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农业机械化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日益显现。可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发展农机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作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程,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农艺发展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是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由此可见,农机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市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16900台(件),农业机械原值达11.6亿元,总动力达165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动力达38千瓦。2006年全市完成机耕地288万亩,机耕率达85%;机播183万亩,机播率达40%。农副产品加工、农业运输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和93%,发展现代农业正在稳步健康推进。农机化的发展,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农机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也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收。经测算,小麦精量播种每亩可以节约种子3—4公斤,机播玉米每亩比人工节约成本22元,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旱作地区小麦成本降低10%—2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我市农机化水平较高的朔城区、山阴、怀仁、应县,有1/3农民家庭拥有农业机械,有的成为当地的农机大户,形成社会化服务规模,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收入十分可观。怀仁县清水河村农民吴林柱现拥有农机资产达53万元,各类
拖拉机9台,其它各种配套机具20台(件),年纯收入达10万元。2006年,我市农机直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71元,位居全省前列。
三、发展农机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一,可以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其二,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其三,可以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容整洁的步伐。其四,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2006年初,我市农机部门结合全市农机化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并对全市确定的10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农机化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摸底。调查显示,试点村拥有的农业机械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许多试点村的农机大户成为新型农民的代表,能够带头示范、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8:5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