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这既给农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是现代农业**基本、**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机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机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机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机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
拖拉机使用量只有6.4台,而日本为470.8台,韩国为103.7台;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
联合收割机使用量只有1.6台,而日本为248.7台,韩国为49.4台。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机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农机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有关调查显示,农机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为25%,农机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机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直接、**有效的途径。
农机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机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机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5%之间,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机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还能够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业外部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发展农机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通过“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山东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已经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今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机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机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机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机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我国的农机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历史数据(1990~2002年)分析结果显示,农机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显著正相关,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就提高0.2389。农机化水平很高的美国,农民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其中受高等教育的占30%以上,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使用农业机械。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大力发展农机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3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