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产业要闻>>
(推荐)
农业装备二次开发
新型农机应适合国情
行业现状:中国已成为农业装备制造大国
背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总数已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500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能生产近万种机械化农业装备,除了种植业、畜牧业外,产品所服务的领域还包括农产品加工业、林业、渔业、农业运输机械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等7个门类,产品门类多,覆盖面广。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超过120万台,小型拖拉机超过1500万台,联合收割机超过50万台。2005年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8.9%、28%和20.4%,其中小麦的耕作与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国产农业装备的市场满足度超过80%。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由“十五”初期的170多个增加到190多个。
高元恩说: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各种惠农政策,特别是国家增加对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农业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有代表性的龙头产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生产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产量超过16万台,创了历史新高。
其次是我国农业装备的经营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户已经成为投资的主体,购置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已经成为农户**主要的投资方向,2004年农户投资购置农业装备占总量的95%。
第三是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逐步形成了产品覆盖面较宽的一些龙头企业,例如进入我国机械工业100强的时风、一拖、福田等。
第四是从销售额上看,2005年农机产品销售超过1000亿元,5年翻了一番。
总而言之,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大国。
中国差距:传统农业机械化改造尚未完成
背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两次转变,农业装备制造业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改造尚未完成。从国际农业装备的前沿技术来看,主要趋势有:一是向大功率、大型化发展,例如拖拉机的**大功率继续提高。
二是向多样化发展,例如水稻的水田耕整、育秧、插秧、田管、收获、干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三是向多功能发展,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机将几道工序合并通过一次作业完成。例如甜菜、马铃薯收获机械已形同加长载重汽车,将去叶、挖掘、清土分离、清检、装运连成一体,大大改变了农业机械的原貌。
四是向智能化发展,在大型农机上装备中央处理芯片,例如联合收割机可以自动预测割茬高度,在坡地作业可自动调整操作系统。
高元恩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技术上。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为例,国外的产品大都实现了同步器换挡或者无级变速,传统意义的主离合器在减少,我们的产品主要还是滑动齿轮换挡;国外的产品有4个液压输送,我们的产品大多还是一个液压输送;国外的产品动力输出轴有2~3个,我们的产品动力输出轴基本上只有1个;国外的产品采用了总线技术控制系统,我们的产品主要还是手动控制;国外的产品排放标准很多达到了欧Ⅲ,我们的产品排放标准还停留在欧Ⅰ;国外的产品使用的是宽幅轮胎,我们的产品轮胎的质量仍然存在缺陷。
这种差距还体现在制造上,体现在配套件上。例如国外很多著名的农机企业,制造水平和检验标准已与汽车工业不相上下,柔性生产线随处可见,数控机床已经网络化了,工业机器人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国内的企业显然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市场价值: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背景:到2010年,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翻一番,进入世界前列,培育出3~5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装备制造能力,基本满足以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重大装备需求,农业领域所需装备基本能立足国内供应,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到2020年,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步入世界农业装备制造业强国的行列。
高元恩说:未来5年,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和农用动力总量达到8亿kW的预期,将使得农机市场前景非常好。
一是大中型拖拉机总体呈增长趋势。2003年以来大中型拖拉机连续3年高速增长,2005年7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已占总量的35%,今后几年大中型拖拉机仍将是市场热点,到2010年产量将达到15万~18万台。
二是联合收割机的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过去,60~80马力的联合收割机是市场热点;2005年迪尔·佳联生产了4000多台120马力联合收割机,仍然供不应求。为满足2010年小麦、水稻、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达到90%、55%和10%以上的规划目标,联合收割机的总拥有量将稳步增长,年需求量在8万~10万台,其中多功能型联合收割机将是未来5年研究的重点。玉米联合收割机刚刚起步,现在的机械化收获水平不足2%,2010年拥有量有望超过2万台。一旦核心技术突破,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市场需求将大幅攀升,增长潜力不可低估。
三是新型农业装备的发展速度不可限量。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链的延长,这对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目前国内有缺口的新型畜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蔬菜生产机械等蕴藏巨大的商机。总之,无论是对主机厂还是对发动机厂,或者是对配套厂,都是商机无限。
制约因素:农民购买力决定农业装备的发展
背景:中国是世界**大的农业国家,但不是农业强国。中国农业的落后,主要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作为一个有9亿农民、4.69亿农村劳动力、3.48亿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占了全国劳动力的50%,而全国农户户均耕地仅0.5公顷,农业总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4%。当前,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和养活的人口数,分别仅为美国的1/26和1/20。
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造成农民收入低。虽然我国农民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速较慢,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250多元,使农民无力购买更多、更先进的农业装备。2002年全世界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为50公顷,而我国到2004年才达到每100公顷耕地拥有1台大中型拖拉机。2005年,我国生产的拖拉机虽然已出现向大马力方向发展的态势,但每台平均马力仅为36kW左右,而德国生产的拖拉机平均马力达84kW。
高元恩说:差距就是制约因素,这是从行业本身存在问题的角度讲的,例如行业技术水平低就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除了制约发展的技术因素外,主要还有:制约发展的社会因素,例如对农业机械化的社会认知度不够;制约发展的体制因素,例如大型国企改革不到位、市场管理不规范;制约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制约发展**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装备服务农业,用在农村,购买者为农民,农民的购买能力是决定农业装备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民购买力低,制约了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我国的农机产品多为低档、低价位、中小型、技术含量低,而大型、高效、低耗的高端产品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由于农民购买力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农机低价格政策,农机产品连续十次降价,农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长期只有2%左右,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利润率**低的行业。这就导致了农机企业的效益差,许多企业几乎没有积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技术路径:重点是引进技术再创新
背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路线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效率型机械化。他们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实现了土地集约为主导的规模经营。
二是以法国、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技术效率型机械化。他们在耕地资源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条件下,实现了土地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规模经营。
三是以日本、荷兰为代表的技术型机械化。他们大力发展不完全依赖耕地资源的设施农业,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的技术集约。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从前苏联、美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等引进了履带和轮式拖拉机、小麦和水稻收割机的先进技术。中国企业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高元恩说: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种创新模式中,对于农业装备制造业来说,重点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二次开发。
无论是大中型拖拉机,还是多功能型联合收割机,现在国外都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我们的技术路径大体上可以有三个步骤:一是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新型、高效、大马力农业装备的关键技术;二是下大力气进行二次开发;三是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自主品牌。
在这三个步骤中,二次开发是关键。农业装备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大型机械系统,其工作环境的多变化和工作对象的多样化,是其他机械设备所不可比拟的。即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情况。例如,同样是收获小麦,有高茬和低茬之分,这对联合收割机的要求是不同的。再如,同样是收获水稻,日本的粳稻不存在脱粒问题,中国的籼稻就存在脱粒问题,这对联合收割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次开发的关键是要结合中国国情。所谓中国国情,既包括农作物、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包括耕地资源和经营规模,还包括农业装备的购买对象。换句话说,所谓结合中国国情,必须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特色,既要新型、高效、大马力,又要先进、实用、价格低,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
政策建议:制定扶持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农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部类,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财政公共支付的调节作用,立法支持农业装备发展。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七位。日本早在1953年就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拿大政府规定向农户出售农业机械和农机维修零配件一律免税,对进口农机生产原材料和设备实行免税。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技术引进高潮,都是在政府的决策下出现的。
记者注意到,为了繁荣农业装备市场,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在《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建议制定土地集中与流转政策,通过出租和转让,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拓宽农业装备服务市场;——建议制定农业合作经济政策,壮大农民经济实力,提高购买大型、高效农机能力;——建议制定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民购机补贴的力度,拓宽农民购机补贴的范围;——建议设立农业装备技术发展专项基金,保证技术创新有足够的投入;——建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将种植业机械产品现行的13%增值税税率调整为7%,将生产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调整为16%;——建议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对进口国内尚无能力生产的农业装备零部件、材料,实行进口税减半或免税的优惠政策;——建议实施鼓励出口政策,将农业装备产品退税制改为免税制,对到国外办厂的企业给予减征或免征进出口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建议制定市场规范化政策,完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坚持打假和扶优并举,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些政策建议集中到一点,即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折期。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振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引和扶持。记者于是想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推而广之,“政策和策略”不仅仅是党的生命。
——摘自《中国工业报》
发表于 @ 2008年08月01日 00:1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