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收获机市场>>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李斯华
组织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域流动收获作业,是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组织引导下,跨区作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机跨区作业这种新型的农机服务模式,是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地对接,使高投入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出,成为了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回顾和总结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来分析,每个时间段大体上是十年。
1986~1995 初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事跨区作业是农民的自发行为,参加跨区作业的机具少、规模小,一般只在省内流动作业。
跨区机收小麦**早是北方地区一些农民机手发起的,他们从南北地区麦收的时间差和在麦收期间农民争用收割机的现象中,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商机。据《人民日报》(1997年9月2日第二版,董建勤)报道,1986年山西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买了一台东风牌联合收割机,与另五位村民一道,利用麦熟的时间差,从运城北上太谷沿途收麦,首先搞起了“南征北战”。太谷的农机跨区作业队,就像当年晋商驼队一样,千里转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90年代初开始,山西省农机部门在省内开始推广这种农机服务模式,并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
在这个时期,机手搞跨区机收主要目的是提高机具的利用率,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自发性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广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跨区机收作业市场还处在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小麦、水稻的收获机械化水平很低,跨区机收的规模很小。1995年仅有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少数几个省约8000台联合收割机,一般在省内流动开展小麦机收作业。
1996~2005 超常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农机跨区作业主要由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超常规地加速发展,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由小麦向水稻等其他农作物延伸,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
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省组织召开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揭开了大规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的序幕。当年有北方11个省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机收,完成机收小麦面积2512万亩。1997年,农业部与公安部、交通部、机械部、国家计委、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等六部委共同成立了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好跨区机收工作。1999年,农业部首次发布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促进了联合收割机的有序流动。跨区机收工作的覆盖面扩展到全国。2000年,农业部出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又进行了修订,并以农业部部长令公布施行,标志着农机跨区作业开始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者由单一的农机管理部门发展为社会中介组织、经纪人共同参与,农机管理部门逐步淡出跨区作业的具体组织工作。2005年全国共有3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水稻跨区机收,比1996年的2.3万台增长了14倍;全国小麦机收水平也由1996年的48.5%,增长到2005年的76.1%。农机跨区作业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6~2015 全面推进阶段
2006年“三夏”期间,全国共有38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机收,全国小麦机收水平也增长到80%左右。但很多省份农机部门反映,小麦联合收割机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相对饱和的情况。据调查,相当多联合收割机的单机作业面积下降,加上柴油涨价等因素,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当年8月份发出预警信号,要求各地谨慎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并决定不再将小麦联合收割机列入2007年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以发布预警信号为标志,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拐点,昭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2006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未来十年,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需求、供给和发展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变化。
从市场需求上看: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群众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愿望增强,支付农机作业费的能力提高。特别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数量增加,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日益旺盛。
从市场供给上看:随着近年来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购买力明显增强。开展跨区作业能显著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使农机手千方百计扩大作业规模和范围。
从发展环境上看: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公路管理条例》明确了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免交过路过桥费政策,《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鼓励农机跨区作业的扶持措施得到强化,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综上分析,从现在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农机跨区作业将进入全面推进发展的新阶段,其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五个特点,概括起来是“五个转变”:
一是跨区作业的规模和半径趋向合理。跨区作业将由行政推动向市场主导转变,作业收入和转移成本将成为影响跨区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跨区机收水稻、玉米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但小麦机收作业市场将是总体平衡、局部供过于求的局面,省际跨区作业队的规模将递减,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半径将缩小。
二是跨区作业的服务领域拓展。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领域将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目前,跨区作业的主要内容是“三夏”、“三秋”时节农作物收获和播种(栽植)作业,水稻跨区机插秧是亮点,下一步将向土地耕整、灌溉、植保、粮食烘干、水利建设等领域发展。
三是跨区作业机具迎来更新换代热潮。机具更新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大马力、高性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将成为跨区作业市场的主力机型,可靠性、售后服务将成为影响机具销售的重要因素,农机工业的产品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四是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跨区作业队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盲目流动的“散机”数量将减少,而一批作业质量好、机动性强、收费合理、组织管理严密的专业性农机作业组织成为跨区作业市场的主力军,农机服务组织的品牌效益开始显现。
五是跨区作业将向产业化发展。跨区作业将由单一的作业服务向多领域的综合服务转变。以跨区作业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中介、金融服务、技术培训、维修配件、油料供应、机车运输等后勤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以农机跨区作业为核心农机服务产业链条开始形成。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跨区机收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跨区机收作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开始转化,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突出表现在跨区作业市场供求信息失真,跨区作业合同执行难,作业机具的售后服务滞后,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跟不上,农用柴油价格持续攀升影响作业收益等几个方面。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完善市场化运作,推动农机跨区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在工作思路上,农机管理部门要担当好跨区作业市场的监管者。
在跨区作业发展的初期,由农机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跨区作业队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推动跨区作业迅速扩大规模的有效办法。但在跨区作业市场发育基本成熟之后,农机管理部门的角色就要逐步淡出跨区作业的具体组织工作,转到对作业市场秩序的监管工作上来。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的,政府有关部门就坚决不要插手。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按照《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第29号部长令)的要求,切实履行对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服务、监督等职能。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承担起跨区作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加强对跨区机收作业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完善中介组织资格认证制度,严格“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的申请、发放、登记、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的安全生产管理和作业质量监督,及时协调解决农机维修服务和柴油供应矛盾,严厉打击非法上路“拦机截机”行为,加强对跨区作业合同的督促与检查,确保农机跨区作业有序进行。
(二)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发展。
搞好信息发布,是农机管理部门对跨区作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据调查,跨区作业的组织者**缺乏的不是资金、人员和技术,而是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机手获得作业市场信息主要是通过老关系、见面洽谈会、跨区作业信息手册、农机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几个渠道,各有利弊。一般来说,互联网是**经济、**快捷的信息来源。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主产区设立信息采集点,做好各地农机作业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充分利用好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及时为广大农民和机手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制定和完善跨区作业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确保准确、及时、详细、直观地发布信息。要逐步推广网上协议等先进的签约方式,降低跨区作业的交易成本,促进跨区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
(三)在工作重心上,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区作业的市场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
开展跨区作业是市场行为,需要有权责明确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要引导分散经营的联合收割机相对集中经营,以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实体。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建章立制,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有序、产权关系清晰、运行机制合理、经营服务合法的农机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跨区作业市场化水平的关键环节。应注重发挥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为联合收割机和机手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0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