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写春秋
—记甘肃省定西市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孙思涛
发布日期:2008年7月30日来源:本网讯作者:定西市农机推广站 陈志国
在定西市农机科技战线上,孙思涛同志是一位知名人士。这位已经59岁的定西市农机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的农机技术员起步,以顽强的意志和超前的意识,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和汗水都无私奉献给了钟爱的农机化事业,见证了定西市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现在不仅仅是全市农机推广系统的技术领头人,同时也是全市农机行业****的市级科技拔尖人才、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全省农机标准化委员会的评委。
孙思涛1977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条件艰苦的陇中,成了农机推广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并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干到了满头银发的“老兵”。多年来,他带领技术人员研究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十多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取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6项农机化科研项目,在小型农机具的推广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主持的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节水农业与机械覆膜穴播小麦技术”获得农业部三等奖;主持完成的定西市科技局下达的攻关项目“2BC-2型蚕豆播种机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农机局评为全省农机推广先进个人;1999年获农业部“亚农杯”农业贡献奖;多次被省农机推广总站和市农机局评为先进个人。
孙思涛是个善于创新的人,经他设计研制的许多农机具在定西山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刚参加工作不久,适逢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划归农民一家一户经营,农民手中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十分有限,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非常薄弱,有远大抱负的孙思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心里十分着急,决心要干出点名堂来。经过深思熟虑,孙思涛大胆地提出了“以推广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为前提,重点以引进、研制、生产投放小型农机具为突破口,走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畜、机(电)并用的发展思路”,他的想法得到了全体技术人员的一致认同。从此,在工具箱的陪伴下,孙思涛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这段时间,人们更多地看到他在基层群众中、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中与人交谈、忙碌着,就是在他被痔瘘折磨得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还在病房内查看报告、修改技术文件、指导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甚至在他不满十周岁的儿子患病住院期间,他还在儿子的病床边翻看资料,思考问题,以致多少次因忘了通知给孩子换药而使医护人员大为不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孙思涛为骨干的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适合我市广大山区的人畜力三行播种机,该机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彻底改变了“朝天一把籽”的传统撒播耕作方式,在陇中大地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全市小型农机具及配套技术的引进、研究、推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又遇到了新的课题。为了有效解决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中耕培土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孙思涛带领技术人员深入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算,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研制出了马铃薯中耕施肥机,该机的研制成功,真正实现了马铃薯生产从播种、中耕、喷药、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一到挖掘季节药农就会犯难,由于我市药材主产区均采用人工挖药,而人工挖掘药材挖不净、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损伤药材,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孙思涛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又研制出了中药材挖掘机,该机的成功研制,解决了长期以来人工挖掘药材的难题,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药农排队等候挖掘机的局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军人出身的他始终有个信念,就是只要在岗一分钟,就要奉献六十秒,哪怕是发挥余热也要闪闪发光。近年来由于平价柴油的取消,加上农机化科技项目缺乏,农机化推广工作遇到了资金上的较大困难。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孙思涛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组织开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跨区作业。2003年4月,市农机推广站与敦煌种业公司首次进行合作,由敦煌种业公司反租古浪县海子滩良种场的800亩土地进行马铃薯专用薯生产,由推广站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孙思涛带领两名技术人员奔赴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由于古浪县海子滩良种场背靠腾格里沙漠,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大,气候非常恶劣,在四五月马铃薯播种季节,又干又冷的风整天刮个不停,在露天连续呆几天,脸上会被风吹的青一块、紫一块,嘴皮也会干裂。而在七八月中耕、喷药季节,毒辣辣的日头就会剥光了晒,这时的天一丝风都不刮,人呆在室外一会儿功夫,脸上就会晒的发烫、发疼,时间一长就会掉皮。已经快到六十岁的孙思涛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开始机具保养,八点下地开始作业,晚上八点收工,回来又进行机具的维修保养。由于田间作业面积大,机具随时会发生故障,要求技术人员一刻也不能离开,既要按照农艺要求随时调整行距和株距,又要及时排除故障,由于水土不服,加上食宿条件艰苦,几天下来,所有的人都感到累的晚上睡都睡不着,随行的技术人员都叫苦不迭,孙思涛一边安慰同志,一边又在认真地记录作业情况。一个作业期下来,孙思涛和几名技术人员脸上都掉了一层皮,当地群众都开玩笑说“现在大家回到家,媳妇已经认不出来了,干脆不要回去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孙思涛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他忘我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也逐渐感染了良种场的所有职工,他们都亲切地称孙思涛为“孙爷”,都说“孙爷”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如此敬业,确实比较少见。当地的农民提起孙思涛这个名字时有点陌生,而提起“孙爷”则是无不交口称赞。在孙思涛的鼓励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播种、中耕、喷药等环节的作业任务,敦煌种业公司在当年的马铃薯专用薯种植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随后的几年里,孙思涛带领技术人员先后在白银市景泰县、兰州市红古区等地进行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跨区作业,累计作业面积达到2.5万亩。跨区作业的成功,为全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1985年开始担任定西农机研究所(后更名为农机推广站)副所长至今,孙思涛一直充当着技术领头人的重要角色。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市农机推广部门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先后完成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研究、生产开发项目3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2BX—3型畜力播种机研制、推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推广投放6万台,已成为全市普及率**高的农机具;其它如分层播种机研究推广、金属清洗剂推广、农用柴油机综合节油技术推广、半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小麦穴播机研制推广、谷子穴播机研制推广、节水农业与机械铺膜小麦技术、“丰收计划”项目、J—25型手动加油泵研制、精量播种机研制、马铃薯种植机、挖掘机引进、改进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水平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手段得到有效改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作为农机推广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和学术带头人,孙思涛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爱岗敬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田间作动力,两头当装卸工”是对孙思涛搞农机推广工作的真实写照。同事们善意的一句笑话也正是对他的现实工作作风的客观评价,这就是“跑得快,没瞌睡”。已年近花甲的孙思涛同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的追求从未有所改变,成绩之后又图谋新的成就,新的搏击与耕耘又在等候着他……
发表于 @ 2008年07月30日 14:2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