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编者按:
中国式管理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对典型经验的总结,或者周严的理
论建构,而是成千上万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自觉运用中国式管理(或中国管理学)
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水平的过程。
中国式管理向何处去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李雪峰
历史的脚步步入21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海尔品牌走向世界、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中远在世界航运市场所向披靡,再加上一些港台知名企业所创造的经营奇迹,让世人联想到是否有神奇的中国式管理,让国人跃跃欲试地总结各种成功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迄今为止,中国式管理这一引人注目的领域,仍是一个正在浮出水面的课题,是一个亟须明确定位、明确其发展路径(方法论)的课题。
中国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中国式管理领域存在着三股力量,或称为三个流派。
一是古典主义派。这一派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古典主义派的主要特征是按古代学派划分各种不同的应用支派。如用兵家思想管理的兵法派、孙子派,用儒家思想管理儒家派、儒商派,用易经思想管理的易理派、易数派,用道家思想管理的道家派、无为领导派,用禅和佛家思想管理的佛家派、个人修炼派,用法家思想管理的帝王派、权术派等等。古典主义派的基本方法论是古为今用、以古喻今。为了证明其正确性,他们往往以有关的成功案例为例证,以有关的西方理论为旁证。
二是现实主义派。这一派以极少的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大量地解释在各种现代情境下的具体操作方法。例如用情、理、法解释怎样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这一派大多为实践家,他们主要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从中归纳出“成功模式”,然后广为宣传。这一派也许是由于其观点主要来自于实践,所以特别有自信。尽管古典主义派也声称其目的和归宿是实践应用,但现实主义派对后者往往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经“当代的实践”检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才是硬道理。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归纳式的、实证式的、西方式的。
三是批判主义派。他们并不否认中国文化对现代组织的影响,他们所批判的是古典主义派的陈旧、现实主义派的自大。在他们看来,在现代情境下,并没有什么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所谓中国式管理,有的只是符合现代生产方式和世界潮流的管理。所谓的古代先进的东西,在当代是过时的;所谓当代“中国式”的东西,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把西方现代的东西学到家,或者形势的发展还没有逼到认真地学习、应用现代管理的地步。这一派是严肃现实的。他们痛恨任何把落后当成先进的企图。
这些不同的流派彼此在观点上是对立的,各自在用各自的语言说话。这反映了如下问题:
一是客观基础不厚。我们的现代管理实践的时间毕竟太短,真正能获得广泛认可经验并不多。
二是历史积淀复杂。说到中国式管理,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实践传统有各种各样的瓜葛。而历史积淀恰恰是复杂的。当有人说要向某一古典学说(例如兵家)学习时,就会有人说,那时是有局限性的,还有道家、儒家的大智慧呢。当有人说中国式管理就是柔性管理,一切都是可也不可的圆滑时,就会有人说,这里缺乏现代精神,缺乏长征精神、革命精神。
三是范围的模糊性。批判主义派的人士问,如果一切有人参与的管理领域都有中国式管理,那么就会有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式领导、中国式执行、中国式竞争……那么,现代管理的位置在哪里呢?这种疑问或担心是有道理的。个性与共性的边界在哪里?这似乎是各家各派都很难说清的问题。
四是研究的范式不明。中国式管理的结论应该怎样得出?是以心、以悟为标准吗?是以逻辑推演为标准吗?不同流派各说各话,甚至“文人相轻”,其根源是各家的研究范式不同,各家所用的语言、术语不同。这正如说英语的和说法语的、说德语的在对话、论战。这就难免各方都有“对牛弹琴”的感觉了。
中国式管理实践的出路
在笔者看来,中国式管理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对典型经验的总结,或者周严的理论建构,而是成千上万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自觉运用中国式管理(或中国管理学)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水平的过程。请注意,中国式管理的实践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设置完善的目标上,而是应强调其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具体说,有如下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第一,对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要系统地学习。仅仅以某一种古典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或者简单地以某些古人的片言只语为绝对信条来指导工作,都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不强调系统地学习,在知识环节上出问题,就难免在行的环节上走偏,走火入魔,**终贻笑大方,归于失败,或者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竞争力。
第二,对于企业管理实践要系统反思。企业要全面借鉴经典的中国管理理论,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问题进行系统的反思。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总是系统性问题。仅仅、甚至总是着眼于个别现象、个别领域是没法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只有耐心地、乃至较长时间的系统地对管理的各个层面,对照中国管理学理论进行反思,才能形成对问题根源的深刻认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系统把握。“两参一改三结合”之所以在当年是有效的,是因为它涉及对制度、对人的作用、对工作方式等的系统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组织中人的关系的假设,找到了发挥人的积极性的**佳方法。
第三,着眼于组织素质、人的素质的长期修炼。尽管管理者们都由于竞争的压力,总是企图尽快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但是组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的确是一个长期过程。正如中医对人的健康的调理需要长期过程,而不能靠吸食鸦片来立马见效一样,对组织的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不可盲目求速度的过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看一看那些中外成功的企业,哪一家不是靠长期努力、摸索取得的成功的呢?
总之,从系统学习,到系统反思,到长期修炼,就是一个中国式成功企业的必由之路。值得强调的是,提倡学习和应用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反对企业不断学习西方新的管理模式,并适时地发动管理运动与管理变革。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健康的人既需要长期锻炼与养生,也需要日常丰富多彩的工作生活内容和间或看病吃药一样。中国式管理是战略性的,是关乎基业常青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它与每天要维持生计、活出痛快与效率并非截然不相干。
结 论: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探索和确立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是对中国经典管理理论或中国管理学的系统学习和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要害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国管理理论中的精华。
第二,探索和确立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关键是树立新的管理观。管理不仅仅是立竿见影的工作,从根本上说,更是一种长期的修炼的功夫,是组织与人的成熟的过程。
第三,探索和确立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必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要在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的管理实践进行系统的反思。反思才能找到根源、找到出路。
摘自《中国企业报》
发表于 @ 2008年07月30日 22:5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