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宏观视野>>
(推荐)
对话背景
在围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辩论中,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方向到底对不对?中国应不应当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有大量的国有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认为,在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超出一个人积累限度的任何地方,公有企业的经营效率都可以不低于私营企业。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中也可以经营好规模较大的公有制企业,有足够的可能性使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一个很大的比重。中国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国有经济,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引导技术进步,需要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大企业作支柱;更重要的是因为,由于中国千年以来积存的文化特征,中国的私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束缚,不同家族的人互不信任,使中国的私营部门难以有效地学习和开发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因而技术进步和大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国有经济。中国需要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而且需要的是那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内部纪律的国有企业。本报记者就为什么有必要保存和经营大量国有企业等问题采访了左大培。
专家简介
左大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经济理论分析,现从事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研究各种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运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关系等。曾主持和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现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比较研究”、本所的重点课题“现代经济学前沿”的研究。代表作有《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石油工业出版社)。
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似乎落后国家没有实现现代的工业化是由于它们没有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很快地建成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经济。
左大培:当代对东方国家经济史研究的**新发展说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国在宋代以后不仅有发达的私有制市场经济,而且这种私有制是非常资本主义化的:有钱人不仅开始兴办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而且有“本钱”(资本)的人甚至可以买到一切,包括官员的地位。可就是在宋代以后,特别是在产生了大量“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领先于欧洲国家变为落后于欧洲国家。
欧洲产业革命的历史表明,现代工业化经济的**主要支柱其实是使用自动化机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来自不同家族的许多人在同一个企业中工作的现代大企业。
研究、开发、采用和学习使用自动化机器的现代科学技术通常需要许多人在一起合作,并且往往要求投入大量的资金。一个人私有的资本通常不足以提供这样多的资金,单个家族一般也不能为开发和使用一项现代技术提供足够的技术人才。自19世纪下半期以来,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中就出现了许多大企业,这些大企业成了多数发达国家经济上的支柱。
大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表明了在大企业生存的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规模经济,而这种规模经济来源于现代技术赋予经济生活的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在重工业和化工工业中,炼铁高炉、化工反应塔、船舶、输油管等设备由于其自然的几何特征而在制造和使用上存在着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像邮政、电信、电力供应和互联网等具有“网络经济”的部门在很大范围内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现代的程序化的流水作业也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规模报酬递增。在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许多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经济部门都是以巨型企业为主来运行,这些部门从19世纪末的重工业、化工工业、铁路运输一直到20世纪的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电信运营。没有这样一些部门,就不可能有现代的经济。
当然,在19世纪以后的那种国际分工格局中,某些小国可以将自己的所有生产能力都集中在那些不需要大企业的部门中,因而不需要拥有本国的巨型大企业。这些小国可以由别国经营的大企业买到需要巨型企业的那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对一个人口超过几千万的大国来说,自己不拥有那些需要巨型企业的经济部门,如铁路、电信等部门,经济就根本无法实现现代化,本国的生产潜力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中国这样占世界人口1/5的超大型国家来说,不全面发展那些需要大型企业的经济部门,从钢铁、造船、汽车制造、飞机制造一直到铁路和电信,就不可能使经济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人均收入。而要经营这样庞大的现代企业,就要有大批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员,投入数额巨大的资本金。象研究、开发和采用现代工业科学技术一样,单个家族通常既不能为大型的企业提供足够的管理人才,也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现代经济其实并不能发生在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国家?
左大培:发展工业化的现代经济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障碍——需要集聚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研究、开发、采用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经营大型的企业。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其实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之所以能够首先克服这两大障碍、建成工业化的现代经济,不是因为它们是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相反的是因为它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纯粹,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有许多因素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实现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型。
在欧洲,真正接近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国家是意大利。这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整个经济生活都以家族为中心而运行。在这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下,意大利曾经在中世纪末期发展起欧洲当时**繁盛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被马克思称为欧洲**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这样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意大利不仅没有首先进行产业革命,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在发展工业化的现代经济上落后于欧洲**先进的几个国家——英国、德国甚至法国。
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起过表率作用的那些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都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使它们能够突破经典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诸如专利制度之类的国家干预,使新技术的发明者有了销售的垄断权,极大地鼓励了私人的技术创新,对英国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大企业形成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荷兰、英国和美国逐渐发展成熟的股份制企业,以许多人对企业的按份共有代替了单个家族对企业的私有,使单个企业集聚的资金大大超过了个别家族的私有资本。马克思甚至说,这样的股份制企业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
私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国有经济
记者: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境是什么?
左大培: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境,其实从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开始了。那以后中国不仅有世界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着**经典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史的研究者都承认,至迟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这些“资本主义萌芽”都没能导致中国自主地发展起现代的工业化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在30年中推行的是公有化政策。1978年时,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私有化的鼓吹者们认为,那时的“公有企业占统治地位”是政府的政策“违反自然规律”,“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但是也正因为中国政府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政策,中国才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比同样落后的大国印度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
1978年中国转而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之后,保持了年平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学界有人认为这样持续的高增长来源于私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其实这是误解。不要说这些年中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仍然有显著发展,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有经济。
熟悉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状况的人都知道,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大量使用了中国国有部门提供的技术人才甚至管理人才,有许多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干脆一开头就从与中国国有企业合资开始。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国有部门,不仅包括国有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而且包括了国有企业。没有国有部门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这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商投资企业绝不可能在中国取得那样多的利润,中国也绝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的外商投资。
记者:在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地区中,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左大培:**近二十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地区中,只有浙江省是真正靠当地的私营企业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熟知当地经济状况的人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快的两个地方——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的苏南地区,除了外商投资所起的作用外,主要是靠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甚至私营企业带动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而这两个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利用国有企业向它们溢出的技术(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和其它方式),同时也靠当地国有银行由于有了信贷自主权而对本地乡镇企业极为宽松的信贷支持。
浙江的私营企业早期的典型是温州的家族小企业,近十年来则以台州等地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为代表。浙江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确实首先得益于浙江私营企业家们的勤奋和精明以及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但是它们同时也大量利用了国有部门溢出的技术。一旦没有了比它们技术水平高的国有部门向它们溢出技术,它们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本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它应当首先体现在产业升级上,体现在支柱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上,但是**近几年,部分温州的企业家却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转向了使用**原始技术挖煤的山西私营小煤窑,这就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产业的下降。温州人的投资方向所反映的这种经济停滞和水平下降,绝不是由于温州人的资金已经绝对地过多。相比日本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温州人的人均资金数额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温州人从事如日本和美国那样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式生产,温州人自己有的这点资金是不够用的。温州**近几年出现的是资金的相对过剩,而这种过剩的根源恰恰在于温州特殊伦理习俗下的家族私有制。
温州人自己这样解释他们为什么将资金投向倒卖大城市的住宅:做其它的工业我们没有技术,做大商业我们斗不过美国沃尔玛那样的跨国超级市场。现在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无法在制造业和商业领域同它们竞争。这就是说,首先是缺乏较高水平的技术,使温州人无法进一步大量投资来发展更高水平的制造业。但是妨碍温州产业进一步升级的不仅是温州人能够掌握的技术。许多企业规模较大的制造业,如农用车制造、摩托车制造等等,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国内也掌握了足够多的技术。有3千亿资金的温州人如果能采用现代的股份公司形式,就可以将他们多余的资金集中起来,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取得成就。但是温州人却一直不能这样做。
从国有经济必要论的角度看,温州目前面临的问题简直就不成其为问题。温州的当地政府早就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开发温州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政府可能需要向私营企业收税来为这种研发提供资金,但是只要政府将研制出的技术以足够的优惠条件向私营企业扩散,温州的私营经济就可以**终从政府筹资进行的研发中受惠,温州的经济也会走上产业升级的健康发展之路。
温州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对私营企业的迷信造成的。没有国有的技术研发、不搞国有经济使温州经济丧失了发展后劲。温州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必要的国有经济。浙江的另一个近年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台州,更显示出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对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台州的私营企业规模比温州大得多,生产的产品也更重型化。台州**有名的产品是缝纫机和摩托车。有名的生产“飞跃”缝纫机的私营大企业当然得益于其经营者的能力和胆识,但是它使用原来归上海的国有企业所有的“飞跃”商标这一点,就暗示它**初的技术和品牌都来源于国有企业。
台州的路桥区遍布着私营的摩托车企业,台州人在2002年时就说:生产摩托车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我曾经问一家生产摩托车的私营企业的老板,它生产的摩托车的发动机又是谁生产的。这位老板回答说是自己生产的。但是当我再问他生产的图纸从哪里来时,他却一声不吭。显然,这些摩托车企业的生产技术**初都是从别的企业“溢出”的。这种“溢出”的源头不是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与外商的合资企业。
台州的另一家股份制企业更明显地表明了它从哪里得到生产技术。这家企业原来生产各种压制的塑料产品,其中**主要的产品是压制的摩托车塑料配件,这些塑料配件是为重庆的一家摩托车厂生产的配套产品。2002年前后,台州的这家企业开始自己生产摩托车。显然它的技术来源于重庆的摩托车生产企业。重庆现在有许许多多家私营的摩托车企业。他们技术的来源应当就是国有企业“重庆嘉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的国有军工企业就开始生产当时的国际技术水平的“嘉陵”摩托,后来湖南株洲和济南的国有企业也都大量生产现代化的摩托车,济南生产的摩托车就是著名的“轻骑”。重庆的著名私营摩托车生产企业如“力帆”从不讳言它大量使用了原国有企业的员工甚至下岗职工。
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条摩托车制造技术的扩散路线:从国有企业“嘉陵”开始,扩散到重庆的那些私营摩托车制造厂,再扩散到浙江台州的私营企业。
记者:浙江的私营企业依靠国有经济向其“溢出”技术、提供技术人才,那么全国的私营企业是不是都显示出这样的依赖关系?
左大培: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东北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东南沿海地区,**近二十多年来东北的经济增长确实缓慢,许多企业甚至整个地区都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近十几年来流行的说法是,东北经济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东北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比重太高。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的情况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不仅是东北经济赖以生存的支柱,甚至也是东北城市中的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没有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不仅东北的经济要崩溃,连东北的私营企业都活不下去。
**近我听老家大连的一位亲戚谈到了大连的一家私人合股的小有机化工厂,该厂专门生产几种纺织品生产用的辅助材料,产品销路不错,企业的日子也就过得不错。但是这家私营有机化工厂生产的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都是由大连国有的化工研究所转让过来的技术。没有国有单位提供技术,这样的私营企业根本就无法经营。
我在沈阳的一位老朋友是真空技术行业的高级技工。他告诉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沈阳市的真空技术行业有从业人员2000人,都集中在两个国有企业和一个当时归一机部领导的真空技术研究所里。现在那两个国有企业已经倒闭,那个真空技术研究所也由于一机部被撤销而转归地方领导,靠着一年几百万元研究经费而惨淡经营。但是现在沈阳从事真空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近万人,他们当然几乎全都在私营企业中就业。这些私营企业大的有几百人,小的只有十几个人。不过,这些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几乎全是该行业原来的那两个国有企业和真空研究所的员工。现在该行业的不少私营企业还由真空研究所的在职员工经营,这其中的关系一望可知:国有研究单位的员工将自己得到的技术知识用于私营企业,成了私营企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来源。
我的那位老朋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我们这个行业的**大问题是后继无人。我们这些从国有企业培育出来的技术工人都已经老了,却没有新一代年轻人来接替我们作技术工人。没了新一代的技术工人,中国的这个行业还怎么搞下去呢?要知道,连广东**近这些年新兴的真空技术企业,在技术上也依靠从沈阳招去的那些国有企业的老技术骨干!
我的老朋友那一代老技术工人是在国有企业中培养出来的。这么多的私营企业竟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没有了国有企业,连技术工人都无法正常培养,中国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不能增加反而减少的威胁!
**近20年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克服它那与生俱来的老毛病——无力研究、开发甚至率先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无法有效地聚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那些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来研究、开发和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有效地筹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那些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
国有企业的效率并不低
记者: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60%多的国有企业出现亏损,所以一谈到要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许多人就认为这会降低经济效率,您对此怎么看?
左大培:一谈到要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许多人就认为这会降低经济效率,这是完全错误的偏见。这个偏见的来源之一是将“利润低”与“效率低”混为一谈。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但人均产出并不一定低于私营企业。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净产值的内部分配比私营企业更偏向于企业员工。而这种单纯由于净产值内部分配不同所造成的低利润,并不能算作国有企业的无效率。
许多人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是因为他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并不能证明中国国有企业就必然效率低。除了多年担负过高的税率这样一些政策性的问题外,造成当时大部分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一个市场经济中很自然的原因,这个原因与企业的所有制没有任何关系。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千变万化,突然的宏观经济冲击、行业特有的问题以及经营者的一时失误都在所难免。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常常会由于这些偶然的冲击而陷入严重的亏损以致倒闭。一份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非国有的所谓“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年,民营企业有60%在5年内破产,有85%在10年内消亡。
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其实很正常,因为到那时为止,十多年中几乎没有再兴办任何新的国有企业,几十年中也没有关闭过多少国有企业,那时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运营了20年以上。按中国民营企业的倒闭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存在的那些国有企业中应当有90%已经因为无法扭亏为盈而倒闭,它们当时还存在只是因为在那之前基本不关闭国有企业。那时国有企业只有60%多亏损这一点,只能说是证明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比私营企业有效率。
如果用这二十多年中单个企业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那我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经营状况在很长时期中一直良好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垄断行业中,也同样存在于竞争性行业中。汽车行业的国有企业我们不必提,在有成百上千家企业相互竞争的钢铁行业中,宝山钢铁公司近20年来一直有着骄人的经营业绩,鞍钢和首钢的经营也相当不错。在新兴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中,安阳彩玻、大连华录等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都相当好,四川长虹在其经营者真正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来经营时,更是有着气贯长虹的经营成就。这些国有企业中的每一个,都有资格作为经营成功的企业而在管理案例中得到大书特书。
所以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低于私营企业,通常是在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能由一个人提供的领域内,这种领域中有效率的企业规模应当相当大。而在经营者一个人就能够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有效率的企业规模比较小的领域内,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当高于国有企业。理论上的理由很简单:企业经营者使用自己的资金经营企业当然比使用别人的资金经营企业更精心更努力。这也就是主张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人反复重复的“理论”。
记者: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也能够很有效率吗?
左大培:我在**近几年看到了很多经营很有效率的中小国有企业。据我所知,北京市将西城区国营的副食品商店组建为“万方”集团,西城区的国营饮食服务企业则被归并到“华天”集团中。1999年我搬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的新街口附近居住,附近有好多个属于“华天”和“万方”的小店,这些店的经营情况看来还不错。
我亲眼看到的一个经营业绩突出的国营中小商店是大连的玉华商场。我父母自1999年以来就住在这个副食商店附近。我回大连探望父母时经常到这个商场买菜、肉、蛋以及其它副食品。这是个经营面积不过1000平方米的中小型商店,员工大约不超过百人,但是其营业上的兴旺发达景象令人吃惊,真可以用“天天顾客爆满”来形容它。1999年时,这个玉华商场后面还有一个面积同样大的出租摊位给个体户的农贸市场,但是一直顾客稀少,两年前终于关闭——这是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把同行业的私营企业竞争垮了”。
大连玉华商场这样的小型国有商业企业能够如此欣欣向荣,连我也深感惊奇。因为即使按照我前边的一般分析,在一个人就能够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的小型企业领域内,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当低于私营企业。进一步的思考使我认识到,我们的“理论”之所以说明不了实际,是因为中国的几乎所有研究“企业理论”的人都忽视了决定企业业绩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下级员工的积极性。
记者:要搞好国有企业,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左大培:要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就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真正履行国有企业所有者所应当履行的职能,并且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管理,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真正按照规则行事。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严格清查和惩处一切盗窃和侵占国有财产的腐败犯罪行为,清除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甚至侵占国有财产的行为。
要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真正的现代工业化经济,就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拉动来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我们需要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新办和扩大国有企业;在所有的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建立并发展强大的国有企业。
中国需要国有经济、需要国有企业。当然,这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首要功能在于带动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它应当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和巨型企业的行业中,集中在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率先引进上。
中国需要国有企业,但这应当是有严格管理和按照规则行事的国有企业,而不是那种经营者可以胡作非为、任意贪污盗窃侵占国有财产的国有企业。
——摘自《中国信息报》
发表于 @ 2008年07月31日 19:1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