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作者:李 昱,周建锋,朱瑞祥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低层次发展,延续着一种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耕地紧缺、能源消耗大及作业成本高等严重问题。因此,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已势在必行。为此,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我国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根据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从6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构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体系;**后,明确提出促进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措施。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从产业与战略的高度将农业机械化纳入节约型、可持续的大体系中去重视和研究,延续了一种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使农机产品和农机工业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导致了能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和作业成本高等严重问题。因此,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节约型农业发展战略上的迫切需要。
1 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农业机械化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系。
目前,我国资源和耕地紧缺,传统农业生产环节多,农机动力消耗大,机具科技含量低,且技术状态差。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推广先进适用与经济节约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走农业机械化节约型发展道路,合理利用资源和生产资料,使农田作业环节中的水肥药施用量降低,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
2 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
我国无视国情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制约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农业机械化发展宏观战略性政策保障不足,与农机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不健全;农机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扶持,农民资金缺乏,投融资渠道不畅;
——农机装备结构、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机科研与推广落后,技术储备不足,成果转化率低,不适应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3 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和农机使用成本为目标,加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更新技术落后的农机产品,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实现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材、节能与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尽快走上低投入高产出的节约型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 构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体系
4.1 构建节能型农业机械化作业体系
建立机械化节能耕作体系,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发展固定的作业模式,减少农机使用的功率损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发展精少量播种可比传统播种节省50%~70%种子;化肥深施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肥效,且节肥增产;农田植保机械可节约用药,减少残留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4.2 系统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要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结构,加快发展性能齐全与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提高不同品类农机动力与机具配备效益比。加快淘汰高耗与低效的落后机具,研发多功能与联合作业机组,安装智能型节能装置,转变增加农机数量的发展方式为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发展方式。
4.3 提升机械化系统节水抗旱能力
针对水资源日益紧张、干旱日益加剧的实际情况,采用机械化措施,实现膜下滴灌、坐水播种、定位节水补灌和覆盖节水等节水技术,建设贮水工程、集雨工程等节水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和降水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增强抗旱能力。
4.4 实现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
我国地域广阔,种植作物、耕作制度、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适应技术,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实现玉米、薯类、棉花和花生等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制约它们发展的瓶颈环节。
4.5 加强农机与农艺重大问题的协调、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制定主要农业机械的拉术规格及性能指标,形成配套的机器系统,以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加大农艺与农机协同攻关的力度,逐步形成先进合理的技术体系,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4.6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农户拥有土地地块小,农机作业田间转弯和转移时间多,作业规模小,效率低,使高效与高性能的大中型机械没有市场。为此,应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规模化集中,以解决小地块和大农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
5 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措施
5.1 建立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国家要制定总体规划,加强引导与调控;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投放力度,扩大补贴的范围和品种,在金融、信贷与税收等方面给予农业机械化倾斜和扶持;注重农机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制定淘汰老产品标准,强制执行报废期限,加快产业化进程;注重区域统筹,积极推进区域型重大农机技术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
5.2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完善科研创新体系
集成研发、生产与推广三方技术力量,建立以农机企业为主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大自主研发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机具的力度,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3 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各级农机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经营服务实体,通过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积极组织开展好“农机共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和社会化。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4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