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机行业在当前形势下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我国农业装备的发展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分析农机行业走技术创新道路存在的困难是缺乏对创新的投入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及创新理念。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的四项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是前提,培养专业人才是关键,建立有效机制是重点,**终要转变创新观念鼓励自主创新。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农机行业是为现代农业提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产业,是用物质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行业,它的发展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农机行业的自身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的推动来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1 农机行业的发展不适应农业发展和国际竞争,走技术创新道路势在必行
**近几年,虽然我国农机行业发展比较快,但是还是无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的要求。
1.1 农机行业的发展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从战略全局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机行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并且还要保证农业机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使农业机械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种类不全,无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这就对农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水稻的插秧技术、玉米的收获技术等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农机行业的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产前领域、产中领域和产后领域:增长方式由以前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到现在主要依赖新技术投入;现代农业还要求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农机行业必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价格低且质量可靠的运输设备、先进的农田作业设备以及产后加工设备,保证农民的持续增收;提供节水、节能、定位变量作业机械利养殖设施技术与装备,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产出率,减少农民的劳动量;提供保护性耕作机具以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农业装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3 农机行业发展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国际的农业装备产品发展趋势向着大功率、大型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发展不同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牧草作物等全程机械化设备。国外研究的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的农业装备可以充分利用功率、减少油耗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业的成本。目前,国外农业装备产品的向着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和驾驶舒适化发展,并且普遍都采用卫星定位、激光制导和产量传感器等高新技术。而我国目前农机行业生产的农业装备主要是以小型
拖拉机为主,还包括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农业装备,这与国外农业装备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我国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价值仅相当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六分之一。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空白,这些情况都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
解决三个“不适应”的关键是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整个行业创新能力水平,以技术引进和跟踪开发为主,提高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在农机行业中的作用。
2 农机行业走技术创新道路的困难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基石,行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提倡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走技术创新道路存在一定的困难。
2.1 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实力
科技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投入。
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主要作用,是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客观源泉。我国对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投入。
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主要作用,是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客观源泉,我国对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体来说是比较低。2004年,国家对农机化的科研技术推广培训总投入约是2.8亿元,只占对农机化总投入的0.98%,还不到1%,如果减去推广和培训费用,科研经费更少。农机行业的销售利润为22.74亿元,科研技术推广培训经费占销售利润的12.31%。2005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国家对农机化的科研技术推广培训总投入增加了1亿多元,占对农机化总投入的比例有了—定程度的增加,达到1.14%。农机行业的销售利润为41.43亿元,科研技术推广培训经费占销售利润的9.17%。但是,国外的企业很重视技术创新,它们每年在技术创新中投入的资金都比较多,比如,世界500强的美国迪尔公司2003年销售利润为6.43亿美元,但投入的科研经费却是5.77亿美元,占89.74%,意大利的凯斯纽荷兰在2003年亏损的情况下,投入科研经费却是2.59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农机行业创新能力比较低。
人是生产力中**活跃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技术创新运行的主观源泉。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给整个农机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大对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农业机械化。从我国目前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中,但是占整个行业的主导地位的企业却很少拥有的技术人员,这样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2.2 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机制
1)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的科研成果大多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它们很少了解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脱节,研究出来的新产品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导致研究出来的成果无法转换成新产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降低了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由于企业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正确认识,企业的领导只看重经营效益,忽略了科研的成效,导致企业没有形成整套的创新体制。
2)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为促进农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些条件,先后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一些政府文件,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法规政策上缺乏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措施。同时,我国政府在支持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常常重视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创新,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这就必然会影响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显著地提高。
3)市场通过价格体系,发挥提供信息、收益和决定收入分配等功能,促进技术创新活动。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产品质量差价尚未完全拉开,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企业难以从有限的市场中收回投资。这就导致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无法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
2.3 创新观念匮乏,缺乏创新理念
创新观念是指在进行各种营销活动中,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市场观念。创新观念是生产企业兴旺发达的源动力,是行业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农机行业中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创新观念淡薄,这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陈旧的创新观念导致企业重外延式发展,轻内涵式提高。企业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更新,轻视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重视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等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选择项目时重急功近利的“短、平、快”项目,轻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高效益的长远项目和大型项目;重视单项新产品的开发,轻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生产经营活动,轻科技、管理工作:重有形资产的增加而轻资本运营和无形资产的增值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项目而研究,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研究出来的产品在一定程度很难投入到市场范围内。他们都缺乏创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促进技术创新的措施
农业装备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是每个国家财政支持和投入的重点领域。因此,国家对农机行业发展的扶持,应把重点放在支持农机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及科技成果推广上。
3.1 加大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的投入
国家落实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对农机行业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逐年加大对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保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培养技术创新的资金市场,调动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农机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建立功能完备、高效的资金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资金投放到市场急切需要的地方,使有效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3.2 加强农机行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整个农业产业的利润是比较低,同样农机行业也是一个微利制造行业,整体效益低,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近年来,农机高等教育也呈现萎缩态势。国家应该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农机行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内的培养农机人才的主要机构给予足够的支持。农机企业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大型农机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
3.3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成果的创新与转换具有风险性、高投入性、高效益性等特征。创新成果公开以后,就很容易被别人无偿地仿制和学习,投资者和技术成果的创造者就很难获得相对应的“高收益”,有时候甚至难以回收投资成本,进而遏制了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国家要建立有效的体制,完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确保技术成果的投资者、创新者、转化者的收益。
提高农机行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推动产学研联合,使企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作用,构建一个使各个方面都能各尽所能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4 增强创新观念,加快创新文化建设
要想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提高技术创新的观念,因为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行为,正确的创新观念是行业创新的源泉所在,创新的观念是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中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可以改变农机企业把技术创新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追求眼前利润的短期行为,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创新文化还可以创造有利于企业新发明、新设想的产生以及团体协作的精神,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保障。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2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