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收获机市场>>
来源:天津市农业机械局 作者:胡伟
1. 联合收获机发展形势
1.1 总体形势
全国联合收获机械拥有量已达36万台。
2003年,全国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
2004年,农机市场运行态势总体评价可以用一季度火爆,二季度平淡,下半年反弹来概括。
联合收割机市场继续下滑,承接了去年下半年的颓势。农机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1—5月销售比去年同期下降70%以上;半喂入水稻收割机1—5月同比下滑80%以上;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1—5月市场销售与去年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以“小履带”为主的水稻收割机1—5月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25%。
同时,有关专家指出,今年上半年农机销售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市场启动时间早,旺季提前;(2)持续时间短;(3)发展强度猛烈;(4)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农机传统的几个主要品种销售总体来看:大中型拖拉机持续热销; 农用运输车市场先扬后抑,即一季度火爆热销,4月以后迅速转淡;联合收割机市场持续下滑;小型拖拉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柴油机市场走势同农用运输车相似。
1.2 小麦机收发展
去年联合收割机市场异常火爆是由于“非典"疫情限制了跨区收割作业“南征北战”,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有透支的趋势。但农民的总购买力和年度市场空间毕竟有限,去年买多了,今年的市场自然削减。今年,由于各地政府对农机的补贴政策的实行,多少稳定了一下市场,不至于崩盘。
199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了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它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总体而言,我国联合收获机年度市场空间在4—4.5万台。其中,小麦收获机占大头。
1.3 水稻机收发展
总体而言水稻收获机市场发展良好。
国内企业生产的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势头良好,年产量约为1万台,而且产品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也是比较可观的。据了解今后一个时期,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仍会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对于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来说,目前市场的保有量还相对不大,而且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会相对较慢。其主要原因,一是机械作业效率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发挥并不稳定,农民从有偿服务的角度购置相对比较昂贵的机械进行经营会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技术含量较高,因此,从目前看实施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并不具备。由于没有规模优势,产品成本也难以大幅下降,对于目前的用户来说,20万元的价格显得贵了些。尽管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涉及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但在产品质量上还没有真正能够过关的。
到2003年底,水稻机收面积占全国机收面积的比例为21.4%。
业内人士分析,2003年全喂入收获机产量为1.8万台,半喂入收获机产量为3000台;2004年,全喂入收获机产量可达2.2万台,半喂入收获机产量为2000台。可见全喂入机型仍是市场的主体。
1.4 玉米机收发展
技术上有所突破,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年产约1000台。但2004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对用户来言,由过去的“要我买”,变为“我要买”。玉米收获机需求,农民开始主动,这是一个积极的重要的信号。
1.5 经济作物机收发展
2003年,全国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达322.08千公顷,机收水平4.5%。到2003年底,油菜机收面积占全国机收面积的比例为1.4%;
油菜收获机械化技术已经取得重要突破,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关单位正在研发多功能油菜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油菜收割、脱粒和秸秆还田作业,并可兼收稻、麦等不同作物;研发油菜籽烘干设备。
今年,农业部和科技部将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成套装备研究”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
各地已开始关注、试验示范和小面积的推广土豆、花生等收获机。
棉柴收获机已经批量应用到生产中,很受农民欢迎。
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6月25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该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农机化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下半年农机市场的利好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今年上半年由于农产品继续保持了较高的价位,农民收入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这是多年来所罕见的;税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强了农民的购买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使农机化发展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总的看,这些因素都是农机市场的利好消息。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2.2 政府补贴
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包括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三补一减”政策,以及公布早稻、粳稻**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年初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今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其中农区4000万元,垦区3000万元,在16个省(区、市)的66个商品粮县(市、旗、区)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各地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有效措施,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资金扶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计划投入农机补贴资金4.1亿元,计划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9.8万台(套),受益农户数将达30.5万户。
补贴重点是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拖拉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收获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六机”。今年农机市场大中型拖拉机一花独秀,主要来自政策面的强力支持。
2.3 农民收入增长
根据报道,由于中央“三补一减”政策的落实,我国“三农”问题有所改观。由于政策好、落实的好,并且天帮忙,风调雨顺,农民增收已成定局。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出一个好的空间。
2.4 粮食供给形势仍不容乐观
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今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就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全球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不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
粮食丰收可喜,盲目乐观不可取,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任重而道远。
据权威人士预测,由于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粮食需求将以50亿公斤左右的速度刚性增长。即使今年实现了预定的粮食总产4550亿公斤的目标,明年的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品种和地区分布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离实现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仍有不小的差距。
2.5 技术突破的带动
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技术突破和适宜的经济环境将有利于农机市场的发展。
2.6 发展的不平衡性
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全国各地自然、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不同。如补贴数额、额度各地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不同步的,市场差异明显。
3 总体结果
来自合肥全国农机订货会的信息表明:今年农机市场将在去年的基础上保持继续增长。
随着中央扶持农业政策的陆续出台,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减免税“三补一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全国及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机投入的资金在今年的基础上可望今后数年内会得以保持或不断增加,并将带动社会资金对农机的投入继续增大,本轮农机市场回升可望持续更长的周期。
各地以跨区机收作业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水稻、玉米、油菜等生产机械化服务产业化,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机具资源,提高机具利用率,形成规模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用机、购机积极性,促进新的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我国农机市场未来几年将有一个高位运行的发展阶段,收获机仍将是其中**活跃的部分。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4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