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宏观视野>>
(推荐)
以自主创新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企业制度决定企业机制,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活力。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以确保企业的制度不断创新。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对产业(产品)进行科学定位,以克服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一、以制度创新能力确保企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企业制度决定企业机制,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活力。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以确保企业的制度不断创新。
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的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它对企业的其它制度起着决定作用。所谓企业的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就是企业是以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建立起来的,是独资公司,还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独资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企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造,都建立了资本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独资企业制度,也不能不分企业类型,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制度。这就是说,必须按照企业所分布的领域和生产技术特点,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以建立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相适应的企业制度。
对广大中小企业,就是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而对大型骨干企业,则要根据企业所分布的领域和生产技术特点,分类进行制度创新。
一般来说,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公共企业来说,要由政府直接开办,采取独资企业形式;而对分布在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领域里的企业,则要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形式。其中,对国有独资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控股公司和绝大多分布在竞争领域里的企业,则要在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所谓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规范的公司制。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因此,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然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又是由企业的财产制度决定的。所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又必须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入手。也就是说,只有在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合理化的基础上,才能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要由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由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为此,就必须加快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二、以技术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企业有了生机与活力,只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要把这种生机与活力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必须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所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是企业按照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从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在本领域内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企业取得超额利润甚至垄断利润。这两个方面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来说,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关系。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单位,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因此,企业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很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应把重点放在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上,并把它与本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运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经济技术效果。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经验表明,凡是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大。对于经济实力不是特别雄厚的企业,在开始阶段,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采取不断递增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上需求的产品,从而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入一个投入——技术效果——经济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过程。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必须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的道路。一个企业,不论它有多么强大,资金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是一条投资少、效果好、优势互补、各方共赢的路子。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企业与用户和国外大公司的合作等。各种合作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加以选择。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企业逐步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本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对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的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企业还必须进行切实有力的保护,以防止泄密和被他人滥用。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必须把它落实到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上,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二是产品在质量上的可靠性,三是产品在价格上的合理性。所谓产品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就是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性能必须能够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较高水平,符合时代潮流和人们的消费偏好,并且能够与相关领域里的先进技术相匹配;所谓产品在质量上的可靠性,就是产品在技术设计上的全部性能都必须达到,并且有足够的使用寿命;所谓产品在价格上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较高,价格应略低于同类同档次产品的水平,同时能够保证用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之和较低或**低。具有上述“三性”的产品,必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产品。企业的产品有了生命力,企业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不断提高和改善产品质量;必须加强产品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与分析,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为降低产品价格提供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任何产品的竞争力都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企业要始终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对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并把握好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的节奏。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充分掌握技术发展的动态,处理好技术创新力与产品竞争力的关系外,还必须随时把握好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以管理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的资本扩张能力、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只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而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还必须具备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相适应的资本扩张能力以及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以管理创新能力来实现。
所谓资本扩张能力,除了指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的能力外,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融资实现资本不断扩大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的融资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融资按照不同的划分,可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等多种形式。这些融资形式各有优势和缺陷,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合理的融资形式。直接融资,既包括股权融资,也包括一定形式的债权融资,这些融资通常又属于外源性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债权融资,它也属于外源性融资。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信誉,同时也受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影响;内源性融资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积累能力越强,内源性融资的能力也就越强。
并购既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实施并购时,首先必须考虑并购对象与本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并购对象的资产通过整合必须是有效的,能够为我所用的。同时,在对并购对象进行资产评估时,既要看它账面上的净资产价值,还要看它的实际市场价值,并且充分考虑到它的盈利能力,以便能够支付一个相对较低的收购价格。
按照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划分,股权融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从而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但股权融资往往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制约;债权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等。债权融资会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因此,进行债权融资,必须充分考虑融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发行债券也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限制,而非债券的债权融资,则会受到融资渠道和来源的制约。
对上述融资方式,企业可以综合运用。但不管采取什么融资形式,都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求相适应,并且充分注意到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方面的创新。
为了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首先必须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可通过企业的损益表表现出来。损益表所列示的,一般是企业当期取得利润的绝对数,包括利润总额及产品销售毛利、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计算出各项收益项目占利润总额的比率,从而揭示出企业利润的来源和重点。同时,还可以比照企业前期相应数据,进行企业盈利能力的趋势分析,并与其他企业的盈利水平相比较,揭示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更加关心的则是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些反映企业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收益率等。把这些相对指标分别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相应比率进行比较,就可以对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作出判断。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就可以找出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而制订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应措施。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要增强企业的现期和短期盈利能力,还要不断增强企业未来的,即长期的盈利能力。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则可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企业利润的增长率,并通过利润分配表得出相应的结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因此,企业要增强自己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又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
企业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就可以为提高偿债能力奠定资金基础。但企业盈利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一定强。如果企业赊销产品太多,应收销货款和其他应收款不断增加,企业创造的盈利不能通过销售收入的回收及时到账,现金流量状况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不强,就会出现不能按时足额偿还逾期债务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同时,具有相应的偿债能力。
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是对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它可以通过企业财务的稳健性、企业经营的增长趋势和企业获利能力反映出来。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经营的增长趋势越好,获利能力越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不是越低越好,在企业资金还不能充分满足投资与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说明企业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较弱。当然,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与企业家的风险偏好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较高;反之,资产负债率则较低。
可以看出,企业上述能力的增强,都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确保企业的活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确保企业的资本扩张能力、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摘自《中国企业报》
发表于 @ 2008年07月30日 22:4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