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农场位于五家渠西北18千米,北纬40°10′50″~44°29′46″,东经87°8′30″~87°29′05″。分东西两片,东片场部地区,西南与昌吉市佃坝乡接壤,东南与昌吉市滨湖乡为邻,东接一○一团场,北部以一○三团场干渠为界。南北长29千米,东西宽2.68千米。西片富强分场距场部20千米,东邻有色局农场,北邻一○五团场,西南与昌吉市大西渠乡胜利村为邻,西接下巴湖农场。南北长17.7千米,东西宽1.85千米。无霜期154天,有效积温3550℃,日照3135.9小时。
共青团农场前身为昌吉州试验农场,1957年改为昌吉县农场。1959年1月改属自治区农垦厅,更名为昌吉共青团农场。1967年属昌吉县领导。1978年10月属昌吉州农垦局,1982年4月属农六师。下辖11个生产连队,有16个企事业单位,兼管三十户监狱。地方驻场单位有邮电所、税务所。
土地面积180.35平方千米,耕地5627公顷。总人口1.01万人,2391户;汉族9441人,维吾尔族16人,哈萨克族232人,蒙古族15人,回族76人,其他民族381人。从业人员3527人(国有2356人、个体230人、其他941人)。
生产粮食、棉花等,2000年牲畜存栏1.5万头。工业产品:煤炭、红砖、轧花、面粉、食用油。国内生产总值3421万元,第一产业2104万元,第二产业141万元,第三产业1176万元,劳均收入2487元,人均收入1356元。
中学1所,小学2所,简易小学1所,幼儿园1所。学生1609人,教职员工110人(小学50人、初中18人、高中11人、幼儿园8人、行政及后勤23人)。医院1所,病床30张,医护及管理人员58人。
芨芨槽镇
共青团农场场部驻地。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镇区面积2.84平方千米,2000年675户,2044人。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7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1992年建农贸市场2640平方米,1993~1994年集资建商品房两幢(840平方米),镇商业区连成整体。个体商业、服务业、娱乐、医疗、维修、加工行业逾百户。镇区街道14条,长9千米,宽6~14米。其中柏油路4.07千米(文化路长260米,宽6米;青年南路长390米,宽14米;青年北路长1300米,宽14米;幸福路长250米,宽11米;其他1870米)。1964年有45千瓦发电机1台,供加工面粉、照明。1976年架设35千伏线路12.9千米。1987年8月,安装自来水。1960年安装磁石式交换机24门,1984年48门。1993年安装自动电话,用户515户,平均1.3户一部电话。企事业单位:轧花厂、榨油厂、面粉厂、兽医站、粮站、种子站、水电站、林管站、机运站、防疫站、医院、场子校。驻镇单位:派出所、邮电所、税务所、保险公司、土地管理分局、司法办、建筑安装队、三十户监狱、武警大队。2000年辖12个自然村。
小东沟村(富强分场二队) 镇西25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村东侧有条沟得名。119户,395人,耕地353.33公顷。
二道坝村(一队) 小东沟南5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该地原有一道坝,1961年又修一道坝,得名。71户,260人,耕地306.66公顷。
姚家庄村(三队) 小东沟北3千米,清末建村,姚姓人家**早定居得名。102户,274人,耕地560公顷。
西水行村(四队) 小东沟北5千米,1965年建村,当地有条向西灌水的渠得名。34户,101人,耕地353.33公顷。
东三十户村(五队) 镇南6千米,清末建村,1933年有30户人家居住故名。169户,555人,耕地305公顷。
芨芨庙村(六队) 镇南3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村庄建在芨芨庙遗址附近,得名。177户,487人,耕地493.33公顷。
粮台庄村(七队) 镇东北2千米,1933年建村,同年该地高处建一座粮库故名。141户,425人,耕地333.33公顷。
上西滩村(八队) 镇西2千米,处西滩村南,惯以南为上故名。81户,255人,耕地560公顷。
西滩村(九队) 镇北6千米,1958年建村,处三十户大渠以西得名。100户,325人,耕地810公顷。
下西滩村(十队) 镇北10千米,1966年建村,处西滩村北,惯以北为下。92户,294人,耕地840公顷。
柳家庄村(属七队管辖) 镇东北4千米,1931年建村,1931年前,当地住一柳姓人家。
井水湾村(养殖场) 镇南4千米,1966年建村,该地有一口井,地形多弯曲得名。30户,66人。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3日 00:1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