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张蓝水
公元1905-1907年,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曾爆发过一场论战,后人知道土地国有问题是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之一。然而很少有人会了解到,在这场百年前的大论战中,另一个焦点是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经营问题。
当时报刊成为论战的主战场。改良派的领军人物是梁启超(1873-1929年),阵地为《新民丛报》,以《社会主义论》一文为代表。为革命派打前锋的则是胡汉民(1898-1936年),广东番愚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论战主力之一。言论阵地是《民报》,在上面曾刊登了革命派的两篇重要文章,一是1906年《(民报)之六大主义》,二是1907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驳(新民丛报)第十四号(社会主义论)》。
《(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提出的六大主义之一便是:土地国有,使地主强权绝迹。但革命派从主观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把实质上是反封建的土地国有主张解释为反对资本家的,说土地国有将“防止大资本出现”。改良派在其论战文章中则抓住这种说法,指责革命派的主张是反对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改良派称,只有在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农业才能使用机器和其他现代生产技术,革命派要在农业中“防止”大资本,就是要使“农业上种种之进步的器械,与夫集约经营之新方法,将永不得运用于我国,而惟抱持此千年陈腐之旧农术以自安。”(梁启超语)。这样一来,本是小农代言人的改良派,俨然成为了大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热心倡导者。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是一篇长达数万字的磅礴之作。该文对梁氏文章逐段批驳,措辞犀利,**具火药味。此文孙中山亲自口授要点、由胡汉民执笔写成,发表时署名“民意”。该文中,革命派在驳斥改良派关于土地国有将使大农场得不到耕地、“无异国家禁用机器”的指责时,明确指出:国家对出租土地的面积,将采取“依其业,异其标准”的办法,“如用机者,得租可以用机之地,能耕者得租可躬耕之地,则各如其分”。其实,革命派反对的是有垄断性质的资本,而非大农业企业。
从百年前的这场论战中我们看到,论战双方都非常关注、强调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经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业进步的器械”与 “集约经营的方法”诸如此类的提法与现代几乎无异。我们曾经认为这是现代的时髦的农业经济思想,是今人的发现和创造,其实百年前,就已经被我国的一些大学者所提出。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位积极倡导者,明确提出“以工立国”的主张,他说“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各种机器,农、矿、工之机器也。”;有了机器“一人耕能养百人”“一日所做工,能给百日食”。1897年,梁启超提出“肄化学以粪土疆,置机器以代劳力”的主张,即学习并应用化学知识以培肥地力,置办机器以替代劳力,这种眼光无疑是相当超前的。
百年前闪耀的思想火花,先贤们使用的语汇,在今天看来依然灿烂而不失亲切,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更为理想的体制、模式和方法,
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经营。近百年前提出的问题,近百年后的我们仍在努力求解,让我们永远记得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3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