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国际化经营>>
(推荐)
东盟自贸区降税 商机为何遭冷遇
作者: 佚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正式实施后,贸易区内7000多种商品陆续降低关税,这无疑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很多商机,但到目前为止多数企业对这种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并未作出积极的反应。东盟专家认为,面对日益完善的经贸合作机制和日趋成熟的国际市场,我国外贸企业应该抢占先机,尽快进入角色。
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朱振明认为,自1990年以后,中国和东盟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58.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5.3%,东盟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可以预测的。这个“降税计划”对我国企业将实现出口多元化,降低进口东盟的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成本,吸引东盟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东盟扩宽新的发展空间。面对如此良机,不少外贸企业仍然后知后觉,没有制定应对方案和计划。
记者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采访时发现,目前,一些企业的经营规模、状况和后续发展难以适应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
首先,大多数外贸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小、资金少、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佳,缺乏竞争力。
目前,云南省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农产品,80%以上是初级产品、普通商品和传统产品,加工制成品、紧俏商品和创新产品少。像茶叶,云南出口茶叶产品多为毛茶,精制茶数量很少;一些产品的质量无法和东盟国家相比,泰国和越南的水稻、龙眼干、咖啡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等种植规模和水平都比云南好。
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说,这种情形在广东也是一样的。除了加工贸易商品以外,广东出口到东盟的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大多为贴牌商品。此外,广东“走出去”投资的企业规模小,平均投资规模为140万美元,且这些企业多是贸易型企业,生产性企业极少。目前广东在东盟各国投资设立企业有84家,其中67家为贸易公司,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占跨国公司主体地位的情况不太符合。
第二,一些外贸企业缺乏大局观,同类产品形成恶性竞争。不法企业甚至将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东盟市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贸易协议,并非一个省、一个市或者一个企业的事情,因此,总是希望突出个体的重要位置,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总体实力。现在,我国不少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出口结构方面极为相似,向东盟国家主要出口产品的种类、档次都比较接近,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因此相互竞争在所难免。有的企业竟然低价倾销,以次充好,导致品质下降,**终失去东盟市场和客户。”
“适度的竞争是需要的,但更应协调统一,整合优化各种资源。现在,我们面临**大的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跨国集团”,梁耀文说,日本、韩国、欧美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已有10多年、20年的历史,其品牌深入人心。一些东盟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商品价格低、质量差的印象还没有消除,如越南、柬埔寨等国群众宁愿购买欧美二手摩托车,也不愿买中国新车,这对中国产品和企业非常不利。
第三,缺乏开拓东盟市场的优秀人才。
许多“进军”东盟的企业为何终究放弃想法,云南省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任达航运有限公司、云南物产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都反映,对各国出台的政策、相关规则、市场不了解就无法制定具有可行的方案,如果贸然、盲目投资,只会失败。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许宁宁说,东盟有些国家的投资环境并不是很透明和稳定,同时又设有一些贸易、投资壁垒,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全面了解情况的人是很难把握好这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机遇。尽管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也在积极培养东盟人才,但既懂东盟各国语言、又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及专业知识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满足不了外贸企业的需求。
发表于 @ 2008年07月24日 17:4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