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措施是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是耕地,命脉是水,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这些都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7月末,记者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上,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民、基层干部和农业专家,从他们蓬勃的干劲中欣喜地感受到,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未来的增产空间十分广阔。
加强耕地保护与开发
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广阔的东北黑土地上,**主要的粮食种植都集中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表水十分丰富,这对粮食生产非常有利。但丰富的地表水如果难以很好地渗透或排走,很容易形成内涝,并导致土地盐碱化,成为只能长草的荒地,这种现象在**大的两个商品粮调出省————黑龙江和吉林非常普遍。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来说,土壤的盐碱化对耕地的侵蚀更为严重。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两省找到了以稻治涝、以稻治碱的好路子,一片片盐碱地正在成为一块块良田。
吉林省镇赉县五棵树镇原来是镇赉县**贫困的镇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其他乡镇。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经营的时候,全镇还有7000多公顷耕地,但是到1998年就减少到5000多公顷,主要原因就是五棵树镇土地盐碱化严重,原有的耕地大多只能种植玉米,加之当地十年九旱,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饭,产量低且不稳定,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大片耕地被撂荒。
但是近几年来,五棵树镇村民积极进行了引水改田,从邻近的哈达山抽水站把水引来,把原来的撂荒地改造成了水田。水田种水稻,每公顷产量可以达到15000斤,而且旱涝保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种粮积极性也高了。
2003年之后,五棵树镇基本上每年新增1000公顷水田,到现在,全镇耕地已经超过历史**高水平,达到了9000多公顷,五棵树镇也因此成为全县闻名的富裕镇。
不过村民吴焕志所在的徐家村却因为距离较远,成为五棵树镇****没有水田的村,看着别的村都种上水田走上了富裕路,他们都很着急。他们也知道以稻治涝、以稻治碱的好处,但苦于引水改造需要巨大的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与其他村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7年,喜讯传来,总投资62亿元、总面积558万亩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在白城市镇赉县开工建设,该工程基本思路是:利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两条河流将原有旱田和盐碱地开发成水田,与“引嫩(嫩江)入白(白城市)”等3项水利工程相配套,水土并进,徐家村幸运地被纳入了**早开工的项目区,原来的盐碱地、水泡子、小岗子都被整理成耕地,田间配上了各种支干渠,水也引了进来。
2008年,经过改造的10000亩盐碱地全部种上了水稻。村民吴焕志一下子种了18亩,他盘算着除了各种开销,今年收入怎么也能上万,以后再多种一些,收入会越来越高,也能像其他村的人一样开上小汽车了。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介绍,吉林省西部地区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全省**具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该地区有未利用地近1100万亩,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目前少有的一块可集中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可实现“三改三增”,即改良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该项目分为3个项目区,7个项目片。规划目标为:总建设规模490.4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55.11万亩,增产粮食20亿斤左右。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包括镇赉项目区、大安项目区和松原项目区,是分别与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和哈达山水利枢纽3大水利工程相匹配的土地整理项目。
7月2日,一个喜讯传遍了吉林省,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吉林省将通过外延上增加耕地数量,内涵上提高粮食单产,新增255万亩耕地,改造2000万亩中低产田为高产标准农田,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加100亿斤,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这一喜讯让全省各地明确了工作目标,也让种粮农民欢欣鼓舞,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都空前高涨。
王守臣说,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吉林省农业基础条件落后的状况,奠定稳定提高粮食增产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遏制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扩大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为发展粮食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改善省内大部分中心城市缺水的状况,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该规划涉及21个部门和大部分市县,因此,该规划的实施办公室设在了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闻国志担任该办公室负责人,据他介绍,《规划》预计总投资为260亿元,将建设十大工程、29个项目,主要包括在中西部地区兴建的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和中部引松供水3项重点骨干引水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工程,中部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农业良种培育和推广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病虫草鼠害预防工程和生态保障工程。
同样的喜讯也从黑龙江传来,黑龙江农委生产处处长李世润告诉记者,为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了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实现1000亿斤以上,商品粮达到800亿斤。他还说,黑龙江省拥有耕地17560万亩,占全国耕地的9.3%,人均耕地4.65亩,农民人均近10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耕地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更重要的是,黑龙江农业后备资源丰富,现有宜农荒地2467万亩,如果不考虑结构调整的因素,所有耕地都可以种粮食,粮食生产还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水是农业的命脉。东北黑土地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十分有限。由于缺水,许多可耕地被撂荒、闲置,无法利用;而一旦有了水,许多荒地就可以成为良田,低产田也能被改造成高产田,粮食生产能力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灌区号称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可控制面积达102万亩,但由于设备老旧,目前灌溉面积只有56.8万亩。和农业打交道30多年的副县长吴景和说,前郭灌区的经验证明,低产田经过改造之后,每亩单产可以提高300斤,关键问题是要进行哈达山抽水站的改造。现在,一座崭新的哈达山抽水站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转,取代了上世纪40年代建设的老抽水站,同时配套新建、改建了大量的干渠、支渠等灌溉设施,未来将改造100万亩中低产田,还将新增30万亩水田,这将使前郭尔罗斯县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亿斤,达到45亿斤以上,重新夺回全国第**产量大县的桂冠。
据了解,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东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由450毫米降到了300毫米以下,大多数半干旱地区已经变成了干旱区,过去老百姓常说的“十年九旱”也成了“十年十旱”。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村主任李凤山就对去年的大旱心有余悸,“去年的大旱特别严重,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要没机电井管着,可麻烦了!”肇东市农委主任闫德久插话说:“老百姓讲‘一水差千斤’,长富村机电井打得**多,全村有7000多眼井,平均每180亩地就有一眼井,因此去年大旱之年玉米亩产仍然高达2000斤,而很多村没有这么多的井,灌溉不够,有的产量只有1000多斤。”而2007年肇东市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20.68亿公斤,位居全省之首,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肇东市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完善。
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铁力农场的发展,则生动地展示了农田水利的重要性。铁力农场共有耕地20万亩,1995年之前,只有1万亩水稻,其余全部是大豆、玉米、小麦等抗灾能力差的作物,年产量只有4万吨左右。1995年,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开发,铁力农场改造完成了12万亩水稻,水稻被誉为铁杆庄稼,产量高而且抗灾能力强,这使得铁力农场的总产量一举达到了8万吨,为整个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到任刚刚5个月的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则深感责任重大,对水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春季缺水要抗旱,夏季水多又要防洪排涝,还要防止水土流失。”他还说,黑龙江省连续几年粮食增产,可以说水利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今年,黑龙江省将开工建设25个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抓好19处大型灌区和25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发展水田面积10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40万亩,大型灌区用水户协会的覆盖面积达到50%以上,新增水田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全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水资源调控能力低下。全省各类水库总蓄水能力只有85亿立方米,地表水截留能力不足20%,调控能力只有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