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白人朴
中央文件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购置农机实行补贴政策,与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联系起来,这还是第一次。对在新阶段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刚刚闭会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第一次审议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立法推进的新时期。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理解文件精神,首先要正确认识为什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可以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对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尤其重要。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民收入才会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也低。而农业机械又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高,反之则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多的国家。我国农业人口过多、比重过大,农业装备和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增加农业机械,减少农民,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课题。
从各省情况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5个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收入**低的5个省依次是:青海、云南、陕西、甘肃、贵州。比较可见: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海是贵州的4.2倍;农业劳动生产率上海(10480元)是贵州(2066元)的5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海为11.3%,贵州为65.3%;顷均农机化投入上海为244元,贵州仅39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上海在南方15省市中居前3名,2002年达32.4%,贵州仅1.2%,倒数第一。我国农机户约占乡村总户数12%,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人员约占农业从业人员的10%。据调研资料,农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0%左右。
从国际比较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约为美国的123倍,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美国的1%。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拥有拖拉机约4台,美国为145台,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达3.47万美元,比人均GNP值还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社会其他成员相近,甚至更优。与我国目前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世界上农民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国家,都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的国家,都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
二、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要解决好三大障碍、抓好五个结合。 三大障碍是:技术性障碍、经济性障碍、体制性障碍。技术性障碍主要表现是:目前农机品种、质量和农机作业项目不适应结构调整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机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很明显。农机具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总量不足的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经济性障碍主要表现是:农民收入低,买机用机都遇到资金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近年农户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年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占全国农业机械购置费的96%。根本原因是对农机投资有利可图,可以增加收入。但购买农业机械往往一次性投资较大,农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所以国家扶持、补贴就很必要。国家对农业机械化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对购机农民适当补贴,既符合国情,有迫切需要,又符合国际通行作法,符合WTO相关规则。体制性障碍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机化发展中还面临一些体制性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健全宏观调控、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农机化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在新阶段,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抓好五个结合。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结合,为结构调整提供机械化支持。二是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结合,尤其要解决好制约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瓶颈机械化技术装备问题。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提供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或农机作业服务支持,发挥产业优势,取得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促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减少农民,提高效益,拓宽增收领域。五是加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调控力度和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合。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36: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