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泗水县农机局 作者: 杨玉栋 蒋瑞平 尤 伟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都是小型、轻便的农业作业机械,要加快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贫困山区营造一个适应大中型
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等新型的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1.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等决定了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小、使用效率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再加上优惠政策没到位,政府引导和参与少,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很缓慢。各级政府应把发展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完善农机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
(2)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贫困山区信息匮乏,而农机部门经费一般都很紧张,很少有到外学习、考察和交流的机会。应建立健全贫困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等,都与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
2.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树立好的样板,以人为本,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组建以村支“两委”牵头的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式下贫困山区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经营,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让种植能手集中管理经营大块田,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种植大户。
3.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转发生重大变化,农机服务领域也要相应变化。贫困山区的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开发和拓展农机的服务领域。
4.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好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接及车床操作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和引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5.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
科研、推广、生产分属于不同的3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3个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从而给农机具的开发、创新及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政府应该充当一个很好的连接器,使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把**终的使用性能、适应性及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再进行综合开发,进行技术革新,指导生产部门开发新产品和新机具,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把新型的合格产品再推向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
由此看来,全面提高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建设新农村应尽的一份责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职能的扩展、农村劳动力活动流转的局面,客观上都要求农业实现机械化,没有现代的农业机械化,怎能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呢?所以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是主导,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根本。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3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