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安

管理咨询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产业研究20余年,担任多家学术媒体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收藏

推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要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快农机化科学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能力,加大农机化科技推广力度,使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1.“十五”发展成就

  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关键性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十五”期间用于农机化重大科研项目开发的经费达2 800万元,是“九五”时期的5.6倍,推动了农机化部分“瓶颈”问题的解决。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性能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快速增长,低成本、标准化的水稻育秧技术开始示范推广,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研发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达到100个,示范面积由原来的22.4万hm²扩大到57.7万hm²。山东、河北等省玉米机收试点深受农民欢迎。大豆、棉花、甘蔗、油菜、马铃薯、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新进展。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手段不断完善,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性能稳定可靠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存在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体制和重视程度等的原因,政府对农机化科研开发特别是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绝大多数农机企业受限于微薄的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短缺,创新动力不足。

  (2)农机化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滞后于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艺相互协调问题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市场对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热点不断涌现。但由于我国农机行业技术储备不足,开发能力薄弱,而且长期以来,强调经济因素对市场的制约多,发挥技术突破对市场的引导、培育和推进作用少,过多强调土地和劳动密集对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作用,不注重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组合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市场的引导、培育和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再加上有些生产企业对市场供求情况研究重视不够,反应不快,**终造成结构调整迫切需要的高技术含量的农业装备产品严重短缺,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必需的大中型农业装备及城镇化建设急需的农村工程装备产品空缺,而技术落后的传统产品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中小型大宗农业装备产品供过于求,严重滞销。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正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相比之下,农机化科技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外,我国农机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和兼容性较差,还不能满足我国农艺多样性、多变性和地区间差异性的需要,与农艺相互协调问题突出。

  (3)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原创性技术匮乏。由于我国农机行业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重要的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状况,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试验数据极度匮乏,难以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长期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致使农机行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强烈依赖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度缺乏。行业内厂点多,规模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只重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发展,**常用的手段就是不顾知识产权,照抄别人的热门成熟产品。

  (4)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对资源节约与环保重视不够。应用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风险极大,加之国家财力有限,部分人片面认为农业机械就是“傻、大、黑、粗”,没多少科技含量,从而对农业机械技术上的复杂性和研发上的多学科交叉性缺乏足够认识,国内农业机械产业规模小、实力弱,致使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支持。我国虽已逐步采用小缸径多缸农用柴油机替代能耗高的单缸机,并推广直喷技术,但整体油耗仍很高,达250g/(kW•h),比国际水平高15%;拖拉机、农用汽车的排放问题尚未列入议事日程;干燥机械等农用燃油装备能耗高,工作不稳定;缺乏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装备,节水效果与投资代价不匹配。

  (5)产品设计制造水平低。试验设施不健全,设计手段落后,产品开发周期过长。农业机械面对的是有生命和生物活性的作业对象,加之田间复杂多变的工作状况,同时又受到季节性农时的制约。由于国内不具备室内模拟实验条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投产”周期一般在5~8年,尤其是田间耕种机械、收获机械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落后,社会化专业生产水平低,技术组装配套能力弱。

  (6)人才匮乏,行业教育工作面临危机,创新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机行业长期投入不足,发展乏力,效益偏低,再加上受社会上一些偏见的影响,从业人员待遇偏低,行业地位与其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以上原因,使得该行业不仅难以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而且现有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流失也很严重。以培养中高级科研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面临严重困境,许多高校开设的农机类专业纷纷“关、停、并、转”,行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庙断档的危险;各地各级农机研究单位受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约,也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导致行业研发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技术储备和成果转化能力。农机化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农机行业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农业机械应用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改变长期以来农机行业原创技术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装备技术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被动局面。促进农机产品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与配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市场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综合研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推广机构、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实施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行动,增强农机化科技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加强农机化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集中力量进行农机化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解决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和农机化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组建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研发重点试验室和研发中心,培育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化高新技术研发群体,迅速提升我国农机化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

  (2)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力度,发展先进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农机制造业对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行农业机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和主动可靠性技术研究,优化、提升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和试验能力和水平,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结合专用制造技术装备研究和使用,引入柔性制造、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管理系统以及精密成型、金属材料动态模拟热成型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制造业加工制造能力和装备水平,全面、及时、高质量地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开展农机产品节能降耗行动。

  (3)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跨越式发展。对大中型农业机械化高新技术实施“引进来”战略,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接纳国际农业机械制造业转移,实现我国农机化技术跨越式发展,为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型农机产品,积极引导扶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4)加大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增强农机化科技发展后劲。切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机化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确保为农机化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所作为农机化科技高级人才培养“大熔炉”的作用,加大对农机化科研开发“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待遇,创造招人、选人、聘人、用人、留人的好机制和好环境。加强各地农机化学校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鼓励大专院校、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各项农机化技术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13:00 |点击数()

旧一篇: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浅议 【推荐】|新一篇:论农机补贴政策如何适应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推荐】

博客信息
王超安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11月18日
今天点击:968
本周点击:297
本月点击:1969
点击总数:251532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管理咨询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产业研究20余年,担任多家学术媒体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农民日报、中国工业报等媒体发表作品30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杂志发表作品40多篇。目前就职于一拖股份公司。 本博客除注明“原创”作品外,其余作品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以便删除。
文章分类
本人观点 本人观点(12篇)
播种机械保养 播种机械保养(14篇)
柴油机市场 柴油机市场(6篇)
柴油机维护保养 柴油机维护保养(72篇)
产业研究 产业研究(104篇)
迪尔天拖板块 迪尔天拖板块(2篇)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13篇)
购机补贴 购机补贴(11篇)
管理故事 管理故事(114篇)
管理文萃 管理文萃(13篇)
宏观走势 宏观走势(74篇)
农机具园地 农机具园地(39篇)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1篇)
收获机技术 收获机技术(10篇)
收获机市场 收获机市场(9篇)
收获机械维修保养 收获机械维修保养(48篇)
首长讲话 首长讲话(3篇)
拖拉机技术 拖拉机技术(37篇)
拖拉机市场 拖拉机市场(29篇)
拖拉机维修保养 拖拉机维修保养(109篇)
写作天地 写作天地(2篇)
行业亮点 行业亮点(100篇)
一拖公司板块 一拖公司板块(1篇)
油价上涨 油价上涨(21篇)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26篇)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1篇)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13篇)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0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