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这既给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永恒动力和必由之路。
回顾我区农机发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水稻生产机械到农林牧副渔加工等机械,经历了相对快速的发展过程。到2006年底,全区已经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6万台套,总动力达到33.8万千瓦,总原值2.2亿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了农业机械化的影子。
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农民已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农民投身农业机械化,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不断高涨,形成了农机化的发展热潮。
农机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推进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结合在农机部门中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谈一谈认识。
1、抓基础,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促进生产发展,除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关键在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主要通过二方面的途径来实现夯实农机基础:一是普及经常作业项目的农机,突破瓶颈项目;二是提高农机具的配置比,加速农机的更新换代。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发展**直接、**有效的途径。
回顾70年代以前的农忙季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一到农忙,工商企业停工,集中人力、物力,各行各业投入农业。而现在的农忙季节,农业机械充分发挥了优势,农民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农业生产,尤其在耕作、整田、灌溉、收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三农”解放了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进而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过程;发展农业机械的过程,就是实现农民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发展农业机械的过程,就是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镇化发展的过程。
2、抓重点,切实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力度
根据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农业机械化要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加快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实力,利用机械化手段来代替手工劳动,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我,实现文明生产和享受体面生活。
近年来,各级政府(如我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这充分说明了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途径,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已经形成。而随着反哺力度的加大,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要以落实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为契机,通过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等途径,将农机谋划成为一个大产业。如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积极扶持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组织。这样可以把松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并形成规范化的服务市场,解决有机户作业难、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组织大市场的对接。同时,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培育农机服务业服务市场,巩固农机作业服务领域,开辟农机作业项目开发服务。把农机服务做大做强,使农机服务业成为农村**具活力的服务产业,达到既推动农机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
3、抓热点,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包括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渐进式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不可能例外,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经验表明,在技术、经济及社会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才能得以推广和普及。而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正是抓住、调和、利用上述因素的关键机构。各地要重视农机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顺利实现由科学技术向农业机械化的转移。
为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对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首先应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一种新的技术推广必须是既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又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在技术及装备方面具有长效的应用生命周期。
第二应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这主要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技术上的稳定性,对各种作业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第三应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应用上成本在允许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所用者所接受。
总之,我们多年来示范推广和实践,总结所形成的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已实现了技术上的先进性、可行性、经济上的统一,达到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生产目标。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3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