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龙,二九一农场第11作业站职工,35周岁的他与土地打了17年交道。十几年风雨历程,把郑龙从一名普通的
拖拉机驾驶员打造成为一名年轻而又成熟的共产党员。
11作业站,总人口262人,总户数93户,在册职工109人,粮豆种植面积1169公顷,在种植结构上属水旱兼作型。郑龙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农场试办家庭农场。郑龙和哥哥一起做通父亲工作,掏干了家中仅有的积蓄,又从亲属家东借西凑筹集了2万元钱,从生产队转让的机车中买了一辆东方红和几件配套的农具,并一次性承租了旱田近80垧。但由于管理水平粗放,忙乎一年就混了个吃喝钱,连续4年也没走出赔钱的阴影。分析几年来所经历的事,他们终于找到了管理水平和农艺措施上的差距。1996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哥俩承租了130垧旱田,在标准作业、科学种田上下功夫,连续两年郑龙们哥俩人均收入5万余元,终于从多年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2002年,一场早到的大雪把14垧水稻, 10垧甜菜, 10垧玉米无情的捂在了地里,一向不服输的郑龙及时出动机车,组织人力奋战了近半个月,硬是从雪堆中把到手的粮食抢了回来,水稻因雪灾直接影响了品质,直到2003年的春天才卖掉。但人为的努力,降低了损失程度,在普遍都因雪而亏损的情况下,他承租的30多垧地稍有盈利,这在全场1080个家庭农场中是为数不多的。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抗灾抢收中,郑龙所驾驶的机车被评为“垦区农机系统青年文明号车组”,郑龙本人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
2003年郑龙响应农场党委 “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一年发展”的号召,大胆地承租了87垧水改旱的地块种植大豆,同时种植水稻8垧;大麦40垧。大胆应用新技术,科学种田,当年盈利20余万元,上缴利税20.5万元,在农场职代会上受到了表彰奖励,也就是这一年的7月,他从一名普通的种植户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让地于民,渴望更多的人尽快走出贫困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郑龙已成了作业站名符其实的种地大户,利税上缴大户。看到了希望的农户在2004年春天纷纷找到了党支部,要求承租一定数量的旱田,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党支部书记找到了郑龙,商量着从郑龙已固定的旱田中割出11垧,郑龙想自己是年轻的党员,应该服从组织决定,便满足了农户的要求,从已翻耙好的大麦地中让给了四个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当年郑龙的经营状况仍然收入10万余元。2005年随着农场企业单位的改革,部分职工被分配到了作业站,而他们的到来再次面临着缺少土地资源,在生产管委会上,郑龙再次提出从郑龙现有的土地中划出37垧给这些转岗的职工,得到了全队的一致好评,这一年郑龙的经营状况减到5万元左右。2006年,更多的职工看好了开发水田的优势所在,纷纷高价承租水田,而生产队现有的固定面积已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为了稳定大局搞好新一轮的土地出租,党支部又动员郑龙从现有的旱田中割出40垧来开发水田,郑龙义不容辞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郑龙所经营的水、旱田年终盈利降到了3万余元,捡种农户们不愿种的甜菜茬种的15垧大麦却赔了3万元,这一反一正,郑龙这一年白忙乎了,可其他农户却盈利了。郑龙粗略算了一笔帐,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的时间郑龙让给职工78垧地,以每垧3000元计算,光土地一项让利达23.4万元,郑龙的收入减少了,可农户的收入却增加了,看到更多的职工如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资源,在发展的路上逐步走出贫困,郑龙感到由衷地高兴。
2007年初,新一年的土地出租开始前,生产队又有5名待业青年因没有土地找到了党支部,为了维护党支部的工作顺利完成出租任务,郑龙在职工大会上主动提出从自己固定的玉米地中划出10垧,较好地解决了这5名待业青年的基本生活田,出租大会的气氛沸腾了,会场上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年长的老工人站起来喊了一句:郑龙,好样的!
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2007年,郑龙从一个初出茅炉的楞小伙成长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年轻党员,郑龙的家庭农场已日趋成熟,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搅浆平地机、
插秧机、轮式拖拉机等一应俱全,现有的固定资产达60万元,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郑龙已成为11作业站家庭农场中的一面旗帜,在各项生产作业中走在了前列。
在爱民为民的实践中磨炼成长
作为一名热血青年,郑龙为自己赶上了千帆竞发的好年代感到骄傲,多年来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郑龙兴办家庭农场的第12个年头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变成了现实,正是有了出色的表现,郑龙成为生产队管理委员会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郑龙尽职尽责地担当起这个角色。每年的正月里,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时,郑龙已制定出全年的工作计划,每年的农机具检修,都要跑跑各家庭农场的检修现场,一是学习他们又采用了什么新兴技术,二是看看在检修中遇到什么问题,大伙都说郑龙是个闲不住的人,谁家有事保证一叫就到。郑龙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将传统的手动式升降划印器改装成液压式,不仅节省了人力,工作效果得到提高,而且还得到农机部门的推广应用。
在农场党委开展党员干部学帮带活动中,郑龙作为工人党员,除了努力安排好自己的生产以外,主动与生活较为困难的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当资金出现紧张时,郑龙亲自出面给办理。2002年外来水稻户单红伟因购买化肥款不足找到了郑龙,看看能不能借点钱,郑龙二话没说从家中取出3000元现金交到了单红伟的手中。不曾想,年末的一场大雪砸碎了他的致富梦,带着家人离开了生产队,至今这3000元也没着落,郑龙想做人能将心比心就行了,用不着说谁骗谁,只要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通过朋友的联系,前不久远在绥化的单红伟终于打来了电话,表示欠下的钱一定会如数奉还,郑龙告诉他不用惦记这点小事,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了再说。还有一位人称鲁老四的水稻户,正值水稻泡田整地时,水泵的座机坏了,急得他在稻埂上直哭,得知这一消息后,郑龙亲自去农场物资科花2500元买了一台新座机送到了他的地头,也是受2002年雪灾的影响,一看收获没指望了,干脆走人了,至今无下落。类似这样的人还有,屈指一算,几年来没指望的钱就足有两万多了。
对待外来的水稻户郑龙能做到有事一叫保证到,而本队的老职工和土地面积较少的农户,郑龙采取少收或不收作业费的方式为农户代耕服务,11作业站全站93户人家,郑龙所代耕的农户就达60多户,可以说占了全队的一多半,据生产队家庭农场往来帐目记载,几年来为无机户代耕少收或免收的作业费达5万元以上。难忘的2006年,郑龙从自己承租的旱田中开发水田32垧,春天正是各家各户用车**忙的时节,得知郑龙要开发水田,附近的农户出动6台整地机车前来作业,检查生产的作业站长问他们,是来会战的还是来练手把的,农户们说:我们是自愿为郑龙干活的,这几年他为农户办的事太让郑龙们佩服了。事后郑龙才知道,有两户的机车是刚刚修好,而自己家的地还没干一点就跑来助阵来了,回想起当时的场面,真是令郑龙感动。
做职工的知心朋友,做领导的得力助手
通过几年的实践,郑龙和作业站的广大职工成了知心朋友,谁家有事都愿和郑龙说,作为管委会成员,在每年的土地出租时,郑龙都和职工们共同商量如何安排好当年的种植计划,谁家的经营状况和劳力情况,郑龙都了如指掌。近几年,随着各家庭农场的经营逐步好转,农场加大了上打租金的力度,遇到个别农户财力相对较弱时,郑龙出面帮助搞贷款,全站上打租金时郑龙总是第一个带头完成,谁家的子女相继就业,需要帮助时,郑龙就主动和站领导沟通,使问题得到解决,农场每年下拔的救助款和助学资金,郑龙都和站领导们共同研究,做到办事公开、公平、合理,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发生。站领导在安排当年种植计划时,都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个别农户有争议时,郑龙都出面帮助理顺,化解矛盾,有效保证了土地出租的顺利进行,几年来11作业站无一例因土地承租而引发上访。
党的十七大再次吹响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号召,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责无旁贷地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做好“十一五”的开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郑龙常想,作为共产党人就是一粒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无论撒在哪里,都要生根、开花、结果。郑龙正是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一颗无名种子,但郑龙的生存欲望是:努力使自己长高长大。党和人民多年来给予郑龙很多的荣誉,但她只能说明过去。郑龙要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愧于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称号,应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郑龙愿做挑战的冒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