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团位于五家渠西北56千米,北纬44°18′40″~44°32′30″,东经86°56′05″~87°14′05″。东起小东沟与六道湾煤矿副业连相接,西与一一一团场、芳草湖农场六分场相连,南与共青团农场富强分场相邻,中间插有乌鲁木齐市商业局牧场。平均宽度12千米,东南至西北长35千米。无霜期177天,≥10℃以上积温3704℃,主要矿产有煤炭、硫磺等。
1959年春,在枣园建天山十四场、十五场。1960年8月1日合并为枣园农场。1969年7月更名为一○五团场。1975年5月并入昌吉州呼图壁奶牛场,称枣园分场。1976年6月从奶牛场析出,恢复一○五团场建制。2000年辖农业连队12个,工交建商单位8个。地方驻场单位:邮电支局、农行营业所等。
土地面积170.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4518公顷。总人口8341人,2621户,其中汉族8254人,哈萨克族22人,回族15人,蒙古族7人,其他民族43人。从业人员3456人(国有3263人,个体193人)。
农业灌溉主要靠井水。2000年机电井109眼,流量1.814立方米/秒,年抽水1980万立方米,播种面积4.31千公顷,生产粮食、棉花等。牲畜存栏4400头。工业主要产品:无烟煤、不饱合聚脂树脂、E型环氧树脂、仿瓷餐具、餐巾纸、皮棉加工、面粉、食用油。国内生产总值319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889万元,第二产业827万元,第三产业483万元,人均收入2708元,劳均收入5138元。
小学4所,中学1所,小学教师61人,中学教师97人,在校学生1783人。医院1所,病床35张,医务人员35人。有线广播室12个,电影放映组1个。1994年8月建成多功能文化中心1座,内设影剧院、舞厅、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展览厅、宾馆、公共浴室等。1996年建成有线电视台。 枣园镇 位于呼图壁县城北31千米,一○五团场部驻地,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清政府曾在此设立罗克伦卡伦,管理游牧。2000年,镇区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878户,3015人。建筑面积66.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7.7万平方米。文化中心大楼(1993年建成),建筑面积3028.23平方米,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会议多种功能。团子校教学楼(1996年10月建成),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镇区街道8条,长6.87千米。1985年安装自来水。程控电话用户586。企事业单位:综合加工厂、基建队、水电中心、农机中心、医院、学校、园艺连(161户573人,耕地268公顷)。驻镇单位:农行营业所、邮电支局、派出所、兵团保险公司支公司、土地管理分局。2000年辖12个自然村。
小枣沟村(一连) 镇东南14千米,1959年建村,处小枣沟附近得名。57户,183人,耕地243公顷。
邓家庄村(二连) 镇东南7.6千米,1961年建村,邓氏聚居得名。135户,444人,耕地405.7公顷。
小干海子村(三连) 镇东南5.5千米,1963年建村,过去是沼泽地称小海子,后干涸故名。171户,622人,耕地547公顷。
大干海子村(四连) 镇南1.2千米,1963年建村,昔为沼泽,称大海子,后干涸故名。85户,275人,耕地225.8公顷。
园城子村(五连) 镇西3千米,1961年建村,村边有古城遗址,俗称园城子。178户,532人,耕地695公顷。
红柳洼村(六连) 镇西北4千米,1961年建村,昔日红柳丛生故名。100户,408人, 耕地546.1公顷。
破城子村(七连) 镇西3千米,1962年建村,清同治年间修一座城堡约3600平方米,一面毁于洪水,欠完整故名。118户,422人,耕地706公顷。
朝阳沟村(八连) 镇西北12千米,1963年建村,村边有一自然沟,村位于沟东故名。98户,316人,耕地431.3公顷。
大枣沟村(九连) 镇东南11千米,1959年建村,村边有一自然沟长沙枣故名。123户,459人,耕地305公顷。
枣北村(十连) 镇北12千米,1996年建村,位于镇北得名。48户,165人,耕地580.1公顷。
小苇湖村(青年连) 镇北1.5千米,1975年建村,昔日一片苇湖故名。176户,623人,耕地726.7公顷。
河边村(水管所) 镇东南15千米,以地处西沙河边得名。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3日 00:4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