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十三师红星一场地处哈密市东郊8公里处的二道湖。其前身是由彭德怀总司令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八团。1949年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10月17日,四十八团先遣连队由十六师参谋长连承先带领飞抵哈密驻守飞机场。11月23日,四十八团一营接替二军五师部队,担任哈密城防任务。至1950年1月全团人马全部进驻哈密。这支从硝烟弥漫战场走来的英雄部队,征程未洗,鞍马未歇,即开始一边剿匪、帮助地方建立政权;一边响应毛主席“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号召,抽调部分连队官兵奔赴二道湖,铸剑为犁,开荒造田。
1951年2月,十六师集中抽调2000余名官兵修建红星一渠工程动工。四十八团抽调近千人在大营房和三道岭从事异常艰辛、繁忙的烧石灰、碾陶粉配制代水泥劳动,同时抽调近400人担任从巴尔库山至二道湖荒原64华里红星渠的铺渠任务。
红星一场现有土地总面积22万余亩,2008年种植面积6万余亩,其中:以棉花为主的大宗农作物面积33000亩(职均种植面积76亩),葡萄11000亩(职均面积12亩左右),大枣6463亩(近两年新定植2500亩,职均面积25亩),林地6200亩,其它3347亩。下辖基层单位20个。2007年末,全场资产总额3.44亿元,总人口7330人,其中在册职工1793人。
1952年“八一”建军节,红星渠开闸放水。红星渠从流淌雪水的第一天就浇灌着民族团结、兵地融合之花,同时滋润了二道湖千年荒芜的戈壁。经过天山雪水56年的滋润,2008年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亩,成为“棉、果、畜三足鼎立”的团场。
近几年,团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富民强团、城镇开发”三大战略,坚持“优棉花、增园艺、兴畜牧、强二产、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牢牢抓住被兵团列为38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团场和十三师二道湖重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十三师党委提出的“不怕干不好,招商引资就行;不怕不会干,不控股就行;不怕股份少,能分红就行;不怕规模小,多办几家就行”“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指导思想,把二三产业血液融入团场发展大局,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了团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连续三年生产总值过亿元。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3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万元;资产负债率61%;人均纯收入11592元(2007年农林一线职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88万元);年末全场资产总额3.44亿元; 2007年全场**低年收入6000元的棉花职工不超过4%,较上年下降六个百分点;承包棉花职工连续三年无一亏损挂账。是农十三师经济效益**好的团场之一。
团场连续五年被上级党委授予“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继2005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之后,2007年团场又获得了全国“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全国“政务公开先进示范点”、自治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兵团“环境优美团场”称号等一系列荣誉,园林二场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2007年12月,团场再次获得兵团级“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7月上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杨瑞华 供稿)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8日 12:59:00 |点击数()