @ 2008年07月23日 01:10:00 |点击数(

旧一篇:地膜机械覆盖新技术 | 新一篇:秸秆氨化技术

博客信息
罗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11月24日
今天点击:2074
本周点击:530
本月点击:3289
点击总数:469984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采写和编辑的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新闻学会、企业报协会评比各种奖项。在国家级不同报刊杂志发表典型报道、产业观察、市场分析、报告文学等作品上百篇,获第四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等奖、《中国工业报》征文一等奖。(本博客推荐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和推广交流,作者有异议可留言删去。)
文章分类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33篇)
插秧机板块 插秧机板块(1篇)
产业研究 产业研究(110篇)
产业要闻 产业要闻(110篇)
成果推广 成果推广(86篇)
大家论坛 大家论坛(73篇)
电脑知识 电脑知识(14篇)
发动机板块 发动机板块(2篇)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23篇)
个人博坛 个人博坛(77篇)
工程机械板块 工程机械板块(2篇)
购置补贴 购置补贴(16篇)
管理经纬 管理经纬(70篇)
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73篇)
国内企业展播 国内企业展播(5篇)
国外企业展播 国外企业展播(5篇)
宏观视野 宏观视野(110篇)
环球农机 环球农机(85篇)
技术交流 技术交流(120篇)
农机词典 农机词典(43篇)
农机故事 农机故事(6篇)
农机具板块 农机具板块(5篇)
农机名人 农机名人(3篇)
农机往事 农机往事(10篇)
农机文化 农机文化(30篇)
农友百事通 农友百事通(91篇)
品牌研究 品牌研究(16篇)
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70篇)
市场观潮 市场观潮(58篇)
收获机板块 收获机板块(8篇)
图片世界 图片世界(48篇)
拖城掠影 拖城掠影(78篇)
拖拉机板块 拖拉机板块(57篇)
写作园地 写作园地(2篇)
旋耕机板块 旋耕机板块(1篇)
液压挖掘机板块 液压挖掘机板块(1篇)
移动电站板块 移动电站板块(1篇)
原创报告文学 原创报告文学(6篇)
原创热点追踪 原创热点追踪(23篇)
原创通讯 原创通讯(29篇)
原创文艺作品 原创文艺作品(25篇)
战略研究 战略研究(20篇)
诊治农机 诊治农机(61篇)
政策导航 政策导航(40篇)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47篇)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75篇)
装载机板块 装载机板块(3篇)
©2016 nongjitong beplay体育官网app 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政策  使用条款和版权声明
页面生成时间:2020/12/23 23:49:5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