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黑龙江省依兰县农机局 作者:刘池 王敬哲
一、引言
农业机械化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主要任务:一是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机械化条件的关系;二是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和区域特征;三是按照农业机械化条件地域差异的客观规律,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机械化区域;四是研究提出各区和总体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同时,区划的研究可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拟定不同地区实现机械化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因地制宜地分区、分类指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和各地适宜的**优农业机械化生产结构,用较少的农机装备和投资,取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果。
二、区划的内容和分类
农业机械化区划主要内容:一是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地区特征及其差异;二是用区别差异性和归纳相似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异,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区域;三是阐明农业机械化的地区特征和要求,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向、途径、重点、步骤和措施。
区划分类为以下几种:
1.条件区划。该区划是以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某项条件,因此研究对象应在调研的基础上,按其对机械化的影响作用类似的条件加以组合,而形成条件区划图。
2.专题区划。针对某种农业机械或某个专门农机化问题,如农用动力机械、田间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和饲养加工机械等,或少免耕法适宜区、盐碱地治理等专题,分析其相关条件,分出适应地区分布范围,提出发展方向和措施。
3.综合区划。以全国或省、地、县行政区域为对象,或以农、林、牧、渔等农业部门为对象,综合评定其机械化条件、特征和要求,分类划区,提出发展方向、途径、重点、步骤和措施。
三、区划的原则
1.地区差异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而农机化区划正是基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导农机化的发展。
2.相对稳定性。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区域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一个科学的区划必然有其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只有当客观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才做必要的调整。
3.社会经济规律。进行农机化区划工作,必须把握社会发展和经济规律。在区划工作中,提出农机化的发展意见,只有体现生产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在全国和各地区形成合理的农机化生产结构和布局,才能**充分、**经济地保证社会的需要,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区划的主要方法
农业机械化区划,主要有组织领导和分析研究两个方面的工作。在组织区划领导工作中:一要培训一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二要切实加强各学科的合作;三要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四要全面调查和典型深入相结合;五要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
在区划的研究方面,**常用的是主导因素分析法,即通过大量的调研,将影n向农机化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主导因素,确定分区标志,划分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区域。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5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