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松花江流过祖国的东北边陲,孕育滋补了一片丰沃的平原,在垦区内外闻名遐迩的二九一农场就拥卧在这片地肥水美的黑土地上。经过了40多年的开发建设,这个在三江平原上奠基、成长起来的农场已经成为了一个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型国营企业。
二九一农场始建于1955年10月,辖区总面积597平方公里,东接富锦,西临桦川,南靠集贤,北依松花江,是两县一市交界的好地方,交通便利,水陆畅通。场区海拔高程在64-69米之间,地势低平。农场拥有耕地56.2万亩,水面8.7万亩,草原2.94万亩。全场现有总人口1.8万人,职工6267人,是垦区大型农场之一。
建场前,这里曾是安邦河,松花江融汇泛滥的千古沼泽。二十世纪初,美国花旗银行、日本开拓团曾先后在此开荒,但均以失败告终。一九五五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二九一团,奉中央之命开赴北大荒,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创建了以部队番号命名的二九一农场。
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二九一农场已经建成下辖4个管理区,39个作业站的规模,年产粮豆近5亿斤。尤其是2004年,获得了建场以来的大丰收,粮豆总产5.4亿斤,国民生产总值达5.6亿元,年利税达31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2.5%,全场人均纯收入达6244元。目前,全场拥有大中型
拖拉机640台,小型轮式拖拉机720台,自走式
联合收割机402台,中小型喷灌机545台套,目前全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达94%以上。
二九一农场经营以粮豆生产为主,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第三产业还很薄弱。建场近50年来,共生产粮豆238万吨,上缴国家187万吨,粮豆商品率78.25%,上缴国家税金6310万元。
自1988年以来,二九一农场南部小区、安邦河小区、福山小区、七星河小区、桦树小区、大豆高新技术示范小区和一批多种经营项目经国家批准先后列入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在国家农业开发办和农垦总局、分局的支持帮助下,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使农业综合开发计划顺利完成,不仅开发小区的面貌根本改观,并且带动了全场农业的发展,使农场经济逐年稳步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充分显示了农业综合开发在振兴农场经济中的巨大威力。
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场树立了榜样,开发农业带动了常规农业,激发了全场搞农业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加农业投入的胆识,16年来,二九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达12554万元,平均每年784.6万元,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机设备的更新。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逐年加大科技含量,科学种田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各项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新增粮食4550万公斤,新增产值6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前的3578元增加到6380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在二九一农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加强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的能力。自二九一农场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5万亩,造林6350亩,完成草场建设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改良土壤面积25.5万亩。使项目区基本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农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引进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大大提高了现有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机械化,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综合开发增强了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投资,不仅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增强了农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1988-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增加4550万公斤粮食生产能力,此外,农业综合开发还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农田防护林,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近年来,我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坚持以土地治理为主的同时,把提高科技水平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在项目区安排科技资金一般都在总投资的8%左右,建立良种基地,完善各种农技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培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项目区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四、抓“龙头”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九一农场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主攻方向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项目,外接市场,内联农户,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001年所建设的多种经营项目就是以御 绿米业公司为核心的精米加工生产线,现年可生产优质精米5万吨,产值1200万元,年税后利润达480万元。其产品“御绿”牌精制大米,2001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首批优质放心米”。
通过发展“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农场水稻种植的积极性,现在全场共有水田面积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
16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带动二九一农场大发展、快发展的16年,是促进农场各项社会事业辉煌发展的16年。经过这16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二九一农场粮豆菜总产已由开发前的4.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27万吨,耕地亩效益由开发前的13元增加到现在108元,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695元增长到现在的8900元。16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让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企业逐步走上了场强民富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在二九一农场实实在在成为了富民工程,强场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让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让这里的社会安定团结,也促进了这片黑土地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也夯实了二九一农场的经济基础,使农场能够更加从容地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设步伐,为职工营造安乐舒适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职工素质,丰富了企业内涵,满足了富裕起来的职工以对生活上更高的追求。
现在的二九一农场早已是一个垦区闻名的现代化的生态 城镇,场区内楼房林立,街市繁华,人们在花红柳绿的公园内流连忘返,在欢歌劲舞的文化广场伫足观赏。
在大发展、快发展的进程中,富裕起来的二九一职工又进一步强化了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发展的意识,在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步入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二九一农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将放在坚持改造中低产田基础等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作物秸杆资源丰富优势,依托北大荒肉业公司,走“公司+养殖户”之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实现过腹增值。计划“十一五”其间肉牛出栏1.5万头,建设标准化肉牛小区三个,投资1800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60元。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随着全球水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旱灾出现频繁。在我场表现明显。为了抵御旱灾,计划“十一五”其间加大节水灌溉面积,使节水灌溉面积由现在的18.5万亩增加到30万亩。计划新打机电井500眼,购置小型喷灌250台,中型喷灌10台,需投入资金780万元。
三、加快农机更新步伐,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性能好、效率高、能耗低的农机设备不断推出。而我场现有部分农机设备已相对落后,农机基础设施不完善。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场计划“十一五”其间更新落后的机械设备,购进新型适用的农机装备,包括用于畜牧业生产设备,其中:链轨式拖拉机30台,收获机35台,水田整地农具170台,旱田整地播种农具90台。同时需要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其间建设标准化农具场30个,计划投资3000万元。
四、扩大绿色有机农业种植规模。二九一农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关爱生命家园,奉献绿色精品”。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首批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现已被认证的品种有水稻、大豆、玉米等,认证面积26万亩。“十一五”其间计划发展绿色有机种植面积50万亩,重点引导推进农户施用有机肥,计划投资1000万元。通过御绿米业公司加工转化,统一打绿色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加快对农田防护林进行断根处理,解放土地。在种植业生产中,由于农田防护林的遮挡以及树根的无限制生长,导至距林带两侧20米内的农作物缺少日照、水份及养分,不能正常生长、收获。我场每条林带都在1000米左右,每条林带影响的耕地面积都在60亩上下。为解决此问题,只有通过挖断根沟,进行断根处理,处理后每条断根沟可以解放土地45亩,目前全场现有20万亩耕地中的300多条林带急需断根处理,计划投资900万元。通过治理可以解放土地1.4万亩,每年可为国家多提供商品粮460万公斤。
回顾二九一农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16年来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综合开发富民强场以深入人心。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上,农场将一如继往地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继续进行综合治理,增加科技含量实行深度开发,建设好粮牧企支柱产业。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坚持以增加粮食产量和职工收入为目标;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为主攻方向;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内涵挖潜为辅,发展产业化龙头项目;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坚持重点开发,择优选项,集中投资,连片开发,促进农、牧、工全面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推进剂,成为加速器,让二九一农场这颗塞外明珠如同松花江的浪花奔腾不息,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