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行业亮点>>
来源:盘锦市兴隆台区农机总站 作者:宋守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兴隆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列今天,已拥有各类拖拉机4 699台,包含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农用四轮拖拉机等多个品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万kw,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的影子,农民已从农机化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农民投身农机化,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不断高涨,形成了农机化发展热潮,农机化已成为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的永恒发展动力。
1.2 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同时,对于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从农业生产的几个环节上可以充分验证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年农忙季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而现在农民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尤其在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农机化。
1.3 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资源和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在这方面,农业机械化大有可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4 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机化发展是前提 当前农村存在着农忙时嫌人少,农闲时嫌人多的实际用工情况。农民外出务工必须签定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合同,同时农民心里还恋着自己的土地,害怕农忙季节家中劳力减少。怎样解决农忙和务工的矛盾?**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机化。兴隆台区近些年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提高后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区耕、耙、种、浇、管、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5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机化发展的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农机装备,把尽可能多的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农民转移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可以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达到富裕农民目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可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区拥有上规模的农机大户已达78户,他们在利用农机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推进农机化健康发展的思路
2.1 抓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为主线,将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农机大户培育、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政策推动、需求拉动、机制带动、利益驱动、舆论促动的宏观政策调控机制,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机服务领域流动和聚集,加快农机化发展。2005~2006年,全区共利用国家农机补贴资金4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120多万元,购置了20多台(套)大型农业机械,为农机化发展上台阶创造了物质基础。
2.2 抓重点 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改革推广模式,构建农机化技术创新体制。2006年全年利用国家农机补贴资金,重点推广水稻收获机械化所需的收获机5台,实现了收获机械化的突破。2007年将增加10台左右。同时,要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机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2.3 抓热点 重视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以改善监管手段为重点,强化安全服务,完善安全责任,规范执法行为,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督检查措施,努力探索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和新途径。要以创建农机安全村为起点,全力抓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2007年将创建农机安全村3个,农机安全户30个,全力开创农机安全管理新局面。
2.4 抓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农机人必须有自信心,有过硬的理论实践技能。其次,要提高农民尤其农机手技术水平,农机培训单位要按照市场化、形势化、专业化的思路培养农机专业人员,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农机技术要求。同时,加大对农村从事农机行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培训和鉴定工作,使全区农机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4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