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作者:沈 建 辉
随着我国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新一轮“农机化热”相伴而至,农机与农艺结合再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谁服从谁”的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乏埋怨,几近责怪,但少见触及深处。笔者作为一名有过多年从事作物技术研究与推广经历的农机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农机与农艺结合难的问题也有颇多感受,深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我国完整的农机化学科体系,从源头上整合技术资源,构筑起和谐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本文以作物生产机械化为例,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农机与农艺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改造农业,是现代农业**基本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技术必须建立在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基础之上,并以之为核心内容。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机和农艺,其实是指机械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原理与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化,在本质上两者都是通过对作物的外在干预,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以不同方式达到获取作物**佳综合生产效益的目的。从发展的趋势看,农机与农艺科技的发展以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为前提。**大限度地适应农艺的技术要求,已经成为农机产品设计制造、定型推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与作物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将逐步成为现代农艺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从这些意义上说,农机与农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现代农业技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的发展滞后农艺技术的进步。虽然传统的农艺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手工(畜力)作业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与农机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但由于农业机械是从不直接作用于作物体的外围作业环节、潜移默化地进入农业生产过程的,因此,在农机化发展初期,两者发展不均衡、不同步的矛盾并不显得十分突出。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手工劳动(畜力作业)逐步被农业机械作业所替代,农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两者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两者的矛盾也将随之加剧,必然会上升为农机化发展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这是在农业机械化向纵深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
毫无疑问,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始于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农业机械化概念的提出,便把两者从理论上统一了起来。不论先前的专家学者如何定义农业机械化,但笔者坚持认为,农业机械化就是整合并应用互动变化着的当代农机与农艺技术成果,通过农机作业替代人(畜)力劳动的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的渐进过程。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机械只有在“化”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与农艺措施的和谐统一,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换言之,农业机械化技术就应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技术。诚然,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迭加,而是两者技术再造之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农业机械化理应成为一门基于农业机械与农业生物科学的新兴边缘学科,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这也是符合当代科技群体性突破发展特征的必然趋势。
我国开始进入农机与农艺技术冲突期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也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农机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生产的不同作物和不同环节,对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要求也是很不相同的。农机与农艺的关联和依存程度,取决于获取作物生产**佳产量与效益对农机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也取决于农机作业替代人(蓄)力劳动之后,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果。
从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基本要求来看,农业机械的开发与应用必须实现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的统一。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单一从技术的角度去考察,农机作业的实施必须以不影响作物**佳综合生产效益为前提。就农机作业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而言,虽然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区分标准,但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基本不影响。如机械化耕整地、灌溉和植保等,对作物**佳生存环境的塑造相似或优于手工操作的机械作业项目,以及大多数产前、产后的农机作业。二是间接影响。如多数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播种、施肥、收获等,可以不改变作物固有的生长特性,但对其作业时机、质量和条件等有较为明确的设定要求。三是直接影响。如机械化设施农业生产、作物育苗移栽、中耕除草以及大多数经济作物的收获等,需要强制性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育规律,才能适应机械操作的作业环节。
分析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正在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基本解决了机电排灌、机耕、机植保和三麦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水稻、玉米等机械化收获迅速发展,水稻机械化栽插开始突破,油菜收、种机械化技术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蔬菜、茶果、花木等特种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也在急切呼唤着农机化技术的支持。从农机化技术研究的层面去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当前农机化作业正处在由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转向直接影响的过渡阶段,这是农机与农艺极易发生技术冲突的关键时期。
拘泥于“谁服从于谁”实现不了“无缝对接”
从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主体特性来看,虽然农业机械经过一次性研制定型之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但随着仿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引入,现代农机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死疙瘩”;而农作物作为活的生物体,既具有很强的对环境反馈调节的适应性特点,又具有由基因型决定的生长发育的刚性特征。因此,破解农机与农艺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不能也不可能拘泥于“谁服从于谁”、“谁当家”,必须区别对待,只有在农机与农艺的妥协互动中实现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无缝对接”的农机化技术体系,否则只会进入两难选择的境地。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农机与农艺两股科技力量并驾齐驱,分别从事体现自身技术优势的研究,客观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各自掌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考虑问题角度的差异性,因此,常常出现两者技术思路不协调、技术目标不一致、技术发展不同步的状况,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一问题,农机部门发出了农艺技术“多变”、“易变”的感慨,农业部门也在倾吐恨“机”不姓“农”的苦衷。这些认识虽有失偏颇,但也并不全无道理。从表面上看,把问题的成因归咎于部门分割的体制弊端,似乎合情合理,但从深层次去分析与思考,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机化学科体系。正是由于农机化学科研究平台的缺失和实施主体的模糊,才会导致目前在农机与农艺结合实践中出现了“四个缺乏”的被动局面。即缺乏相互包容的发展目标、缺乏规范协调的工作机制、缺乏同步发展的工作基础、缺乏“兼收并蓄”的复合人才。这才是制约两者有机统一、阻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谁服从谁”争论的**终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应是简单地将两者机构“貌合神离”的合并,而是要把建立完整的农机化学科体系作为治本之策,构筑起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加快构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学科体系
纵观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概莫能外地经历着农机与农艺结合从松散到紧密的过程。毋庸置疑,我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有着优良的传统,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免耕机条播技术的推广普及,近年来北方保护性耕作和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等等,都是凭借农机与农艺合力破除农机化技术“坚冰”的实例,总结其共同的经验,就是以不同方式搭建了农机与农艺一体化技术体系的研发平台。从先进国家农机化发展过程看,农机与农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以日本为例,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农业生研机构”,1993年与相关社团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新农业机械实用化推进株式会社”,2003年又整合了产、学、官等多方面力量,改编成“农业生研技术中心”,以此为平台,加快了农机与农艺一体化技术研发与推广进程,为日本进一步确立世界农机化“王国”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身经验弥足珍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搭建新型的农机化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学科体系,是实现农机与农艺“无缝对接”、破除农机化发展技术瓶颈的现实选择。
构建农业机械化学科体系,必须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论证,循序渐进,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化学科体系建设的强烈氛围。一是以搭建平台为重点,建立农机与农艺一体化的长效工作机制。要统筹规划,有步骤地设立集农机与农艺于一体的国家级以及区域性农机化技术研发中心,发挥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器”和结合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建立各级农机与农艺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创建农机与农艺结合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层面上集聚农机与农艺科技力量,推进农机与农艺的一体化进程。二是以强化主体为目标,发挥现行农机化工作体系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农机系统的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构,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农机科研、推广等部门更要适应形势,更新观念,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研发、推广农机具向研发、推广农机化技术的转变,努力使现有农机化工作机构成为新型农机化学科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农机产学研推的联合,整合农机科技的优势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继续加强农机实用技术研发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彻底改变农机技术研发滞后于农艺发展的状况。四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引导农机与农艺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科研投入项目的导向作用,要设立专项,形成制度,重点扶持现阶段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大问题,激励和支持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的合作研究,促进农机化学科体系建设。五是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培养和造就农机与农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尽快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是构建农机化学科体系核心。必须从深化农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抓起,应积极创造条件,提倡应用生物类专业与农机类专业的学生交叉选修专业课程,尤其要优化农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高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比重,尽快开设《农机与农艺结合技术研究法》等课程,切实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农机化专业硕、博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要改变目前弱化或者不设农学类专业课程的倾向,积极倡导农机、农学导师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加快造就一支高层次的农机农艺一体化的人才队伍。
我国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集农机与农艺于一体的农机化学科体系建设内涵丰富,也涉及到宏观政策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发展路径的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更需要靠当代农机人坚持不懈的合力奋斗。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3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