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态势良好
2006年,在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机插秧技术已经覆盖我国水稻优势产区,全国首批50个水稻机插秧示范县建设项目获得成功,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等水稻优势产区
插秧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贵州、重庆等省市的机插秧技术示范效果良好,为丘陵山区地带推广机插秧技术积累了经验,部分边远地区及少量水稻种植地区机插秧技术开始起步。
专家们普遍认为,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技术和机具已经成熟,联合收获机械销售市场和作业市场均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趋势,全国水稻机收水平将接近40%。收获后烘干技术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市推广力度加大,但发展速度较慢,主要受制于烘干机械过高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机插秧是水稻种植机械化主导性技术
水稻种植方式分为移栽和直播两大类,其中移栽方式包括机插和机抛两种。机械插秧技术是一项精确种植技术,采用定量有序、宽行浅栽的技术模式,符合我国稻作生产特点,有利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未来水稻种植机械化主导性技术。与此同时,育秧是机插秧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必须试验和探索不同区域技术模式,确定适合当地条件的低成本育秧技术。
水稻直播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省地节水的优势,但也存在茬口、全苗、倒伏和虫害等风险,只能在部分适宜地区应用,而且目前缺乏实用、可靠的直播机械,未来必须加强水稻种子处理技术及设备、排种器和精量穴播机械的研发,实现机械直播精确化和定量化。钵苗移栽技术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目前缺乏先进实用的移栽机械而限制了其大面积应用。
两类收获机械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我国水稻收获机械主要有全喂入、半喂入两种类型。全喂入
联合收割机通用性强,价格便宜,成为近阶段市场主导机型,但该机型存在动力消耗较大和夹带损失偏高等问题。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生产效率高,清洁率和损失率等作业性能指标优于全喂入联合收获机。随着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性能的提高,它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两类机型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并存发展。
有专家认为,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动力消耗小、成本低、作业效率高,但对倒伏作物的适应性较差,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将来有可能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长效机制建设
充分考虑我国各区域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体系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认识到各类技术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能搞统一技术模式,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民在生产实践中自主选择,逐步形成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模式。
农机是农艺技术实施的载体和手段,农艺是农机研发、应用的目标和前提,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适应,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目前存在普遍问题一是农机跟随农艺,而农艺多变,农机难以适应;二是农机被动适应农艺过多,造成机具作业困难,而农艺研究制订时很少考虑农机作业的可能性和方便性。如超级稻机械化种植、钵苗机械化栽植等都需要以农机与农艺结合为前提,才能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要全面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的制造工艺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引进技术生产的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国产化步伐,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能维修、有效益;尽快提高自主开发的独轮底盘插秧机、小型插秧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质量和性能,提升性价比和技术水平。超级稻精密育秧播种和插秧机、钵体苗栽植机、水田通用底盘和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水稻收割机等都亟待研究开发。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技术的普及化和本土化。农机部门应通过建立示范点、召开现场会等方式,重点加强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各类基层农机经营组织的示范培训,让农民逐步掌握机械化育秧技术。同时借助购机补贴政策,拉动插秧机的发展,逐步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推动插秧机向农机大户和作业公司相对集中,鼓励适度规模服务,降低育秧成本,探索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一条龙服务模式。水稻机收主要依靠购机补贴政策和跨区作业带动,政府要强化组织协调,提高参加跨区作业机手的效率和效益。
未来技术路线与发展思路
在水稻种植环节,以机械插秧为主,在适宜地区推广精少量机械直播和钵体苗机械有序移栽、抛栽;主要采用田间双膜和软盘育秧技术,在育秧季节气温较低的北方稻区宜采用简易设施(棚盘)育秧技术;在水稻收获环节,主要采用全喂入、半喂入联合收获形式,少部分丘陵山区采用分段收获形式;鼓励发展机械烘干、秸秆根茬处理还田耕整地与少免耕耕整地技术、机械化深施肥技术、精密高效施药技术、航空施药技术、机械中耕除草技术以及节水灌溉技术。
在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应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带动耕整地、田间管理、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在近期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完善技术体系,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收获机械化主要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市场拉动,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借助跨区作业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形式快速推进;烘干机械化主要依托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种粮大户等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8:4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