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团位于五家渠城北30千米,北纬44°18′55″~44°40′00″,东经87°25′05″~87°36′05″。东起老龙河与一○二团场交界,西至邓家大沟与共青团农场、昌吉市大西渠乡接壤,南起猛进干渠九支排、沙山子水库与一○一团场相连,北至望杆子,向东延伸于白家海子、青草岭子、东道海子北边缘。东西宽12~18千米,南北长40千米。地下水分布广,含水层多,水质好。由南向北,水层170~300米,其流向与地势坡降一致。无霜期162天,≥10℃以上积温3490℃,日照2955.2小时。矿产有石灰石、芒硝、石英砂、煤炭。
前身五十一团是一支在解放战争时期组建起来的部队。1947年10月在山西省组建成晋绥军区补训团,1948年2月,编为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四旅第三团,计3个营12个连2500余人。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第六军十七师五十一团。1952年冬,五十一团在乾德县甘州宫,留子庙一带垦荒。1953年6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六团进入蔡家湖开荒生产。1961年西戈壁农场入,1969年改名农六师一○三团场。驻场单位有邮电支局、工商所、税务所、气象站、新华书店、派出所、保险公司等。
土地面积545.56平方千米(昌吉市境内385.26平方千米,米泉市内160.3平方千米),耕地9936公顷。总人口1.71万,5259户。其中汉族1.64万人,回族552人,蒙古族6人,维吾尔族2人,其他民族179人。从业人员6390人(国有5260人,个体1130人)。团场经济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主产粮食和瓜类、棉花、油料。有农业连队15个。
甜瓜每年种植2550公顷,成为团场经济支柱。畜牧业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2000年牲畜存栏1.82万头。工业主要产品:煤炭、保温砖、红砖、耐火砖、纸箱、发泡沫、打包带、白酒、肠衣、食醋、面粉、食用油等。古湖特曲酒、红砖、保温砖获部优、区优产品称号及自治区新产品金马奖。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41万元,第二产业1714万元,第三产业2225万元,人均收入1619元,劳均收入2326元。
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471人,教职工224人。医院1所,病床100张。连队卫生室25个,卫生技术人员131人,其中医生79人。1995年8月建成有线电视台,1997年开通调频广播。至1996年底,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1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级5项。自治区级9项,兵团级2项,师级14项。
蔡家湖镇
一○三团场部驻地,镇区面积4平方千米,隶属五家渠市。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1952年冬,五十一团驻此垦荒。2000年2045户,6363人,住宅面积:土木66858平方米,砖木12997平方米,砖混4281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3.2平方米。1983~1996年建成:职工文化中心2400平方米,办公楼2400平方米,中学实验楼713平方米,小学教学楼1710平方米,小学实验楼1420平方米,科技楼1800平方米,幼儿园1230平方米。商贸城2768平方米。医院门诊楼1587平方米。街道17条,巷41条,机耕路4100米。1974年通高压电。1982年供用自来水。电讯:1953年1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装机9部;1957年5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装机30部;1973年4月与师部开通单路载波电话,增加中继线1对。1994年安装2XT—2000A数字程控交换机1台。驻镇单位:农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气象站、新华书店。2000年辖13个自然村。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3日 00: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